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 鮮(原創)
“他們怎么能這樣?”明明將桌上的盤子打翻在地,午餐現場一片狼藉。爺爺奶奶詫異地看著一向乖巧的孫兒,不明白他怎么會突然間大發脾氣。
明明看著自己,內心有幾分惶恐與驚訝,他不知道為什么控制不住自己的怒氣。他慌張地逃離午餐現場,回到房間,趴在床上,眼淚順著臉頰流到枕頭上。他小聲抽泣著,不一會兒竟然變成了放聲大哭。
明明很煩躁,在他的記憶里,這樣的事情還是第一次發生,為什么呢?
在他思考原因時奶奶端著明明愛吃的飯菜進了屋子。明明對奶奶說:“奶奶,對不起!我不應該亂發脾氣,我也不知道為什么突然就沒辦法控制自己了。”“你生氣是因為爸爸媽媽沒有按時來接你嗎?他們的工作臨時有變動,所以才沒有按時來。以后奶奶會提醒他們,答應的事情一定要做到。”奶奶知道明明為什么生氣,因為爸爸媽媽的缺席,明明將怒氣轉移到了其他人身上。
這種將怒氣轉移到他人身上的現象,在心理學上叫“憤怒的轉移”。明明知道父母沒辦法按時接他回家是由于工作變動,他無法向父母表達內心的憤怒。所以,壓制的憤怒被他轉移到爺爺奶奶身上,一點點不順心的小事便足以讓他失去控制。
在生活中,“憤怒的轉移”是很常見的現象。在很小的時候,我們在外面被別人欺負之后選擇了忍受,回到家里會變得脾氣暴躁,甚至大吼大叫、亂扔玩具,以此來釋放內心壓抑的憤怒。
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會學會“察言觀色”,知道有一些人會包容我們的小脾氣,更多時候我們則需要表現得乖巧懂事。通常,我們會在不能隨意發脾氣的人面前選擇忍耐和壓抑,而后將怒氣轉移到可以包容我們的人身上。
“憤怒的轉移”并不能解決問題。釋放憤怒之后往往會帶來更多的負面情緒,如內疚、自責等。減少“憤怒的轉移”的方法是面對事實,認清事情的本質,學會接受那些不太美好的事情,與它們和平相處。不要壓抑負面情緒,每一種情緒的出現都是我們內心的真實反映。只有接納我們的內心,我們才能真正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才能不讓憤怒變成四處奔走的失控“老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