肖代華 付強
[摘 要] 對于校園的“裝修”文化,本文在內涵品質、外在表現和生產方面給予了認真分析,以期與大家產生共鳴,改進學校文化建設。
[關鍵詞] 校園;“裝修”文化
一、文化的外在表現上,呈現淺表化、庸俗化,缺失了深層內化
學校的文化建設中頗為流行的做法,就是把文化以文字形式呈現在校園的各個角落,如校園的墻壁、樓梯、教室、食堂、辦公室等一切公共區域。這種文化的外顯方式對于師生的心靈能夠產生多大的影響,取決于學校在教育的實踐中是否能夠踐行那些文字的表達。許多學校處處張貼著素質教育的內容,但是學校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強化的是升學率,是加班加點、題海戰術、頻繁考試,甚至國家規定的正常的體育藝術課都不能完整開設。這不僅誤導了教師和學生,而且也容易滋長學生的“兩面”人格。這樣的文化不管其內容多么“高大上”,都不可能真正內化為廣大師生的精神品質,并由此形成自覺的行動。
還有的學校文化具有庸俗化和功利化的傾向,不是用文化在塑造一種高尚的精神與心靈,不是引導具有科學世界觀和人生觀的價值追求,而是在傳播一種庸俗和功利的教育追求。如“只要學不死,就往死里學”,如每天早晨都在高聲宣誓等。一些被教育者趨之若鶩的偏離教育規律的做法,都被冠之以素質教育、人生夢想,從而扭曲了文化的品質。
二、文化的內涵品質上,缺失了人本文化、課程文化、師生發展文化
1.人本文化的缺失
教育的根本就是育人,教育只有把尊重學生、從學生出發作為起點,才能讓教育達到預期的目的。但現實是,學校在以人為本的旗幟下,卻沒有真正給學生創造自由寬松的環境和自主發展的空間。嚴苛的制度規范,“無縫隙”的管理,讓校園成為一座封閉的密室,其結果是窒息學生的呼吸與生命,扼殺學生的創造活力。
2.課程文化的缺失
因為高考指揮棒的壓力,考什么就教什么、學什么的現象彌漫在校園環境中。無視學生個性差異與獨特發展訴求的課程觀,使學生沒有了選擇性和存在感。課程的多樣性,看似是一個數量問題,但是卻能夠讓學生在豐富的課程文化中,感受自身成長的力量和發展的沖動,體驗自我決策與實現的快樂。
3.師生發展文化的缺失
學校的發展從根本上是人的發展,是人的科學發展。當下的學校文化中,評價教師的標準是升學率,衡量學生的尺度是學生的成績,用知識學習代替全部發展內容,用分數代替發展的水平。這就把師生發展導向了現實與功利,歪曲了發展的本質內涵。學校文化的內涵品質如果缺失,就失去了對于師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無法與師生的發展需要產生共鳴和共振,從根本上造成了對師生尊重的缺失、對師生充分信任和發展支持的缺失、激勵和引導廣大師生主動發展的缺失,進而無法產生直達師生心靈的影響。
三、文化的生成上,導致文化領導力的無根無力
反思當下的學校文化生成,一是缺失了對于學校傳統的繼承。許多學校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傳統,學校以校風、教風和學風為核心的文化品質,是一代代教育人的心血與智慧的結晶,文化積淀都是非常深厚的。文化應當與時俱進,但是不能違背教育本質。當學校割斷了與傳統的聯系,把學校教育對于生命品質的追求異化為分數與升學,學校文化的根脈就會阻斷,學校文化就會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生命力自然減弱。
二是缺失了對于學校發展特色的總結與提煉。學校的文化與學校的特色有著天然的聯系,有特色的教育追求就會創造獨特的學校文化,并且把這些文化的獨特性通過師生表現出來。這是最理想的學校文化狀態。但是,今天很多學校文化的生成,不是學校發展的精神升華,不是從學校特色中提煉出來的內涵品質,更不是學校教育的自然流淌,只是把那些功利性的價值追求用文化的外衣裝扮起來而已。
三是缺失了對于教育規律的尊重和把握。教育規律應當是學校文化的本質所在,學校文化只有承載著教育規律,才能具有巨大的和深刻的影響力。面對現實功利的教育,學校文化被綁架為應試教育的附庸,其領導力只是空話而已。
(作者單位:四川南充市儀隴宏德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