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日醫院中西醫結合心內科主任醫師 張久亮 圖片提供/壹 圖
心力衰竭(簡稱心衰)是各種心臟疾病的嚴重和終末階段,是由于任何心臟結構或功能異常,導致心室充盈或射血能力受損的一組復雜的臨床綜合征。心衰主要的臨床表現為呼吸困難、乏力(活動耐量受限)以及液體潴留(肺淤血和外周水腫),常見的病因有冠心病、高血壓、風濕性心臟瓣膜病、心肌病等。該病的發病率約為1%,然而5年存活率卻與惡性腫瘤相仿,約為50%。可以說心衰已成為21世紀最重要的心血管疾病。
在治療心衰時,目前西醫的治療方法已經涉及聯合飲食、營養、康復、藥物等多方面的干預;而在中醫的治療方法中,大多以“五臟”中的“心”作為治療靶點,以補氣、溫陽、活血、利水等方法進行治療。這樣的治療方法已經獲得了初步的有效證據。然而,在臨床實踐中,我發現對于不少的慢性心衰患者,從脾胃角度論治更為有利。
傳統中醫曾通過解剖對心臟進行過觀察,中醫的經典著作《內經》、《難經》中對此均有記載,后世又有圖解補充。這說明,傳統中醫對心臟在人體內解剖位置的認識是清晰的。然而,在西學東漸以前,在左胸—一心臟所居的部位,卻沒有關于心臟搏動的記錄,而唯有對“胃之大絡”搏動的描述。如《內經》所述:“胃之大絡,名曰虛里,貫鬲絡肺,出于左乳下,其動應衣,脈宗氣也。”在西學東漸以后,中醫學者才提出心臟搏動之說。這一客觀事實提示,《內經》所述的胃之大絡搏動可能就是指心臟的搏動。

《內經》雖對胃之大絡的循行走向、生理功能等進行了描述,卻未曾述及其內部結構。然而,根據中國傳統文化所遵循之“辨物、正名”的一貫理念,可按照循名責實的路徑,通過分析該大絡的名稱,即“虛里”的含義,以探討其內部結構。古文中“虛”字通“墟”,“虛里”即“墟里”,墟里指村落,提示有房屋及里巷,暗示了胃之大絡的內部結構。曾有中醫學者根據“虛里”所表達的含義,比對心臟內部的解剖結構,認為“虛里”即指心臟。
從胃之大絡搏動的位置、內部結構這兩個方面比對心臟,可知《內經》所述的胃之大絡即是指心臟;確切地說,心臟被視為胃之大絡的一部分,即絡肺后淺出至左乳下這部分。
《內經》認為心臟為五臟之首,通過解剖對其已有明確的認識,卻為何又將其視為胃之大絡?這確實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胃之大絡屬于臟腑絡脈。有學者發現,《內經》對臟腑絡脈的命名側重于臟腑的功能,那么將其命名為“胃之大絡”,應該是因為其可輸布胃腑所出之氣血。而且《內經》中曾述:“食氣入胃,濁氣歸心……”說明心臟所出之氣血即為胃之大絡所出之氣血。但是如果用這個方法推演,出心后的動脈也可以視為胃之大絡,這又與經文對該大絡的起止界定相悖。可見,僅僅這樣解釋尚有不足之處。
《內經》視心臟為“胃之大絡”,是因為通過解剖,發現心臟具有“大絡”及“胃”的屬性。①發現心臟能運行氣血,并且聯絡諸臟腑、諸經脈,由此可視其為“絡”(臟腑絡脈);“大”在古漢語中有“重要及形體大”等含義。故而將心臟稱為“大絡”實屬符合。②從五行分類法,認識到心臟具有“胃”的特點。《內經》雖未明言心為土,但在成書于東漢的《說文解字》中確有相關的記載,“人心,土藏,在身之中”。認為“心”屬于“土臟”,是從實際中認識到心臟的實體結構是“肉”。《呂氏春秋》最先記載“赤肉”之說,如其所述“窺赤肉而烏鵲集”。唐代佛教典籍《傳燈錄》記載臨濟義玄所云:“赤肉團上,有一無為真人。”按《佛學大辭典》解釋,“赤肉團”即指人的心臟。張錫純所述更為直接:“論其形質,不過赤肉所為,其能力專主舒縮,以行血脈。”在傳統文化中“肉”屬于坤卦,坤卦在五行分類中屬土。又有“胃為陽土,主動;脾為陰土,主靜”之說。故而可以將屬于“大絡”及具有“陽土”性質(收舒運動)的心臟視為胃之大絡。
綜上所述,心臟所輸布的即胃腑所出的氣血;從心臟的結構及形質而言,又可以被視為胃之大絡。《內經》所強調的要點之一就是:“五臟之脈,資生于胃。”故而,將心臟視為胃之大絡,從《內經》體系而言是一個自然結果。
從“脾胃”論治“心衰”的意義
由上述分析可知,傳統中醫通過解剖所見到的心臟,也就是胃之大絡,其形質是“肉”,屬脾胃。心衰的根本原因是“赤肉”的收舒異常,導致其輸布宗氣的能力下降,臨床表現為宗氣不足。
胃之大絡所出的宗氣,歷史上名醫的解讀大體一致。隋代楊上善認為:“此胃大絡,乃五臟六腑所稟居處……一身之中血氣所尊。”明代張景岳認為:“言胃氣所出之大絡……為十二經脈之宗,故曰脈宗氣也,為十二經脈之尊主。”清初俞嘉言認為:“人身亦然,五臟六腑,大經小絡,晝夜循環不息,必賴胸中大氣,斡旋其間;大氣一衰,則出入廢,升降息,神機化滅,氣立孤危矣。”近代張錫純認為俞嘉言所述的大氣即宗氣,并進一步補充道:“此大絡所出之氣為生命之宗主,故又尊之曰宗氣。”從《內經》以及歷代醫家所述可知,胃之大絡載水谷之氣“貫鬲絡肺”后形成宗氣,并且將宗氣輸布于一身。宗氣對人體意義重大,是歷代醫家論述的重點。可以說,宗氣是維持生命及各個臟腑生理活動的直接動力。
宗氣不足導致諸多的病理狀態。首先,宗氣作用于“肺”后產生“行呼吸”的功能,宗氣不足,就會使人氣短、乏力、呼吸困難、喘憋等。其次,宗氣不足,就會導致三焦的功能下降,三焦又稱外腑、孤臟,主升降諸氣和通行水液的功能,也即水道,如《內經》所述“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三焦功能下降,必然會影響到水液的通條,而造成水液內蓄,也即西醫所述的水鈉潴留(造成水腫)。再次,宗氣不足可進一步導致其他臟腑功能減退而產生相關癥狀。
由上述介紹可知,在治療方面,補益宗氣、溫陽利水等是治療心衰的重點之一。而因為心臟屬于胃之大絡的一部分,其形質為“赤肉”,屬于脾胃,所以從脾胃論治心衰,改善“赤肉”的收舒能力,也是治療中的關鍵。
我在臨床中從脾胃論治心衰已有多年的經驗,實踐結果證明有較好的治療效果。常用的方劑有助土湯,由人參、生黃芪、桂枝、茯苓、生白術、澤瀉、澤蘭、熟地、甘松、炙甘草組成;以及李東垣的補中益氣湯的加減,補中益氣湯由黃芪、人參、白術、炙甘草、當歸、陳皮、升麻、柴胡、生姜、大棗組成。從長年的實踐來看,此病復雜、變化多,必須通過四診;尤其是脈診,仔細分析,否則難以取得好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