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維莉
我只是在做自己,這只是我的生活日常,怎么會被打上“愛炫耀”的標簽?難道,要我也把你們看來的“富”扔掉,才是一個“好孩子”?可你們不是鼓勵我們要做最好的自己嗎?為什么我做了一個“與眾不同”的自己卻要被你們誤會?
維維姐:
你好!我是一名高二的學生。我現在就因為幾塊巧克力被同學們認為我愛顯擺、愛炫富,難道有好東西和大家一起分享,還成了我的錯嗎?
我爸爸經常出國,給我帶回來很多地方有特色的小東西、好吃的。不久前他就給我帶回來了巧克力,于是我每天就帶一些到學校,想著如果餓了什么的可以頂頂事兒。
那天上了體育課,我們班有個女孩忽然臉色煞白,暈倒了,校醫趕來檢查說,是低血糖,問誰有糖果。我想也沒想地拿出來巧克力,說了一句,這是我爸從國外帶回來的。等我再抬頭,發現同學們看我的眼神有點不一樣……
后來我就聽到有人說,我“崇洋媚外”,吃個巧克力還特別強調是國外的;還有人說我是“炫富”,不就是幾塊巧克力,顯擺什么自己與眾不同……于是,我每次拿出什么東西,總有人問我,呦呦呦,你這個又是哪個國家的?
……
維維姐,我很困惑,我及時幫助同學,怎么還給自己招惹了一身麻煩?而為什么又說我炫富?
晶晶
在解決晶晶的困惑前,我們先來看看什么叫“炫富”。從字面意思來說,炫富指炫耀夸耀財富或富有。由此看來,炫富是一個貶義詞,是一個不好的行為,所以大家排斥它、抵制它,拒絕與有這樣行為的人交往,在這個層面上是可以理解的。而晶晶的困惑就是,這就是“我的日常”,難道也要被打上“炫富”的標簽嗎?
構成“炫富”這一行為的第一個要素就是“炫”,即炫耀,我們常說的顯擺,是一個非常主觀的行為,其目的主要通過夸富式炫耀博得別人的艷羨而提升自己在群體中的地位和聲望,從而獲得更多的自尊和滿足。而這一舉動對旁人來說,有時可能是一種傷害、不被尊重的感覺。
對于晶晶本人來說,她是個善良的女孩,初衷也是好的,否則也不會第一時間對同學伸出援手,但為什么會造成現在這樣尷尬的局面?就是因為她后面的一句話,“這是我爸從國外帶回來的”,正所謂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原本的好意被曲解,自己也被打上一個不好的標簽,當然會讓晶晶覺得難過。
在晶晶看來,自己只是“實話實說”,沒有其他的意思,那么別人有理由認為她是在“炫耀”——這兩種都是非常主觀的判斷,這是由彼此的生活環境、成長經歷不同所造成的。你認為平常的事兒,在他人看來就是驚天大事,而你認為了不得的事情,很可能就是別人眼中的小事。所以,晶晶不要為這樣的“誤解”感到困惑,依舊做好自己,讓別人更多地了解你,這樣的走近和理解,才會讓彼此放下誤會,進而摘掉“莫須有”的標簽。
再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晶晶在說出“這是我爸從國外帶回來的”這句話時,自己是什么樣的態度,出發點是什么——這是晶晶自己需要反思的地方。是強調巧克力的“與眾不同”嗎?或者是當時說出的與其是否有一絲絲“居高臨下”?可能就是這樣的語氣和神態,讓周圍接收到這個信息的人感到不舒服,所以才覺得原本平常的一件事兒,變成是凸顯晶晶和大家不同的源頭。每個人的心底都住著一個小人兒,會為自己與別人的不同、或者說小小的優勢而竊喜、興奮,這無可厚非,但是如何“看住”這個小人兒,不讓她左右你的情緒,恰恰是我們要學習的一課。
對于晶晶,維維姐有以下的小建議:
首先,可以開誠布公地和誤會她的同學談一談,表達自己的初衷,坦誠地交流才是深入交往的前提,每個人的思維模式不同,只有通過溝通才會了解彼此,消除誤會。
其次,晶晶要關住自己心底那個“沾沾自喜”的小人,放下自己覺得“優勢”的心態,回歸一個學生的本分,要知道為你提供更好生活的是父母,而不是你自己,這并不值得你驕傲和自豪,端正自己的態度,才會讓你的成長道路更健康。
但,這并不意味著讓晶晶從此帶上思想枷鎖,時時檢索自己的言行是否傷害到他人——如果這樣的話,晶晶就會傷害到自己。做自己是最快樂的事兒,而在不放棄這份快樂的前提下,讓自己與他人更好的相處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