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瑩清
上海應用技術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 上海 200235
正文:
上海徐匯蒼梧路至桂林路路段街道沿街建筑大多數為上世界八九十年代所建,在當時,該區域最早只有一家百貨商店,位于田林路與桂林路交叉口,隨著時間流逝與經濟的日以增進,新的商鋪不斷拔地而起,老的建筑經過風雨的侵蝕,墻面累積了一層污垢,甚至有的墻面斑駁不堪,這樣一來,新舊建筑風格不同,整體就顯得雜亂無章,而老的建筑又顯得暮氣沉沉,存在著很多的問題:路面鋪裝與步行道在視覺上有明顯差異,人行空間擁擠且沿街路面的尺度不同一,甚至在上下班高峰路段會產生機動車與非機動車行人與外賣送貨員產生交通擁堵事故。
上海徐匯蒼梧路至桂林路路段街道沿街建筑業態類型主要以商業和餐飲類為主其中夾雜著少量居住和辦公用地,可以說東至徐匯沃爾瑪西至7-11便利店的南北兩條街道都可以稱得上滿足不同年齡層次消費需求的商業街。
該街道類型的功能定位主要以商業街為主,因此整條街都被各式各樣的商家自行布置店鋪本面,雖然建筑類型具備漕河涇街區的生活氣息與地域特點但卻有嚴重擠占公共空間的現象,很多商家尤其是餐飲小食攤為招攬生意自行利用街道公共空間擴大門面,一些生活在附近的居民也將非機動車停放至街道的公共空間處。
位于上海徐匯蒼梧路至桂林路路段街道的人行道有明確劃分,但商區與行人道變化過于急促,交通流線不清晰,自行車助動車擺放隨意尤其是共享單車的擺放影響阻礙雙向行人通行,在中午和夜晚上下班高峰時段,外賣助動車占道,堵塞出口對整個街道的步行通暢度產生不安全因素。
沿街建筑立面就是指街道兩側的建筑物朝向街道一面的外形,色彩和特點。不同時期的建筑物因建造時技術、材料、施工工藝等條件不同,建筑立面有很大差異。為了突出當前時代特點和城市特色,對街道兩側原有建筑物統一重新粉飾裝修,是不少城市、特別是老城市改變城市面貌的常用作法。而該區域在城市建設的交替過程中是較為典型的案例。在實地調研的過程中,結合楊·蓋爾的PSPL調研法:有活動的界面,友好界面,一般界面,毫無生氣的界面,毫無活力的界面對沿街建筑立面質量進行評估。

圖3 -1路段沿街立面形象分析
在調研中發現,該區域路段的使用者主要分為老人、上班族和喜歡消費的年輕女性?;诖?,研究中將主要針對這三種類人群和使用者總數,就區域路段及周邊環境的使用時間、活動類型以及相對應的人數等進行了調研和統計,以上統計結果顯示,在總人數上,明顯可看出,在夜晚6:30-8:30是商業街最活躍的時段,區域地段的人口于8:00開始集中出現在交叉路口,交通站點,9:00分散集中在園區、辦公場所。而交通路況堵塞時間集中在8:30am,12:00 am和17:30 pm。
對于老年人來說中午和下午出行的人數大于晚飯的人數。而老年人很少會在商業街消費,他們一般都會在中午結伴而行前往田林路路口的沃爾瑪超市,因此自行車助動車擺放和在沿街路段行駛的外賣車輛對老年人通行安全產生不利的影響,相對于周一至周五的午后,該區域路段的老年人很少會在周末單獨出行,一些行動不便的老人會由子女和兒孫陪伴前往超市采買生活用品。
喜歡消費的年輕女性在商業街活動的人數占比最大,但大多數是流動性的進出各個商鋪很少在街道上短暫停留,坐歇活動相較其他人群最少。該人群只有在用餐和下午茶與好友休閑聚會時才會以靜態活動為主,如:交談、用餐等??偨Y來講,年輕女性對環境的場所性和舒適性的要求較高。她們需要較為安靜且私密性高的活動空間,并且把能夠提供較好環境的餐廳作為最佳停留空間的選擇。
上班族在該區域停留活動的人數占總人群比例最少的部分,他們往往會在下班高峰前往C路段口的7-11便利店。由于上海徐匯蒼梧路至桂林路路段街道沿街休息設施少,7-11便利店門口的露天休息座椅成為白領下班高峰的集聚點,當然這也不包括在工作時間段偶爾路過的老年人冬日的午后曬太陽的絕佳地理位置選擇點。
根據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總結出不同的時間點、不同的使用人群對場地空間的功能需求均不相同。例如,上下班高峰時間的路段街道往往無法提供行人過街安全與騎行通暢的空間,因此會產生交通擁堵的現象,這也源于街道最初定位的問題,在具體街道設計上,未注意行人與非機動車、機動車的快慢分離與分流。設定交叉口標識、區分鋪裝等,因借用設計合理安排不同區段的交通主體,以及隨之而來的交通優先權、交通路權、合理組織公共汽車、非機動車和行人的交通流線。除此高峰時間段,街道的使用人群都呈分時段至,其中主要分為中午12:30-2:30的老年人活動人群以及下午的年輕女性消費人群和傍晚5:30過后附近辦公用地的上班族。但不同分時段人流在上海徐匯蒼梧路至桂林路路段街道停留的時間都十分短暫,這可能源于該城市街道的立面視覺效果較差,沿街立面給人的整體感受與體驗都無法吸引人群并鼓勵行人駐留構建活力的場所。
從城市形象方面,一個城市的街道文化是城市發展進程中孕育,刪減的過程。一個城市街道社區在城市新舊功能更替的過程中難免會有大拆大建式工程的產生,而保留一些混合功能例如街區內部各處、街區之間產生互補而形成(沿街)水平與垂直的功能混合體系。這些具有歷史意義和保留街區風貌的老式建筑在很大程度上都能帶給舊址市民強烈生活感和保留過去生活印記的歸屬感,因此對新添的建筑在設計中應保持原有建筑的建筑風格,切勿盲目跟風,延續空間界面特征,同時,在街道整體立面設計中允許共性和個性有機結合,在不破環城市市民原有環境的生活氣息的同時在空間景觀特色方面,通過對重要的街道采用個性化的斷面設計:采用非對稱斷面,形成寬闊的活動空間并用道路鋪裝區別該路段增加辨識度,對于特定的環境設施可采用較為鮮亮的顏色和個性化設計,引入公共藝術帶動整條街道的活力。
通過對一條街道的通行,逗留,以及發生社會活動的人群數量往往可以看出一條街道的活力程度,可以說一條街道上發生的活動越豐富,那么這條街道就越充滿活力,適當數量的人群是創造一個富有活力的街道的首要條件,而要增強城市街道的活力首先要做的就是注意沿街立面給人的整體感受與體驗,因此對與本文研究對象同類的街道在街道形象改造設計中,如涉及到的商業街道和生活服務街道的混合功能區域在對沿街立面招牌及廣告要進行整體色彩風格和數量等方面的把控使之與街道或所在城區風貌相協調。同時在商業街的兩側適量布置符合商業景觀的公共藝術品營造街道美學氛圍吸引市民自發性的參與公共活動空間。
4.3.1 街道空間應滿足復合功能的使用
街道空間往往是有限與局促的,在不同區段應該滿足各種設施與活動的空間需求——可形成條狀等集合綠化的多功能帶,以滿足自行車停放、各類商業活動、休憩活動、停車駐足等各類公共活動的需求。其次街道空間分配,應該留有一定的彈性,空間上有的彈性,就如使用方式與時間的彈性一樣。
4.3.2 街道空間應滿足綠色出行
提倡以下的優先級別:“步行——公共交通——非機動車交通”,設置公交專用道、相關避讓標識等分配路權的設施,首先滿足人們步行的需要,確保人流順暢自由地通行,同時也可以參考BRT/自行車專用道/步行街等,各自形成完善的體系設置共有的公共開放空間、公共服務設施與建筑,以提供必要的(相適應的)高效能與高密度,并提供相應可進行公共活動與生活的場所。
4.3.3 街道空間應營造綠意
合理布局街道綠化,通過多種方式增加街道的綠化量而發揮遮陰、濾塵、減噪等作用,同時形成特色的林蔭道與景觀帶(公共活動所),同時景觀帶應體現一定的文化藝術性,同時適應當代的市民生活活動。綠化植株的搭配有理,應多采用本土本地特色的植栽與花木并鼓勵采用綠色技術采用下沉式綠地/植草溝/濕地等,對雨水進行調蓄、凈化與利用。
我們現在的城市道路劃分依據主要為車速、車數等,就出現了以車為中心的現象——一方面以車流量的為主要,一方面以其通勤功能為主;自然而然地忽略了“步行為主、以人為本”,也忽視了道路所承載的“商務、生活、休閑”的功能。這就導致所規劃的道路形態與形式的單一化,許多城市街道與日常的生活活動、氣息相矛盾,人車矛盾尖銳,路權分配畸形、道路占地巨大而使用呆板不靈活的設計。而一個好的城市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往往是那些城市街道上的景觀,沿街的建筑物風格,街道路口轉角的細部設計,街道的程設家具與無障礙設施,它們雖占城市公共空間建設的一小部分,但對生活在街區的人們和路過的行人確是感受城市溫度的直觀視覺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