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的最新研究發現,壓力會傳染主要源于大腦中一種叫作CRH的細胞。
與壓力相關的大腦變化是許多精神疾病的根源,如創傷后應激障礙、焦慮癥和抑郁癥等。已有研究表明,壓力和情緒是會傳染的,但是還不知道其根源何在。
研究人員利于小鼠進行研究,將一對小鼠(雌雄各一只)中的一只暴露在中度壓力之下,隨后再將其送回伴侶身邊。然后研究人員檢測了小鼠大腦中一種特殊的CRH神經元細胞,這種細胞控制著大腦對壓力的反應。結果發現,兩只小鼠大腦中的CRH細胞都發生了變化。
研究團隊利用光遺傳學對這些細胞進行修飾,這樣就可以通過光對這些細胞進行“開關”。小鼠處于壓力中時如果將這些細胞“關閉”,大腦就不會由于壓力而產生變化,而且壓力也不會“傳染”給自己的伴侶。而這些細胞一旦“開放”,感受壓力的小鼠及其伴侶的大腦都會出現變化。
這些CRH神經元細胞的激活釋放了一種報警信息,從而對身邊的同伴進行預警,接收到這一信息的同伴隨后也會對其他同伴進行預警,就這樣壓力在個體和個體之間傳播開來。壓力的傳染也有有利的一面,研究者發現,壓力對雌性小鼠的影響通過向同伴的傳播可以降低一半,有意思的是,這一現象卻沒有在雄性小鼠中出現。

英國研究人員近日發現,心臟病患者之所以在早晨更易發病,這個時段血液中的重要保護性因子水平較低可能是影響因素之一。
對于心臟病患者而言,早上起床這段時間是非常危險的時段。此時人體的心率會增快,同時還會伴隨血液中的一些變化,導致血栓形成,血管堵塞,進而引發心臟病或中風。
研究人員發現了一類名為特異性促炎癥消退介質的小分子,來自于ω-3脂肪酸,在炎癥發生期間,這類分子能控制白細胞和血小板的變化,從而促進機體進行自我修復。研究人員收集并分析了7名健康志愿者和16名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血液樣本,在不同時間段收集血液樣本并測定血液中特異性促炎癥消退介質的水平。結果發現,在健康個體中,血液中特異性促炎癥消退介質的水平在早晨時段是增加的;而心血管疾病患者體內這類分子的產生受到了明顯的抑制。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么心血管疾病患者在早晨更易發病。于是研究人員在心血管病模型小鼠中補充了特異性促炎癥消退介質分子,結果明顯改善了小鼠血細胞的激活和血管的炎癥。
這項研究結果或許能幫助研究人員后期開發出診斷、治療及抑制心血管疾病發生的新方法。
美國研究人員發現,水凝膠可以促進傷口的愈合。
對照組血漿黏度(PV)、全血黏度、HCT(血細胞比容)以及ESR(血沉)等血液流變學指標高于實驗組。見表2。
這個研究團隊一直以來都在研究通過水凝膠建立藥物遞送系統,結果在研究過程中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即使沒有裝載藥物,水凝膠本身對創傷愈合就有很好的作用。
這種特殊的水凝膠含有一種特殊的多域肽(MDP),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當水凝膠被注射到組織中時,可以提供給新生細胞一個成長的環境,甚至包括血管和神經細胞,而身體會在數周內逐步將之清除,不會殘留在體內。
目前,該研究團隊正在尋求在糖尿病患者潰瘍的傷口愈合中應用這種水凝膠。眾所周知,糖尿病患者的傷口愈合很困難,嚴重時會引發截肢等嚴重后果。如果這種多肽水凝膠能夠幫助患者的傷口愈合,將是非常有價值的應用方向。
瑞典的一項新研究稱,人工髖關節置換不僅可以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更能延長其預期壽命。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分析了1999-2012年間接受人工髖關節置換的近13.2萬名瑞典患者的術后生存情況。這些患者接受手術治療時的平均年齡為68歲。在平均5.6年的跟蹤調查中,有16.5%的患者離世。數據分析發現,與瑞典總人口中的同年齡及性別人群相比,接受人工髖關節置換的患者生存率相對更高。在接受手術后的第一年中,這些患者的生存率比總人口中同年齡及性別人群高出1%;術后5年和10年,生存率則分別高出了3%和2%。這些差異在確診為原發性骨關節炎的患者中表現尤為明顯。
不過研究人員也發現,在骨壞死等其他疾病導致的繼發性關節炎中,接受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后患者的生存率并不比普通人群高。此外,并發癥較多、教育水平低和單身也會降低關節置換后的生存率。
研究人員認為,及時換關節可延長患者壽命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比如,手術成功使患者更好地康復,增加了自信,生活質量得到提高。另外,術后患者的生活方式也可能更健康。
中國科學家近日發現,多吃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可通過改變腸道細菌來治療2型糖尿病。
研究人員分析,高纖維食物可在腸道中富集產生短鏈脂肪酸的菌群,增加胰島素的分泌,使患者的糖化血紅蛋白顯著降低。短鏈脂肪酸可為腸道細胞提供生長所需的能量,幫助人體消除炎癥,并增加飽腹感。已有的研究表明,短鏈脂肪酸生產不足與2型糖尿病等疾病有關。
此次的新研究還發現,代表腸道優勢細菌的141種產生短鏈脂肪酸的細菌中,只有15個菌株在高纖維飲食干預后數量顯著增加。基因組分析顯示,這15個“被富集”的菌株分屬于厚壁菌門、放線菌門和變形菌門,它們擁有更多能夠利用膳食纖維的基因,可比其他菌株產生更多的短鏈脂肪酸,且對酸性腸道環境的耐受性更強。
這項研究的結果非常重要,腸道菌群與宿主的關系未來有望成為防治2型糖尿病的新靶點。當然,富集特定腸道菌群的方法還需要進一步研究。日常生活中也不可過多食用高纖維食物,以防造成某些營養素的缺乏。
澳大利亞研究人員近日宣布,他們找到了一種殺滅超級細菌的新方法,即通過改變鐵供應使細菌喪失功能甚至死亡。
超級細菌指對多種抗生素都產生耐藥的細菌,由于感染超級細菌后缺乏有效治療藥物,每年可能會導致約70萬人死亡。世界衛生組織預計,到2050年,這一數字可能達1000萬。因此,應對超級細菌成為醫學界的緊迫任務。
超級細菌有嗜鐵特性,研究人員說,鐵對細菌而言就像是巧克力,可帶給細菌能量,讓它們不斷長大,令其致病,并能抵抗人類免疫系統和抗生素的攻擊。研究人員通過使用兩種不同的化合物,先讓細菌缺鐵,進而再喂給細菌對它們而言有毒的物質,“饑餓”的細菌對這些有毒物質毫無抵抗力。
這種方法已經在動物實驗中證明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等超級細菌有效,下一步將運用到治療鼻竇感染的人體試驗中。兩種化合物被包含在啫喱狀物質中,可以只用于感染部位而無須全身施藥。
研究人員表示,目前沒有發現這種療法的副作用,而且細菌在這種療法下出現耐藥性的風險也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