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6年起,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以下簡稱中國科協)集結所屬全國學會發揮自身優勢,通過每兩年對不同的學科(領域)分批次地開展學科發展研究,形成了具有重要學術價值和持久學術影響力的中國科協學科發展研究系列報告(以下簡稱“學科發展報告”)。書中內容對于讀者掌握各學科發展態勢和規律,深度解析學科問題,明確學科發展的重點領域和方向,進一步優化科技資源分配,以及我國創新體系建設具有重大參考價值和支撐作用。截至2018年,該叢書已編輯出版251卷,受到業界和讀者的好評。筆者自2013年起成為該叢書的責任編輯,目前已經編輯了三個批次共十三卷學科發展報告,并對此類叢書有些個人體會。
一、選題論證,優中選優
學科發展報告是中國科協公開向全國學會征集的項目,對于滿足條件的學會才給予項目資助。項目一旦立項,會組織書稿主要撰寫者展開集中培訓,學會還要自行組織編寫委員會討論報告的撰寫內容。各個學會除經過項目開題會、中期考核以及項目結題論證會論證通過外,還需在規定時間交給出版社初稿。初稿經出版社組織的專家評審會評審和責任編輯的編前審讀,符合叢書要求和出版規范的,在半個月內按要求修改并返回出版社修改稿后才能進入出版流程,否則退稿處理,不予出版。
二、責任編輯,全程介入
項目立項后,每個學會都有一位相關專業的編輯對接出版工作。筆者所學專業為生物科學專業,責任編輯水產學、園藝學、植物保護學、昆蟲學等圖書。筆者分別參加了這些學會的書稿撰寫討論會,定稿討論會,并在會上強調書稿撰寫要求和規范。會后常與學會秘書溝通,了解撰寫進度。筆者每個批次負責責任編輯學科發展報告四或五卷,并有除叢書之外的其他書稿工作,筆者對于每一部責任編輯的書稿,都有一個獨立的工作表,表中記錄時間和重要事件、聯系人和聯系方式、書稿進展、預計出版時間等信息。
三、叢書出版,規范在先
因參與撰寫學科發展報告的人員眾多,又要考慮叢書出版的特性,本叢書還制定了以下規范:
1.編寫框架規范。規范中包括書名、署名、序、前言、目錄以及報告主體內容。報告內容為回顧、總結和科學評價我國近幾年本學科的新觀點、新理論以及新方法、新技術、新成果等發展狀況,本學科國內外研究進展比較和本學科發展趨勢及展望,學科發展存在的問題。
2.技術規范。規范包括標點符號、名詞與術語、引文、注釋、公式、計量單位、人名、地名、數字用法、表格、圖稿等等規范。
3.圖書出版需注意的問題。著作權和學術規范問題,在具體的寫作過程中要注意報告中所涉及人名、事件、時間等的準確性。在進行敘述時,應盡量避免涉及政治問題、宗教問題等。同時要注意相關歷史事件、技術的保密問題,遵守我國對正式出版物的相關規定。
四、增加編校,嚴控質量
學科發展報告屬于科技類圖書,對編輯要求較高,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特意組成一個穩定的編輯團隊,并定期召開工作匯報會。除了國家新聞出版署要求的圖書三審三校制度外,每部書稿分別增加了一個編輯加工和校對環節,付印前還安排專人從叢書整體一致性的角度,進行整體質量檢查。
五、媒體融合出版,不可或缺
13年來,在延續傳統出版的同時,此叢書也對原有選題進行了媒體融合出版的二次開發——數據庫的開發與運營,即將圖書內容進行碎片化處理,用戶搜索關鍵詞,即可對數據庫中相關內容即時瀏覽,方便快捷。設計數據庫的過程中,還讓用戶閱讀體驗,及時收集反饋信息,并按用戶的要求在外觀界面和內容方面進行了改進和完善,后續還將持續提供增值服務以及迭代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