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日醫院中西醫結合心內科主任醫師 杜金行 北京中醫藥大學研究生 汪國梁 圖片提供/劉 帥
桑樹,殷商時期已有甲骨文記載了“?!弊郑晃髦軙r期的《詩經》中亦有多首詩以桑樹為主題,更描述了采桑女子采桑時的愉悅氣氛;兩漢時期《神農本草經》已較為全面地記載了桑樹各部位的藥用價值。桑樹不僅與古人們日常生活關系較為緊密,而且古代醫家們同樣常用桑樹的各部位來進行醫事活動。本文從桑樹的各藥用部位一分析,將桑樹及其伴生動植物的藥用價值介紹給大家。
“桑之未落,其葉沃若”,《詩經》中以此描述桑葉飽滿而又富有光澤的形象。《神農本草經》載:桑葉“除寒熱,出汗”。從后世的性味歸經而言,桑葉性寒,味苦、甘,歸肺、肝經,多用于治療風熱感冒、溫病初起。盛夏之時,其氣溫燥,若貪涼飲冷傷其肺衛,風熱邪氣乘襲衛表,而致風熱感冒,可表現為咳嗽痰黏、鼻塞流黃涕、咽痛、口干欲飲等癥。此時用桑葉是因其甘寒質輕,入肺經而疏散風熱之力較為緩和,卻又能清肺熱、潤肺燥。桑葉用于治療風熱感冒時,多與菊花相須為用。
桑樹在我國各地大都有栽培或野生,于十月秋霜后采收的桑葉,可增強其清肺潤燥、祛痰止咳之功;而夏天的鮮桑葉,以水煎代茶飲,可清風除熱,用以防治夏季感冒。桑葉采收除去雜質曬干后,炮制時可蜜制以增強其潤肺止咳的作用,故蜜制桑葉多用于肺燥咳嗽。桑葉單用力輕,水煎服,5~9克,多配伍他藥入湯劑,常見的風熱感冒顆粒、桑菊感冒顆粒、止咳膠囊等中成藥中均含有桑葉。從現代藥理研究看,桑葉含有多種生物堿、黃酮、多糖等降糖活性成分,對于糖尿病患者而言,桑葉不僅能降低血糖,還能在降糖藥物治療的基礎上,改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

《本草圖經》有載桑枝:“療遍體風癢干燥,腳氣風氣,四肢拘攣,上氣,眼暈,肺氣嗽,消食,利小便,久服輕身、聰明耳目,令人光澤,兼療口干?!鄙Vπ云?,味微苦,入肝經,多用于治療風濕痹癥?!端貑枴け哉摗份d:“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也。”故久居潮濕之地,或暴雨澆淋、汗出入水等,風寒濕邪氣注于肌腠經絡,滯留于關節,以致氣血痹阻而發為風寒濕痹,表現有肌肉、關節等處疼痛、麻木及關節屈伸不利、僵硬、腫大、變形等。因桑枝能祛風濕而善達四肢經絡,通利關節,且桑枝性平,故偏寒偏熱者均可使用,但桑枝單用力弱,多配伍其他藥物以奏效。
與桑葉秋霜后采摘不同,桑枝藥用多為春末夏初采收的干燥嫩枝,采摘后去葉,曬干或趁鮮切片,曬干后生用或炒用,一般配伍他藥,取9~15克桑枝,水煎服。常見的寒濕痹片、濕熱痹片、腦心通膠囊、風熱感冒沖劑等中成藥中都含有桑枝?,F代藥理研究顯示,桑枝所含的總黃體酮可抑制炎癥細胞因子的表達,提高抗炎介質的表達,從而發揮抗炎效果。

《本草綱目》載:“桑白皮,長于利小水,乃實則瀉其子也。故肺中有水氣及肺火有余者宜之?!鄙0灼ば院?,味甘,歸肺經,多用于治療肺熱咳喘及水腫?!毒霸廊珪るs癥謨·喘促》記:“實喘之證,以邪在肺也,肺之實邪,非風寒則火邪耳?!比麸L熱犯肺,致肺氣清肅失司而上逆為喘,桑白皮可入肺經,甘寒以清肺熱,降上逆之氣以平喘。若風熱邪氣侵襲肺衛,以致肺氣肅降通調水道失司,可見水液泛濫肌膚導致水腫,桑白皮可清肺熱、降肺氣而通調水道,以奏利水消腫之功。

桑白皮為桑樹的根皮,秋末葉落至次春發芽前挖根,刮去黃棕色粗皮,剝去根皮,曬干,切絲生用或蜜炙用,多用5~15克,配伍他藥,水煎服,生用以泄肺利水,蜜炙用以治肺虛咳嗽。常見的羚羊清肺顆粒、三清膠囊、千金止咳丸等中成藥含有桑白皮。目前藥理研究發現,桑白皮所含的化合物較多,主要包含芪類化合物及黃酮類化合物,藥理作用廣泛,如利尿、降血壓、降血糖、鎮痛、鎮靜、止咳平喘、抗炎等。
《滇南本草》載:“桑葚,益腎臟而固精,久服黑發明目。”桑葚性寒,味甘、酸,歸肝、腎經,多用于治療因肝腎陰虛導致的頭暈耳鳴、目暗昏花、關節不利、失眠、須發早白等癥。桑葚可甘補酸斂,酸甘化陰以滋腎陰、補肝血,陰血足則頭目得養、關節得利、陽氣得以入于陰而失眠瘥、須發得益而黑;若治腸燥便秘,桑葚質潤生津液,如利水行舟般達潤腸通便之效。
桑葚為桑樹的成熟果穗, 4~6月果實呈紅紫色時采摘,曬干或略蒸后曬干用,亦可直接食用,常見的桑葚膏、固腎生發丸等含有桑葚。但桑葚甘甜,“甘令人中滿”,食用過多易影響食欲,故脾胃虛寒、大便溏稀者不可多食,建議新鮮桑葚 20~30 顆(30~50 克),干品入藥煎煮則 10~15 克?,F代藥理研究顯示,桑葚營養成分豐富,富含果糖、氨基酸、維生素、磷脂及礦物質等,是維生素C和鉀的優質來源,藥用則有抗炎鎮痛、免疫調節、降血糖、抗氧化等作用。
上述四物皆取之于桑樹其身,而下三物或生于桑木、或寄生于桑樹、或產卵于桑樹之上。


《本草綱目》載:“木耳各木皆生,其良毒亦必隨木性,不可不審。然今貨者,亦多雜木,惟桑、柳、楮、榆之耳為多云。”《本草經疏》載:“桑耳味甘,有毒。治血崩奇效,過于他木耳?!笨梢?,桑耳多生長于桑、柳、楮、榆等樹干上,而古籍記載以生于桑樹之上者為佳。因古人多認為桑耳有毒,所以現今用藥較少,宜慎。目前的藥理研究發現,桑耳含有結構極其復雜的多糖物質,可起到調節免疫力、預防腫瘤和抑制腫瘤生長等作用。
《名醫別錄》載:“桑寄生,主金瘡,去痹,女子崩中,內傷不足,產后余疾,下乳汁?!鄙<纳云?,味苦、甘,歸腎、肝經,多用于治療風濕痹癥、崩漏過多等疾病。桑寄生可去風濕,又長于補肝腎、強筋骨,尤宜于痹癥日久而致肝腎不足、筋骨無力者。桑寄生補益肝腎,亦可養血固沖脈及任脈,以治女子崩漏經多。
《本經》言其為桑上寄生,故名桑寄生,為桑寄生科植物桑寄生的干燥帶葉莖枝,多于冬季至次春采割后切段干燥,生用,常取9~15克,配伍他藥,水煎服。人參再造丸、參松養心膠囊、痹欣片等常見中成藥中含有桑寄生?,F代藥理研究表明,桑寄生具有抗炎、鎮痛、抗腫瘤、降血脂、降血壓、降血糖、營養神經等多種藥理作用。

《名醫別錄》載:“桑螵蛸,療男子虛損,五臟氣微,夢寐失精,遺溺。”桑螵蛸性平,味甘、咸,歸肝、腎經,用于治療遺精滑精、遺尿尿頻、腎虛陽痿等癥。本品入腎經,甘、咸,補腎氣,而又性善收斂,可固精關、縮小便,以使腎精存而得養。
桑螵蛸為螳螂科昆蟲大刀螂、小刀螂或巨斧螳螂的卵鞘,于深秋及次春采收,置沸水中殺其卵,蒸透曬干,水煎服;又以產于桑樹上者為佳,產于其他樹上者須佐以桑白皮增強其入腎經之功效。常取桑螵蛸6~10克,配伍五味子、龍骨等,水煎服。烏雞白鳳丸、夜尿寧丸等中成藥中含有桑螵蛸?,F代藥理研究顯示,其含氨基酸、磷脂類、脂肪、粗蛋白、粗纖維及脂蛋白等多種成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