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照允
[摘 要] 課程改革實施以來,高中教育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仍顯現出一些問題。很多學校急功近利,一味追求升學率,忽視高中生的身心健康,忽視高中生的全面發展。這些問題在很多地方有愈演愈烈的趨勢。沉痼頑疾,亟待根除。
[關鍵詞] 無用與有用;急功近利;應試教育
彎樹是無法作為木料的無用之才,但是彎樹往往能長期保留下來,最后成為古樹,因為稀有,又成了有用之才。《莊子》有云:“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這是一道思辨性很強的材料作文題,兩句話綜合起來,主要是闡述“無用中的有用”,突出“無用之用”的價值與觀念。講解這道作文題時,我和學生一起討論了當下教育教學中許多急功近利的怪現象。
很多學校不能擺正“無用”和“有用”的關系,視學困生為無用之才。只看到眼前的“無用”,卻不見將來的“有用”,不知“無用之大用”。很多教育管理者既功利又浮躁,把分數作為衡量學生的唯一標準。無視學生的個性差異,無視學生的潛能和特點,無視學生的未來和發展,只重視成績優秀的學生,急于求成。很多學校把“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這句話口號掛在墻上,但那只是為了博人眼球,這句頗有點兒像繞口令的教育名言只是一塊遮羞布。
一、只用分數說話
教育主管部門三令五申,不準分快慢班,不準分重點班非重點班。實際上,很多高中仍按中考成績的名次分班,把分數高的學生集中到一個班或幾個班里重點培養,急躁冒進。為了掩人耳目,在所有班級前冠以五花八門的勵志名號,如“騰飛班”“自強班”等,好像所有的班級都是重點班,都是特色班。有人還美其名曰,這叫因材施教,這叫分層教學,這叫分槽喂養。其實,只要看看各班的教師配備就能一目了然,中考成績差的班級絕對不會配備優秀的教師。擇校就是擇師,學困生及其家長更希望選擇最優秀的教師。但當發現只有重點班的學生才能享受學校最好的教育資源,才能享受最優秀的老師開的“小灶”時,他們心里一定會拔涼拔涼的。按分數排座位,按分數發放助學金,按分數評先晉優,按分數段開家長會,把學生分成三六九等,把公平公正公開的基本規則踩在腳下。
二、亂搞短視勵志
教育學生胸懷大志,樹立遠大理想,這本是教育的要義。但如今很多高中變勵志為催熟,變“前途”為“錢途”,宣傳實惠至上,鼓勵學生追逐金錢利益。無視學生的興趣愛好,過早進行“就業指導教育”,把高校專業分成三六九等,極力向學生推薦熱門專業。激勵學生今天拼分數,就是為了明天拼命往掙錢多的領域鉆。從社會發展需求上看,這種做法是一種短視行為,也是不理性的。拋開文科不說,就是理科,也有一些所謂不掙錢的研究方向,但這其中就有人類未來的重大科研課題。很多冷門偏科,往往又與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有關,無人報考,不利于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如今很少有高中生心甘情愿報考師范專業,雖有多方面的原因,但與學校功利性的勵志宣傳有必然聯系。最優秀的人才很少從教,農村基礎教育大業后繼乏人,教育在砸自己的飯碗。
三、把時間用到極致
很多高中取消了課外活動,每天上十幾節課,兩個星期讓學生休息半天,節假日違規上課。拉滿弓,繃緊弦,急如星火,全然不顧張弛有度的生命節奏。強力推行應試教育,很不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高一高二向高三看齊,打題海戰,搞限時考、周周考、月考和期中期末考試。而高三則提前進入備考狀態,上三學期多新課,高二下學期的后半段就開始高考復習。上高中就如同上高考訓練班,變長跑為短跑。學生上高中三年處于封閉狀態,不準攜帶手機,幾乎與世隔絕。2017年高考全國1卷作文題提供12個“中國關鍵詞”(一帶一路、大熊貓、廣場舞、中華美食、長城、共享單車、京劇、空氣污染、美麗鄉村、食品安全、高鐵、移動支付),要求考生從中選擇兩三個關鍵詞,使之形成有機的關聯,來呈現你所認識的中國。這道作文題導向明確,著力考查學生的思辨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啟發學生關注時代、擁抱時代、思考時代。很多學理的高三學生“兩耳難聞窗外事”,要求他們選擇其中兩三個關鍵詞寫出有思想有文采有時代氣息的好文章是有很大難度的。
四、把搶生源作為主業來做
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人們常常用這句話來解讀中國歷史上的狀元。但如今各地中考和高考的省、市、縣第一名都備受社會關注。各級各類“狀元”能從方方面面得到很多獎勵,還成為上一級學校招生“掐尖”的對象。各級各類學校爭來“狀元”,就是生源大戰的戰利品。無序競爭,不擇手段地爭奪優秀生源。亂挖墻腳,弱肉強食,如火如荼。其實都是心虛的表現,都是急功近利的行為。都知道基礎扎實、成績優秀的學生好教,容易出成績;都不愿意做扎扎實實的工作,讓更多學生低進優出,脫穎而出。
教育是培養人的一種社會活動,教育教學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
學生身心發展自有其規律,存在著明顯的個體差異。教育要慢下來,不能急功近利,不能搞“一刀切”。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而不是“鑄造”知識容器和考試機器,更不能靠片面追求升學率沽名釣譽。牢記教育方針,不忘教育初心,方能行穩致遠。
(作者單位:安徽界首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