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漢東 齊春華
2017年,湖北省棗陽市農發辦堅持小中見大,通過“四小四大”爭當財政支農“排頭兵”,在服務“三農”發展中實現新作為。繼2014年成為國家農業綜合開發現代農業園區試點項目縣后,2017年又成為全國農業全產業鏈開發創新示范縣。其申報的優質大麥和優質桃全產業鏈項目,已進入國家農發辦項目庫“籠子”。
一、小部門實現大站位。棗陽市農發辦現有7名人員,在外人看來是一個處于“邊緣化”的小部門。近年來,他們自覺把農業綜合開發工作放在全市發展大局中去落實、謀劃和推動。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上,貢獻“農發力量”;在服務農業農村發展上,展現“農發作為”;在提升財政履職能力上,塑造“農發形象”。通過弘揚“不干則已、干就干好”的作風,緊貼中心,融入大局,找準結合點、發力點和突破點,盡職盡責、勇于擔當,以干事創業的蓬勃激情和熱火朝天的工作氛圍,主動投入到全市農業農村經濟建設的主戰場,為促進全市“三農”工作作出積極貢獻。
二、小作為激發大活力。農發部門作為雖小,但通過“三做”激發了大活力。一是把工作做實。棗陽市農發辦圍繞“在農發系統中爭位、在財政工作中謀位、在作風建設中提位”的理念,全力做好各項工作。全年共向上爭取項目13個,向上爭取資金6446萬元,比上年增長18.8%,在襄陽市和全省47個糧食主產縣中名列前列。二是把業務做強。目前,市農發辦有2人自學考入高級會計師職稱,有4人進入省辦績效考評專家庫,為提升全市農發工作管理水平、促進升檔提位發揮了重要作用。三是把形象做好。棗陽市農發辦充分運用《中國農業綜合開發》雜志的影響力,積極宣傳棗陽市高標準農田、現代農業園區、精準扶貧和產業化發展等方面的新舉措,為全市農發工作營造了良好的輿論環境。
三、小舞臺拓寬大視野。棗陽市農發辦堅持“姓農”為農,在小舞臺上拓寬大視野,做大文章、唱大戲,充分發揮“綜合”和“集成”優勢,圍繞農業產業鏈,把土地治理與產業化開發有機連接起來,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互動。在獲悉國家農發辦和農業部準備部署推進農業全產業鏈開發創新示范工作時,迅速向市委、市政府領導匯報,引起了高度重視,憑借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科學篩選確定了比較優勢突出的優質小麥和優質桃產業鏈條,與農業局一起擬定了《棗陽市優質小麥和優質桃全產業鏈開發創新示范工作實施方案》,上報國家農發辦和農業部備案。同時,定期召開專題會議,交流意見,研究措施,解決相關問題,達到“一個產業集群、一個龍頭企業、一批產業基地、網絡一批農戶”的全產業鏈生產“旅程”,實現優質小麥和優質桃產業成為集約化、規模化、標準化、系統化的農村一二三產業高度融合經濟體。
四、小職能發揮大作用。棗陽市農發辦申報成功的農業全產業鏈開發創新示范項目,在資金方面得到了省和國家農發辦的傾斜支持。同時,棗陽市委、市政府將全產業鏈開發創新示范納入全市“三農”工作主要內容。通過農發搭臺、部門唱戲,整合部門資源,采取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組建優質小麥產業聯盟、打造生態農業基地、提升農產品初加工能力、實施品牌營銷戰略等措施,全力支持優質小麥、優質桃全產業鏈開發創新示范。在鞏固提升棗陽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主導產業的基礎上,著力建成優質小麥、優質桃兩條區域優勢顯著農業全產業鏈;培育形成兩個區域農業知名品牌,農產品加工業比重提高50%以上;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加10%以上。
(作者單位:湖北省棗陽市農發辦)
責任編輯: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