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王紅旗
盤玩時,鈣化部分會慢慢還原回玉性,少則數月,多則數年,會慢慢通透、潤澤。
玉器的鈣化過程,是一個物理的變化過程。變化的過程中,僅僅是玉質內部的分子晶狀結構排列和微量元素發生了變化,其化學性質沒有發生本質的改變。所以,在盤玩時,玉器會慢慢恢復其分子結構的穩定性,它的物理特征會慢慢發生變化,逐步恢復到趨向于原來的面貌。這就是古玉的奧妙所在,也是眾多玩玉人對古玉趨之若鶩的原因之一。
鈣化后的玉器都會有沁色,盤玩時,原來鈣化部分看不見的沁色會呈現出來,作偽鈣化的玉器,盤玩無明顯變化。
這是由于玉質發生鈣化,本身玉質已經變得疏松,沁色會更容易侵入,這是其一;其二,本來沁色的形成(大約100 年左右)早于鈣化(大約600 年)產生,玉器在沒有鈣化之前,可能已經產生沁色,鈣化后,玉器變得不通透,沁色被物理表象掩蓋而看不出,盤玩時,隨著玉器慢慢恢復原貌,沁色也慢慢顯現出來。
鈣化部分燈光打過,不會通透(片狀鈣化程度差的除外),但鈣化過渡的邊緣部分則通透,過渡自然。偽古玉界限分明,無過渡。 ①

①秋山玉爐頂 上海博物館
鈣化的玉器,可能同時還會伴有地彎、氧化突起等現象產生。這一點將在“形變的鑒定”一節中詳細說明。
1. 所有出土的生坑鈣化的古玉,直接對著玉器呵一下氣聞后或是用熱水燙后再聞,都會有一股濃濃的土香,無任何異味。
2. 鈣化后的玉器還會產生一種鮮見的現象,那就是在玉器表面形成一種附著物,牢牢地附著在玉表,和玉器融為一體,且微微高起玉表。一種是半透明狀的瓷化物,另一種是黑色的點狀物,刮之不去,盤而不掉。
這種現象,正是土壤中含Al、Si、Fe等膠體的溶液同玉質內部發生置換反應,“滲透膠結”過程中凝結在玉表形成的一種現象,這也是檢驗出土古玉的一個鐵證。
3. 利用原料所帶的原生皮作偽的玉器,一是界限比較明顯,生硬無過渡,二是盤玩時無明顯的變化。
4. 利用氫氟酸腐蝕作偽的玉器,一是死板、無包漿,二是燈光打過,貌似鈣化的部位是透光的,這是因為氫氟酸腐蝕,僅僅是破壞了玉器的表面,而沒有真品古玉那樣自外而內通體鈣化。將它用開水燙后聞一下,會有刺鼻的化工產品氣味。
5. 利用火燒、生石灰埋燒、貌似鈣化的原石等作偽的,鑒定起來相對簡單,最顯著的特征就是生硬、死板,無入土特征,盤玩時無明顯變化。

②雙龍首璜 上海博物館館藏
玉器的鈣化現象,雖然在收藏的過程中,數量相對較少,但是,鈣化的玉器,反而為新老的鑒定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依據。只要掌握了鈣化的規律,比如:鈣化后必有包漿,一定有沁色,鈣化的部位通體不透光等。只要碰到鈣化的玉器,以此規律并結合入土特征之間的相互關系,然后再結合加工工藝綜合判斷,就不會誤判和錯判。

真 偽包漿統一,孔、鏤空處、陰線內一致 包漿不統一,鏤空處、陰線內無包漿自外向內通體鈣化 表面一層、中間夾心原玉質開窗部分過渡自然 界線明顯有陰陽面,陰面鈣化較陽面重 無陰陽面盤玩有變化 無變化鈣化必有沁 偽鈣化不一定有沁鈣化必有裂,變化自然 油炸、火烤裂生硬,原石幾乎無裂可能同時伴灰有皮沁等、其裂他、特土征蝕、土咬、不會同時出現幾種特征可能同時伴有地彎或氧化突起現象 一般不會出現有土香 有化工產品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