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楊永善 邱陶亮

葉竹青,男,1935 年生于廣東省潮州市。20 世紀50 年代中期在景德鎮陶瓷學院學習,專修陶瓷美術設計、中國工筆畫。1961 年發明釉下化妝土,同時創新釉下堆土技法,同年開創了潮州成套日用瓷。1962 年發明釉上蝕金法。1976 年發明釉上堆料,同時創新釉上堆金技法。1978 年負責設計的高1.3 米三層《友誼通花瓶》,被選作國禮贈送給朝鮮金日成主席。2013 年被授予廣東省陶瓷藝術杰出成就獎。

友誼 通花瓶 尺寸:1.3m
葉竹青先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比較早的從高等專業院校培養出來的陶瓷美術設計人才。1959 年他從景德鎮陶瓷學院畢業回到故鄉潮州,從事陶瓷美術設計工作,他熱愛自己的故鄉,也熱愛自己的專業,兢兢業業地為陶瓷美術設計和陶瓷美術教育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他在陶瓷專業方面全身心的投入,刻苦鉆研,掌握工藝技術,不斷提高藝術表現技巧。在陶瓷造型和陶瓷裝飾方面,不斷探索創新設計,完成了許多優秀的陶瓷藝術作品,因為他具有扎實的國畫基本功,還掌握熟練的彩繪技術,了解工藝材料的特點和性能,因此,他的陶瓷彩繪作品能夠充分表現精湛的技藝和巧于構思的創意。作品風格雋美精致,嚴謹而不失生動。
也許多數人不是很了解他,但是提到廣州機場擺放的國禮《友誼通花瓶》,大家也許并不陌生。他為人謙和淡泊,不喜歡張揚,是一位踏踏實實勞作的人,一直到今天仍如此,退休之后仍然未停止創作,辛勤地在專業上耕耘,從不擺老資格,誠懇待人,謙虛交流,在陶瓷美術界,有很好的口碑,他的為人正如他的名字一樣,如青青竹葉,樸實無華,枝葉繁茂,超凡脫俗,剛健挺直而充滿生命力。
葉先生勤于專業實踐,且善于理論思考。在20 世紀70 年代研制出釉下化妝土裝飾工藝應用在日用陶瓷裝飾方面,為楓溪陶瓷產區的日用陶瓷產品開發,創造地區風格特點作出了重要貢獻。并且在1966 年獲得了輕工業部陶瓷創新設計一等獎。在70 年代后期,他的陶瓷專業論文《釉上堆彩》發表,推進了陶瓷裝飾工藝的研制工作,為陶瓷專業領域提供了可貴的思路,并且在理論上有所總結,對國內兄弟產區的同行在工藝創新思路方面有很大的啟發。
葉竹青先生在很長一段時間致力于大型多層瓷雕通花工藝的研制和設計實踐,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加以發展和創新,取得了顯著的成績。1978 年9 月,鄧小平同志代表中共中央、國務院向金日成主席贈送的《友誼》通花大瓷瓶,就是葉竹青設計并參與制作的,這一時期,他的另外一件名為《丹鳳朝陽》的瓷雕大花籃,綜合了多種工藝表現方法和技術,形成了豐富的藝術效果,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在國內外的展覽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得到了很高的評價。對楓溪藝術陶瓷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義,葉竹青先生為楓溪瓷區的通花瓷雕藝術的發展和繁榮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1985 年,葉竹青先生開始擔任廣東省陶瓷學校的校長,從建校到管理,從組織教學到參加教學實踐,在認真吸取其他產區辦學經驗的同時,他研究陶瓷專業教育的特點和規律,在適應當地陶瓷生產發展需要的基礎上,制定教學設計,教書育人,辦出了自己的特點,為廣東省的陶瓷發展培養技術和藝術人才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把一屆屆的畢業生,輸送到陶瓷生產與設計的第一線,他們在廣東省陶瓷工業發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中有許多人已經成為優秀的技術人才和美術設計師,當他們談起葉竹青先生時,總是流露景仰之情,葉竹青先生的為人為藝都是他們學習的榜樣。

①丹鳳朝陽 瓷雕大花籃尺寸:1.2m

②青山綠水 潮彩堆金掛盤尺寸:直徑31.5cm
爐火純青的工筆花卉藝術——葉竹青陶瓷彩繪藝術的一大特色。清代粉瓷創立并盛行時,工筆畫的技法被陶瓷藝人吸收并用于彩瓷之中,在瓷壇上顯出其獨特風采。20世紀50 年代之后,工筆畫這一藝術形式又顯出它的活力,特別是對舊年畫、連環畫的改造與創新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因而得到了重視。葉竹青在景德鎮陶瓷學院學習時,欣逢這樣的時代,工筆畫成為他修習的主要課程之一,而工筆花卉成了他擅長的藝術。他的工筆花鳥創作,構圖嚴謹,講求線條的力度和節奏,敷色的深淺對比,將描畫對象的形神、色彩與意境融為一體,總是充滿一種生機勃勃的感覺。牡丹、玉蘭、桃、梅、蓮、蘭花等花卉,以及孔雀、鳳凰、白鶴、小雀、蝴蝶等都是他拿手之物,不少作品以及設計圖已成為瓷都學藝者的摹本。這方面的成就,從他在陶瓷設計、教學之余以及退休后所創作的瓷板畫、紙面畫都可窺見其功力。
“隨類賦彩”的高超技藝——葉竹青陶瓷彩繪藝術的另一特色,表現在他“隨類賦彩”的高超技藝上,對潔白、晶瑩的楓溪高檔白瓷,他不但在構圖上考慮盡量保留其瓷質特色,而且在色彩使用上與之吻合。他的作品中,不僅書畫清爽淡雅的水仙、劍蘭,有素色的玫瑰,即使是大紅大紫,黑葉描金的牡丹、石榴,也能做到濃淡相宜,熱烈而不媚俗,濃烈而又素凈,對一些色釉瓶上的彩繪,則是細筆輕描,甚至僅用細小金線作描,讓釉色透過物體,呈現一種剔透飄逸之美。在《劍蘭》等花瓶上,一支劍蘭飄然而立,淺紅的花與深藍的葉對比,陰陽向背的巧妙處理,令人賞心悅目。這一切淡然的形式,是他對釉下堆彩探索取得的成果。他的花瓶很少在足部、頸部或口沿進行圖案裝飾,總保持一種明凈清雅的主調。所有這些表現形式,構成了葉竹青清新而又富麗的彩繪風格。

③荷塘覓清閑之一、之二 國畫尺寸:114cm×34cm

雙羊吉慶 色釉窯變花瓶尺寸:8 寸

鴿 釉下堆色土裝飾工藝葵花茶具9 件/套說明:國禮瓷,由原中南局第一書記陶鑄贈送日共總書記顯治。獲1966 年輕工部優質獎
成套日用瓷的時尚,是人類科學和生活進步的反映,它在造型上打破了單一獨立設計的現象,在設計中注重器型、裝飾風格和使用功能的整體統一。整體美和它所擺設地方的(小環境)空間美為其特性,它涉及的場合廣。因此,人們把成套日用瓷的設計稱為“桌面上的藝術”。
《堆鴿葵花茶具》是他日用瓷設計的代表作之一,這套茶具以穩重的柿式造型為基調,吸取了潮州功夫茶沖罐“三山平”的要素,對壺肩向壺腹轉折以及整個腹部線條作了變化,使其更加精巧。在裝飾上不但使用他所研制的化妝土,更以清新素雅的基調,以釉下堆彩的方式,重點刻畫了鴿子形象。鴿子形象寫實而略加變形,線條簡練,色彩上采用了絳藍和淺綠,使其與潔白壺(杯)體及化妝土協調一致。三只和平鴿,兩只一組而分前后,前重后輕,前深后淺,另一只立于其表面,分別與壺把及壺嘴(流)呼應。四只小杯,略去單只的鴿子,保留前后一對,與杯子有把(耳)而無流相吻合,使畫面即清純又突出。并且,不作任何背景的描畫,富有中國畫的空靈之美。因此,該作品被當時任中南局第一書記的陶鑄選為禮品,贈送來訪的日共總書記宮本顯治。同時,它又與他的另一套慶春咖啡具同獲1966 年輕工部優質獎。
線條流暢、裝飾合宜、實用美觀、格調清新,成為葉竹青成套日用瓷設計的風格。

如意 通花瓶尺寸:14 寸

丹鳳 陶瓷雕小花籃尺寸:8 寸
通花和瓷花作品,是楓溪美術陳設瓷獨步瓷壇的一大門類,為世人稱道。身在瓷都的葉竹青,也與其他陶瓷藝術家一樣,關注著它的繁榮與發展,并以自己獨特的作品使這一門類揚名海內外。1978 年,由廣東省陶瓷研究所承制,葉竹青擔任立體設計的高1.3米,三層的《友誼通花瓶》成為當時通花制作的一個高峰。
這只通花瓶,不但里外三層都寄貼立體瓷花,單是最外層的瓶體裝飾就達7 個層次之多,分別采用了雕鏤(鏤空、淺浮雕、立雕)、貼花、色土、腐蝕金、彩繪等手法。瓶的頸部雕鏤著梅花及傳統的勾藤紋,在肩的下部分和腹下近足處,又各有一圈不同的淺浮雕圖案裝飾,加上足部的浮雕彩金,使其層次分明,端莊大方。瓶的主體部分是浮雕的梅花枝干寄貼立體花朵,粉紅色與白色相映成趣,春意盎然。更別出心裁的是鏤空的大開光面中,兩種梅花的主體枝干交叉相映,綴以層疊有致的花朵,將整個瓶腹的梅花有機聯系起來,增加了整體感,透過枝干的大小鏤空處可以窺視二、三層里面塑制寄貼的立體瓷花,開光面的周圍生動誘人,匠心獨運。在所有工藝師和工人的通力協助下,經多次試驗《友誼通花瓶》獲得巨大成功。這只花瓶由鄧小平同志帶往朝鮮,作為國禮贈送金日成主席,引起了一時轟動,后來朝鮮還以此制作了郵票,成為其國家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