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屹巖,劉利,張春鵬
(1. 遼東學院農學院,遼寧 丹東 118003;2. 遼東學院城市學院,遼寧 丹東 118003)
綠道網絡建設推動鄉村空間重構,促進鄉村旅游轉型升級發展。綠道網絡是旅游活動與生態環境融合的重要方式,由綠道網絡構建鄉村旅游網絡空間,宜建立人地友好關系,提升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水平,對鄉村旅游的轉型升級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我國鄉村旅游始于20世紀90年代,從觀光休閑旅游、生態旅游到體驗旅游,經歷了從單一要素向多要素融合發展的轉變[1]。隨著休閑時代到來,鄉村旅游呈現轉型升級全面發展的態勢。作為鄉村旅游轉型升級發展方向的鄉村旅游+生態旅游+體驗旅游的多要素融合模式,需要多維度多層次空間為載體[2]。景觀生態學一般將景觀空間形態劃分為斑—廊—基[3],其中廊道是聯系各斑塊、基質的關鍵要素[4]。綠道作為一種生態廊道和可持續性的土地利用方式,具有生態、文化、美學、教育和游憩等多種功能[5],是可持續景觀構建所必需的[6],也是鄉村生態體驗空間建設的重要元素。綠道具有的低干擾性、空間連接作用和邊界效應成為推進旅游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綠道網絡系統參與鄉村旅游發展必然會經歷的人地關系重構,有利于建立起多維度多層面的景觀生態網絡[7],實現旅游活動與生態環境的融合。
本文以景觀生態學理論為指導,基于鄉村旅游空間發展需求,以全國鄉村旅游示范縣寬甸滿族自治縣為例,運用層次分析法確定綠道選線因子和評價標準,GIS進行適宜性分析和可達性分析選取和優化綠道線路[8],以多尺度綠道規劃確立適宜鄉村旅游發展的綠道網,綠道點線融入鄉村生態—鄉村生產—鄉村生活要素構建出鄉村生態體驗旅游空間,探索綠道網絡構建鄉村旅游空間的方法和過程,提出符合鄉村生態體驗旅游的空間格局,為全國其他類似的山地型鄉村旅游空間建設提供科學依據。
寬甸滿族自治縣位于遼寧東南部,鴨綠江西畔,下轄22個鄉鎮,總面積6 193.7 km2,邊境線長216.5 km,是中國最大的邊境縣。屬于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降水豐沛,四季分明,冬暖夏涼。寬甸地域廣大,林、水資源豐富,擁有49 萬hm2林地和548條大小河流的2.7 萬hm2水域,森林覆蓋率達76.4%,自然景觀豐富,已獲“中國最美生態旅游休閑名縣”、“全國生態文明先進縣”、“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等稱號,縣域內分布眾多特色鮮明的自然山岳景觀、江景和邊境景觀、朝鮮族、滿族等鄉土民俗景觀等資源,生態旅游產業發展資源優勢明顯。
綠道網絡是綜合點線關系的復雜的空間體驗系統,其線路和節點布局對于重構“生態體驗場”,保護與優化城鄉生態系統,引導形成健康的景觀格局,提供休閑游憩和慢行交通系統具有重要意義[9]。
2.1.1 綠道選線影響因子與評價標準 綜合鄉村旅游發展和綜合型綠道功能從生態性、景觀性、經濟性和便利性等方面考慮[10],選取旅游景觀斑塊、交通道路、水系、綠地斑塊和地形坡度5個代表性影響因子,根據影響因子與綠道選線關系的重要程度,進行分級賦分,記1~5分,分數與評價正相關。

表1 旅游景觀資源賦分表Table 1 Weights for tourism landscape resources
綠道多沿自然或人工廊道設置,故選縣域內主要廊道—道路和水系作為適建綠道用地,高速公路具有內向性和隔離性不適宜綠道建設,水系沿線受泛洪影響不宜做建設用地,卻是綠道優選用地。水系和道路防護綠帶寬度一般為10~50 m,多數人步行舒適距離為500 m[11],綜上確定距離0~50 m得分5,50~100 m 得 分 4,100~300 m 得 分 3,300~500 m得分2,>500 m得分1。
地形坡度是綠道慢行交通的限制性因子,故以地形坡度為衡量指標。根據輪椅坡道坡度要求小于3%,騎馬者要求坡度小于10%[12]。《綠道規劃設計導則》(建城函〔2016〕211號)規定綠道中步行道坡度不宜大于8%,自行車道小于2.5%為宜,最大不宜超過8%。結合寬甸83.11%的居民點分布在坡度小于15°的范圍內[13],以及步行適應范圍較寬等特點,綜上將研究區域內坡度(換算為度)分為<2°得分 5 分,2°~5°得分 4 分,5°~10°得分 3 分,10°~15°得分 2分,>15°得分 1 分。
綠道的綠廊系統通過連接綠地斑塊加強綠地連通性、降低斑塊破碎化程度,保護了生態環境,因此生態綠地斑塊是綠道選線的重要影響因子[14]。根據生態斑塊面積和保護現狀[9],選取自然區、保護區等主要生態綠地斑塊,根據重要性分別賦分為國家級5分,省市級3分,地區級1分(表2)。

表2 自然生態綠地斑塊賦分表Table 2 Weights for natural ecological green patches
2.1.2 確定評價因子權重 運用層次分析法(AHP)建立判斷矩陣,根據因素之間的重要性計算各因子權重。判斷矩陣是否可靠,用一致性比率(CR)來衡量[15]。

式中:CI為一致性指數,λ為判斷矩陣的最大特征值,n為因子個數,RI為隨機不一致指數。通過方根法計算得出λ=5.02,CI=0.005;n=5時可查表獲得RI=1.12,計算得出CR=0.004<0.1,滿足一致性檢驗的誤差要求[15]。
由表3可知景觀資源權重最高,這與旅游資源是鄉村旅游的核心目標相一致;水系沿線景觀優美,生態性好是綠道優選線路,權值較高,地形坡度和交通線路是綠道選線的基礎條件,也是影響旅游出行的重要因子,數值相近;寬甸多山,森林覆蓋率高,生態綠地廣泛,故對于綠道選線影響相對少一些。

表3 綠道選線因子判斷矩陣及權重Table 3 Judgment matrix and weights of factors in greenway lines selection
2.1.3 確定綠道網絡線路 采用衛星遙感數據Landsat Copernicus,投影坐標WGS84,空間分辨率30 m/pix,以及寬甸縣生態用地規劃圖、旅游景觀規劃圖等。運用ArcGIS10.0軟件對評價因子進行矢量化處理,根據各指標的分級賦分標準對各因子進行重分類,以統一評價標準;然后將所有圖層柵格化,柵格大小為30 m×30 m;最后進行柵格加權疊加計算,即得到適宜性分析結果(圖1)。顏色越淺的區域綜合得分越高,說明綠道建設的適宜性越高[16]。加權疊加計算公式為:

式中:RE為加權疊加綜合計算結果;Ii為第i個因子;Wi為第i個因子的權重。
近年來,伴隨醫技和環節質控水平的提升,南大一附院在防控I、II級不良事件發生,如患者自殺、跌倒等事件有頗多努力:聯動醫院安保、消防和公安部門,實時心理救助,相關制度和人員多部門聯動,構建了醫患和諧的“鋼鐵長城”;門診服務流程改造、住院服務中心創設、PDCA和品管圈大賽、母嬰室和衛生間改造等機制的運行,則有效控制了醫患矛盾的發生,成為助力醫院質控體系全鏈條健康運行的多項輔助手段。
由圖1可知,研究區域適宜性得分在0.569~4.018,其中得分最高的用地多分布在道路和水系沿線,隨著地形坡度越高得分越低,這與寬甸縣域22個鄉鎮中心均沿道路或水系兩側呈帶狀延伸,60%以上的居民點分布于道路或水系1.5 km的范圍內等的用地現狀一致[13]。

圖 1 適宜性分析結果Fig. 1 Result of suitability analysis
考慮游人到達景點路線距離以及居民進入綠道系統的便利性,根據寬甸綠道適宜性用地主要分布在河流谷地沿線,參考步行適宜距離和居住分布密集區域確定400 m和800 m作為綠道可達性判斷標準[17],依據綠道適宜線路依次為開敞空間邊緣、交通線路、已有綠道進行優選[18],沿道路和水系400 m和800 m為半徑進行多級緩沖分析,最后確定綠道網線路(圖2)。

圖 2 寬甸縣域綠道網絡線路圖Fig. 2 Routes of greenway network in Kuandian
不穩定的景觀格局是生態問題產生的根源[19],建立多等級綠道有利于保護景觀多樣性和異質性,易于形成穩固的生態網絡結構。根據寬甸現狀建立多尺度綠道網,兼顧綠地結構宏觀控制與微觀內容和功能[20],考慮生態保護、旅游發展和經濟帶動作用,形成“一軸兩帶多線”的綠道網絡格局(圖3)。

圖 3 多尺度綠道網絡示意圖Fig. 3 Schematic map of the multiscale greenway network
1)“一軸”:從宏觀層面分析,貫穿寬甸中部的201國道,具有強有力的經濟帶動和區域輻射作用,是寬甸空間發展中軸。長約120 km的201國道沿線綠道連接白石砬子、青山溝、城頂山等大型綠地斑塊和風景區,同時連接了高速出入口及6處鄉鎮中心,加強了城鄉綠地斑塊和各景區的聯系。
2)“兩帶”:從中觀層面分析生態斑塊和景觀布局,縣域內重要的生態涵養地與重點景觀密集區域一致,一處是鴨綠江沿江綠地,另一處是寬甸北部余脈千山山系,依此規劃綠道。
鴨綠江沿江綠道。寬甸東南邊界的鴨綠江發源于長白山天池,流入黃海北部的西朝鮮灣,全長795 km,流域面積6.19萬km2,是構建區域生態健康格局的重要生態涵養地。此外,沿江也是寬甸重要風景區聚集區,包括虎山長城、水豐、河口、太平灣等國家級風景區和綠江、渾江口等省級風景區,以及眾多的地方級景區。因此,長約145 km的鴨綠江沿線綠道是區域生態聯系和邊境旅游的重要線路。
山岳景觀綠道。寬甸北部長白山余脈千山山系,花脖山最高海拔1 336.1 m,森林植被茂密,使其成為寬甸又一重要生態涵養地,并且匯聚了寬甸多數經典山岳景觀,如天橋溝、青山溝、天華山等國家和省級風景區,城頂山、花脖山等市區級風景區,沿線綠道成為寬甸另一條重要的生態和旅游廊道。
3)“多線”:微觀層面分析寬甸縣域內部與人口密集區和景點景區聯系緊密的綠道線路。本級綠道多沿水系和鄉村道路設置,在寬甸縣域內均衡分布,是居民就近使用和鄉村旅游“慢游”的重要路徑,能夠深入體驗鄉村景觀、風俗文化、交通服務等具體內容,屬于綠道網絡中的連接線。
綠道網絡節點是空間要素聚集的重要區域,也鄉村旅游中客源的重點體驗空間。根據不同等級綠道、區位條件、原有基礎設施水平和空間距離等,設置3級空間節點。綜合考慮空間節點、自行車騎行(綠道常見出行方式)距離和服務需求等設置3級服務驛站[21],服務半徑分別為20 km、10 km和5 km,沿綠道特殊區段,如北部山岳綠道區段原有設施匱乏,山岳景觀資源又比較集中,可適當增設服務驛站,以滿足游客和本地居民對旅行服務、基礎設施、交通轉換(線路、交通工具等)和綠道管理與維護等需求[22]。參照廣東省城市綠道規劃設計指引(粵建規函〔2011〕460號)中服務站點設置標準,并結合寬甸用地情況和人口分布特征等設置節點(表4)。

表4 空間節點規劃Table 4 Spatial nodes planning
通過空間節點的銜接和轉換,加強了線路和節點的輻射作用,使資源流向匯聚特征更加明顯,推進寬甸縣域資源高效和集約化利用,緩解目前由于居住分散、地形分割造成的缺少合力、資源浪費等現象。
綜上,通過構建完整的綠道網絡系統,規劃多樣化旅游線路,完善設施服務水平,注重綠道空間細節設計,充分發揮綠道的休閑游憩功能,推動鄉村旅游的全域化發展[23]。
綠道網絡的交通銜接、設施共享、生態融合、資源整合和產業聯動等功能[24],有利于保護生態和“鄉村性”特征,形成慢游系統,增加旅游體驗[25],是生態體驗旅游發展的重要載體。
綠道網絡加強了綠地斑塊間的連接度,增加生物流動和景觀連通性,是鄉村旅游可持續性發展的基本保障。遵從寬甸生態綠地分布特征,東南沿鴨綠江綠帶、北部長白山余脈山地丘陵和自然保護區與風景名勝區是重要的生態涵養地塊,通過沿201國道綠道、鴨綠江沿江和北部山岳景觀綠道的“一軸兩帶”,串聯起鴨綠江沿江綠地、白石砬子、青山溝、天華山、天橋溝等大型生態綠地斑塊,加強了城鄉區域間的綠地連接,構建出生態網絡框架。此外,廣泛分布的連接綠道連通了主體綠道和鄉村社區間的綠地,建立起寬甸縣域完整的生態網絡格局(圖4)。

圖 4 寬甸縣空間網絡格局Fig. 4 Network spatial pattern in Kuandian
根據連接功能區和空間跨度的不同,將規劃綠道分為區域級綠道、縣級綠道和社區級綠道3級[26]。區域級綠道是指連接兩個及以上城市,串聯區域間重要景觀資源的綠道,寬甸沿江綠道和北部山岳綠道屬于區域綠道,對區域生態環境保護、文化資源保護和旅游網絡構建具有重要影響;沿201國道的綠道屬于縣級綠道,連接寬甸縣域重要的功能組團、開敞綠地和景觀資源等;在城鎮社區范圍內,連接城鄉居民點與其周邊綠色開敞空間,方便社區居民就近使用的為社區綠道,寬甸綠道連接線屬于社區綠道[27]。通過多級綠道規劃加強內、外交通的銜接疏通,建立豐富的內部慢游系統,緩解寬甸縣旅游交通“外達內滯”,即市縣快速交通暢達與縣域內進入景區(景點)難度大、耗時長的問題。例如丹東市到寬甸鎮中心,鶴大高速1 h即可達,而從寬甸到青山溝、綠江等景區,往返5~6 h的車程,游人疲勞不堪,造成旅游愉悅感下降。綠道系統與外部交通系統相互銜接,充分利用快速交通的可達性和綠道慢游系統的可進入性,如丹東到青山溝約151 km,經鶴大高速約1.5 h到達青山溝服務站,可直接進入基于綠道系統的鄉村慢游空間,拓展了游賞空間和時間,增加了沿途的樂趣。此外,提高鄉村可進入性能吸引更多城市客源,便于旅游產品和鄉村文化的輸出。
鄉村旅游作為一種空間行為,是游人在城鄉之間雙向流動過程,城鄉融合和設施共建是推動鄉村旅游發展的重要手段,也是鄉村旅游深入發展的內在需求。寬甸山地丘陵地貌導致居住分散,設施服務配套困難[28],嚴重影響了旅游產業的發展。“一軸兩帶多線”的綠道網絡格局,加強了城鄉空間融合,于開敞綠道空間協調共建旅游與地方基礎服務設施,滿足城市游客旅游需求的同時提供本地居民上學或上班的通徑與休閑娛樂之需,游客和村民共享,使效益最大化。
體驗是鄉村旅游的核心,鄉村旅游體驗包括生態、生產和生活多要素結合的“鄉村性”景觀感受[29]。綠道網絡建立的生態網絡空間,是鄉村生態體驗旅游可持續性發展的基礎。多尺度綠道網絡建立的多維度空間格局有利于鄉村旅游生態體驗要素有秩序的落到鄉村環境空間里,加強交通接駁點、設施服務站點和景點景區等重要節點規劃,使游人在這些節點處感到“受歡迎”。寬甸縣“九山半水半分田”格局是鄉村旅游的環境基質,也是最突出的“鄉村性”特色。綠道沿山間谷地、河道和現有道路選線,最大程度的維護了原有地形地貌和濃郁的“鄉村性”景觀特質。綠道網絡串聯眾多景觀資源點,將促進新的旅游產品線路形成[30],展示各具特色的鄉村景觀風貌(表5)。
寬甸綠道網絡連接了22個鄉鎮,絕大多數村落和社區,形成鎮、村、社3級聯動的機制[31]。借鑒廣州增城市綠道模式,以綠道連接各村鎮特色產業的“造瓜結藤”方式把沿線農村變成旅游服務載體[21],充分發揮綠道的邊界效應和連接作用,構建出環境優美,交通便利、設施服務完善的鄉村空間,吸引更多的城市游客到訪鄉村,或游覽體驗,或休閑鄉居。促進旅游業繁榮發展,推動傳統農業、加工業、服務業發展,尤其是產業融合創新發展,吸引企業、居民、旅游者等多元化主體參與,這也將滿足旅游服務和綠道管理維護對人力資源的需求。

表5 寬甸特色綠道生態體驗項目Table 5 Special greenway’s ecological experience project in Kuandian
運用綠道網絡構建鄉村旅游空間,其低干擾性和生態性符合低碳經濟發展理念,易于形成健康的鄉村旅游空間格局。運用綠道網絡構建寬甸滿族自治縣旅游空間格局,研究表明,運用ArcGIS軟件進行綠道用地適宜性分析,量化評價指標使分析結果更具客觀科學性,便于推廣和應用。
多級綠道網絡有利于保護生態環境、促進設施共建、緩解交通問題、推進產業聯合,將有效緩解目前鄉村旅游發展中的資源浪費、環境破壞、產品雷同、設施條件差等問題。以綠道網絡構建“一軸兩帶多線”的生態網絡格局,建立了特色景觀主體線路和全域旅游的空間格局,可促進城鄉融合,加強區域間資源優化配置,實現鄉村旅游跨區域間的合作和發展,打造出寬甸特色邊境景觀、山岳景觀和田園景觀等的慢游線路,形成全域化和體驗式旅游模式,推動鄉村旅游的轉型升級發展。總之,綠道網絡構建鄉村空間生態網絡安全,保證鄉村旅游的可持續性發展,發揮鄉村的資源優勢,促進城鄉融合,有利于營建環境優美、鄉風文明、產業聯合、生活富裕、管理有序的美麗鄉村,推進鄉村振興發展。
鄉村旅游空間發展受到區位、地貌、資源狀況、人口分布等諸多因素影響,是一個動態的復雜過程,不同地域和環境下的空間格局規劃要結合本地區實際情況選擇適合的方法和模式。由于研究區域山地特征明顯,景觀資源豐富,人口分布分散,故選取評價指標和量化標準具有區域性特點:1)本研究綠道選線適應性指標的確定是根據寬甸地形特點、人口分布特點和原有空間要素分布特征等,針對性的確定5個與鄉村旅游密切相關的評價指標,對于不同地區和條件指標體系會有差異性;2)在指標量化過程中,主要借鑒權威數據和專家意見,同時考慮寬甸縣經濟相對落后以及居民點集中在水系和道路沿線的實際情況,綠道可達性半徑等量化數值相對減小,使部分量化指標不具有普適性。因此,今后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拓展范圍,為多種類型的旅游空間建設提供借鑒參考。
參考文獻:
[1] 黃震方, 陸林, 蘇勤, 等. 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的鄉村旅游發展——理論反思與困境突破[J]. 地理研究, 2015, 34(8): 1409-1421.Huang Z F, Lu L, Su Q, et 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urbanization: Theoretical reflection and breakthrough of predicament[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5, 34(8): 1409-1421.
[2] 鄭遼吉. 鄉村生態體驗旅游開發研究[M]. 北京: 經濟科學出版社, 2017.Zheng L J.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Eco-experience Tourism in Rural Areas[M]. Beijing: Economic Science Press, 2017.
[3] Jean C F, Gilles V. Using landscape graphs to delineate ecologically functional areas[J]. Landscape Ecology, 2017, 32(2):249-263.
[4] 劉世梁, 侯笑云, 尹藝潔, 等. 景觀生態網絡研究進展[J]. 生態學報, 2017, 37(12): 3947-3956.Liu S L, Hou X Y, Yin Y J, et al. Research progress on landscape ecological networks[J].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17, 37(12):3947-3956.
[5] Nathan P P, Bynum B, Cassandra J G. Residents and urban greenways: Modeling support for the Atlanta Beltline[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18, 169: 250-259.
[6] Richard M, Alan D, Jamie G, et al. Carbon costs and savings of greenways: Creating a balance sheet for the sustainabl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cycling rout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014, 13(1): 3-19.
[7] Giovanni O P, Kannan G, Rosa V L, et al. Greenways for r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 integration betwee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group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J]. Land Use Policy, 2016, 50: 429-440.
[8] 喻本德, 葉有華, 吳國昭, 等. 綠道網規劃建設與管理進展分析[J]. 生態環境學報, 2013, 22(8): 1444-1450.Yu B D, Ye Y H, Wu G Z, et al. Researches on the greenway network planning,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J].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13, 22(8): 1444-1450.
[9] 張鴿娟, 陳菁, 李慧敏, 等. “中尺度”綠道網絡的復合性構建——以西安老城區為例[J]. 西部人居環境學刊, 2017, 32(1):96-101.Zhang G J, Chen J, Li H M, et al. The compound construction of“middle scale” greenway network—Example of the old urban district of Xi’an[J]. Journal of Human Settlements in West China,2017, 32(1): 96-101.
[10] 范勇, 趙明遠, 趙蘭勇. 基于城鄉統籌發展的鄉村綠道網絡構建策略研究——以寧海縣胡陳鄉綠道規劃為例[J]. 現代城市研究, 2017(1): 68-74.Fan Y, Zhao M Y, Zhao L Y.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strategy of rural greenway network based on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Case study on the greenway planning in Huchen Xiang[J]. Modren Urban Research, 2017(1): 68-74.
[11] 盧新潮, 徐蘇寧, 劉羿伯. 寒地城市濱河區生態規劃研究——以哈爾濱市為例[J]. 現代城市研究, 2017(12): 70-78.Lu X C, Xu S N, Liu Y B. Research on ecological planning of riverfront area in winter cities: A case study of Harbin[J]. Modern Urban Research, 2017(12): 70-78.
[12] 劉岳, 李忠武, 唐政洪, 等. 基于適宜性分析與GIS的長沙市大河西先導區城市綠道網絡設計[J]. 生態學雜志, 2012, 31(2):426-432.Liu Y, Li Z W, Tang Z H, et al. Greenway network design of great west river pilot area in Changsha City, Hunan Province of Southcentral China based on suitability analysis and GIS[J].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 2012, 31(2): 426-432.
[13] 范紅梅, 王秋兵, 邊振興. 基于GIS技術的寬甸縣居民點空間分布特征分析[J]. 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8,33(2): 99-103.Fan H M, Wang Q B, Bian Z X.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of Kuandian County settlements based on GIS[J]. Journal of South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Natrual Science Edition),2008, 33(2): 99-103.
[14] Myungjun J, Chang D K. Urban greenway and compact land use development: A multilevel assessment in Seoul, South Korea[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15, 143: 160-172.
[15] 鄧雪, 李家銘, 曾浩健, 等. 層次分析法權重計算方法分析以及應用研究[J]. 數學的實踐與認識, 2012, 42(7): 93-100.Deng X, Li J M, Zeng H J, et al. Research on computation methods of AHP wight vector and its applications[J]. Mathematics in Practice and Theory, 2012, 42(7): 93-100.
[16] 譚少華, 王瑩亮, 肖健. 基于主動式干預的可步行城市策略研究[J]. 國際城市規劃, 2016, 31(5): 61-67.Tan S H, Wang Y L, Xiao J. A Study on walkable city strategies based on active intervention[J]. Urban Planning International,2016, 31(5): 61-67.
[17] 黃磊, 秦建新, 胡順石, 等. 基于GIS的張家界世界地質公園游覽線選線研究[J]. 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 2017(5): 69-73.Huang L, Qin J X, Hu S S, et al. The research on touring route selection in Zhangjiajie World Geological Park based on GIS[J].Territory & Natural Resources Study, 2017(5): 69-73.
[18] Park S H, Han B H, Choi J W, et al. A study on the planning methods of community greenway in Nam-Gu, Incheon[J]. Journal of the Korean Institut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15, 43(1):16-28.
[19] 賈寶全, 仇寬彪, 成軍峰. 北京城市景觀生態與綠色空間研究[M]. 北京: 中國環境出版社, 2013.Jia B Q, Qiu K B, Cheng J F. The Study on the Urban Landscape Ecology and Green Space in Beijing[M]. Beijing: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Press, 2013.
[20] 李方正, 梁佩斯, 李雄, 等. 多尺度綠道網絡布局特征及選線量化體系建構[J]. 城市發展研究, 2017, 24(7): 17-24.Li F Z, Liang P S, Li X, et al. The layout characteristics and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construction of multi-scale greenway[J].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 2017, 24(7): 17-24.
[21] 寧志中, 王婷, 邱于皙, 等. 鄉村綠道休閑產業系統規劃實踐——以浙江仙居永安溪綠道為例[J]. 規劃師, 2017, 33(3):89-95.Ning Z Z, Wang T, Qiu Y X. Recreational industry planning along countryside green lanes: Yongan Creek green lane, Xianju City[J].Planners, 2017, 33(3): 89-95.
[22] 陳淑蓮, 舒伊娜, 王麗娜. 綠道休閑服務供給機制研究——以廣州市增城市為例[J]. 熱帶地理, 2015, 35(6): 934-942.Chen S L, Shu Y N, Wang L N. Supply mechanism of greenway leisure service: A case study of Zengcheng district in Guangzhou[J]. Tropical Geography, 2015, 35(6): 934-942.
[23] Liu Z Y, Wang N, Wu Z G. Ecological reserv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measures for urban and rural area-with the planning of Changshoushan greenway as example[J]. Proceedings of the AASR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 and Applications, 2015, 2: 476-478.
[24] 徐文雄, 黎碧茵. 綠道建設對于珠三角城鄉統籌發展的作用[J].熱帶地理, 2010, 30(5): 515-527.Xu W X, Li B Y. Effects of greenway construction on urbanrural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in the PRD region[J]. Tropical Geography, 2010, 30(5): 515-527.
[25] 鄭遼吉, 馬廷玉. 多功能農業創新網絡構建與分析[J]. 農業現代化研究, 2015, 36(4): 643-650.Zheng L J, Ma T Y. Construction and analysis of multifunctional agriculture innovation network[J].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2015, 36(4): 643-650.
[26] 胡劍雙, 戴菲. 我國城市綠道網規劃方法研究[J]. 中國園林,2013(4): 115-118.Hu J S, Dai F. Study on the urban greenways planning methods in China[J].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13(4): 115-118.
[27] 李雪珍, 趙中秋, 李瑞, 等. 美國綠道建設實踐對中國的啟示[J].西北林學院學報, 2017, 32(4): 306-312.Li X Z, Zhao Z Q, Li R, et al. Inspirations of American greenway practice to China[J]. Journal of Nor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2017, 32(4): 306-312.
[28] 欒峰, 陳潔, 臧珊, 等. 城鄉統籌背景下的鄉村基本公共服務設施配置研究[J]. 上海城市規劃, 2014(3): 21-27.Luan F, Chen J, Zhang S, et al. Research on the configuration of basic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in rural areas in the background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J]. Shanghai Urban Planning Review,2014(3): 21-27.
[29] 程哲, 蔡建明, 崔莉, 等. 鄉村轉型發展產業驅動機制: 以盤錦鄉村旅游為例[J]. 農業現代化研究, 2016, 37(1): 143-150.Cheng Z, Cai J M, Cui L, et al. Facilitating rural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by tourism industry: A case study of Panjin, Liaoning Province[J].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2016, 37(1):143-150.
[30] 鄧毛穎. 增城市綠道規劃與建設機制研究[J]. 規劃師, 2011(1):111-115.Deng M Y. Study on Zengcheng City green corridor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mechanism[J]. Planners, 2011(1): 111-115.
[31] 劉云剛, 羅啟亮. 綠道建設對鄉村旅游的影響研究——以廣東增城為例[J]. 城市觀察, 2014(1): 67-81.Liu Y G, Luo Q L. Spillover effect of greenway construction on rural tourism: A case study of Zengcheng[J]. Urban Insight,2014(1): 6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