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志君
摘 要:家庭消費的廉政邏輯是家庭消費反映收入差異,折射家庭成員的清廉程度;家庭消費體現消費道德,映射家庭成員的品行操守;家庭消費融合身份地位,增大家庭成員的廉政風險。家庭消費可以反映腐敗的蛛絲馬跡:家庭人情消費是腐敗的溫床,家庭奢侈消費折射腐敗影子,家庭消費與職務消費容易混同。因此,需切實加強家庭消費的廉政建設,自費消費,杜絕腐敗;適度消費,抑制腐??;道德消費,防范腐敗。
關鍵詞:家庭消費;腐??;廉政建設
中圖分類號:D63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170(2018)01-0030-06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單元,也是消費的基本主體。居民家庭消費是國民生產總值的動力,也是國民經濟增長的重要來源。家庭消費,不僅反映著家庭的經濟實力,也反映了家庭成員的生活水準和廉潔程度。家庭是黨風廉政建設的特殊陣地,在反腐倡廉建設中具有獨特作用,因而研究家庭消費的廉政建設,對進一步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一、家庭消費蘊涵的廉政邏輯
家庭消費是指家庭用于生活消費以及其他消費的全部支出,通常包括食品、住房、交通、旅游、教育、醫療、撫養子女、贍養老人和人情往來等方面的費用。家庭是社會的基本消費單位,我國人口眾多,家庭基數大,家庭消費在整個國民消費中占有較大的比重。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家庭消費水平伴隨收入水平的提高而相應提高。根據國家統計局2016年公布的數據,2016年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7111元,名義增長8.9%,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8%。[1]不僅家庭消費水平提高較快,家庭消費結構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2016年,食品消費支出比重(恩格爾系數)繼續下降,而與個人發展和享受相關的支出卻增長迅猛。2016年居民人均居住、用品及服務、醫療保健、交通通信支出分別增長9.6%、9.7%、12.3%和12.0%,增速比上年提高2.8、2.8、0.8和0.4個百分點,人均文化教育支出也保持了11.2%的較快增長。[1]家庭消費不只是一個經濟現象,也是一種廉潔文化現象。家庭消費不僅反映了社會經濟發展的變化,也蘊含著一定的廉政邏輯。
(一)家庭消費反映收入差異,折射家庭成員的清廉程度
家庭收入決定家庭消費。通常收入越多的家庭,家庭消費就越多;收入越少的家庭,家庭消費也就越少。低收入家庭,主要以生活必需品消費為主,消費內容比較單一;高收入家庭,消費內容已從生存性的數量型向享受性的質量型轉變,從物質生活逐步向精神生活過渡。尤其在文化娛樂、旅游和教育消費方面,低收入家庭與高收入家庭差距較大。[2]當然,家庭消費也存在一個最低限度,要生存就要消費,即使沒有收入,家庭消費也必須維持在一個基本的必要水平,而這種消費支出的來源可能是靠社會救濟或者親友幫助。[3]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家庭可支配收入越多,家庭消費量就越大,收入增長較快,消費增長也較快;反之,收入下降,消費也下降,甚至有的家庭收入只能維持基本生活,別無其他消費能力。因此,家庭消費能夠生動體現家庭收入。家庭收入狀況一般不為外人所知,但家庭消費則難以掩飾。相比家庭收入,家庭消費更能準確反映家庭的真實情況,諸如家庭喜好、消費結構、生活質量等等。家庭的高消費,通常意味著家庭的高收入,而這些高收入如果不是來自合法渠道,或者高消費系由他人買單,那家庭成員的清廉狀況就值得令人懷疑。
(二)家庭消費體現消費道德,映射家庭成員的品行操守
消費道德,是指人們在消費活動中所遵循的道德準則和道德規范。家庭消費不僅是一個滿足家庭生活的私人行為,同時也是一個充滿道德倫理色彩的社會活動。從經濟關系的角度來講,“一切已往的道德觀歸根到底都是當時的社會經濟狀況的產物”[4]。消費活動深藏著經濟利益關系,而道德是物質關系的產物,用以協調各種利益關系,因此,消費行為具有道德的屬性。消費行為不僅包含消費支出與消費結果的經濟關系內容,而且包含人與人之間的人文內容,即消費的方式和結果對他人的影響。而從人的全面發展的角度來看,“消費是人的全面發展的根本條件。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高目標??梢?,消費是同人類社會發展的最高目標聯系在一起的”[5]。人的根本屬性是社會性,這就意味著人的消費行為不能僅僅理解為人的欲望的滿足,還應理解為人的理性的社會活動。人在消費過程中,不僅追求個人生理、心理和社會交往需要,還追求人格品質和身心的健康發展。但是,現實中人獲得消費的滿足是有限的,而追求消費享受的欲望是無限的。因此,需要理性的道德力量對欲望進行自我抑制。這就需要恪守消費道德并內化為一種自我約束的心理力量,對消費沖動進行內在弱化和控制。因此,消費與道德有著內在的邏輯聯系。一方面,消費道德引導、規范人們的消費行為;另一方面,消費行為促進消費道德的形成和發展。可以說,家庭消費體現家庭成員的消費道德。失卻道德理性的家庭消費,通常意味著家庭成員的品行不高、操守不嚴,很難設想這樣的家庭成員能夠嚴于律己、廉潔奉公。
(三)家庭消費融合身份地位,增大家庭成員的廉政風險
消費者在消費過程中,往往對其所處社會的階層、地位、能力、財富等社會標簽有一種認同和歸屬感,消費行為融合了身份地位的符號元素,具有社會屬性,它體現著一定的社會秩序與存在邏輯。通俗地說,消費者會舉頭望招牌、低頭摸口袋,掂量自身什么實力才選擇進什么店鋪消費。正如馬克思所說,商品關系的背后反映的是人與人的關系,消費的是物,體現的則是人在社會中的地位和身份。[6]喬納森·弗里德曼指出,在世界范圍內的消費都是對身份認同的消費。[7]福賽爾認為,可以根據一個消費者的品位與格調判定該消費者所屬的社會階層。[8]因此,消費充分體現了社會階層分布和個體身份認同。一方面,消費行為是實現身份認同的重要手段,通過消費可以體現和維持某種身份地位;另一方面,身份地位又影響人們的消費行為。個體總是下意識地選擇與其身份相匹配的消費方式。在現代社會,消費已成為身份、地位的重要甄別指數,個人的消費方式、品味和風格既能展現自己與他人的差異,又能構筑自己的社會地位和高度。[9]通常而言,家庭消費超眾,意味著家庭成員能力強、地位高、資源廣、財富多,也意味著其接觸腐敗的機會較多,這實際上增大了家庭成員的廉政風險。
二、家庭消費隱含的腐敗軌跡
家庭消費不僅體現家庭收入、家庭消費道德、家庭社會地位,還可以從中發現腐敗的蛛絲馬跡。
(一)異化的家庭人情消費
人情消費是指人們在親友、鄰居、同事或其他熟人發生婚喪嫁娶、喬遷新居、升學就職等人生大事時,或在傳統佳節、日常往來等場合中出于禮節、表示心意等方面的支出。[10]禮尚往來是中國的一種傳統習俗,人情消費是家庭日常生活中一項重要支出。禮尚往來的人情消費本是純粹的私人活動,是親朋好友融洽關系、交流感情的重要渠道。但是,如今市場經濟的利益至上原則打破了人情消費的傳統意蘊。時下的人情消費,消費對象不斷擴大,消費種類日漸增加,消費標準逐步攀升,已經超出了我國傳統文化禮尚往來的范疇,禮金輕重代表人情深淺,成為衡量人與人之間關系親疏遠近的重要標尺,禮尚往來逐步被異化。異化的人情消費目的性極強,常常與各種訴求相聯系,并逐步滲透到公權力領域,成為腐敗的溫床。在中國的人際交往中,存在大量求人的事項,辦事的效果往往與“禮”的貴重程度有關,這已成為心照不宣的共識和“潛規則”。在異化的人情消費中,禮品的工具性越來越強,在不送禮就難以辦事的社會意識下,禮品總是流向權力擁有者和資源掌握者。而資源總是稀缺的,這就使得利益相關者想方設法進行利益輸送,因此,掌權者便打著禮尚往來的幌子,利用公權謀取私利。在這種交換關系中,送禮者獲得所需資源,一切問題仿佛都迎刃而解,進而人們對權力的崇拜隨之強化,人情消費肆意泛濫,權力腐敗愈演愈烈。久而久之,這種“潛規則”會逐步滲透到社會的各個層面。也許,這種人情消費對很多人來說并非主觀所愿,但無人能夠逃脫和免俗。人情消費的泛濫不僅增加了人們的負擔,扭曲了正常的人際關系,而且嚴重破壞了社會風氣。
(二)過度的家庭奢侈消費
奢侈消費是指滿足基本生活需要之后的高級消費。隨著社會經濟不斷發展,收入不斷增長,消費水平也必然隨之提高,人們適度購買奢侈品,出現高消費現象也屬正常。根據奢侈品權威研究機構2016年發布的《中國奢侈品報告》顯示:2016年中國全球奢侈品消費達到1168億美元,同比增長9%,算上匯率變化,這個數字比2014年足足增加1000億人民幣。中國人在2016年買走了全球約46%的奢侈品,奢侈品消費達到千億美元。[11]據麥肯錫估計,2016年有760萬戶中國家庭購買了奢侈品,超過了馬來西亞或荷蘭的家庭總數。其中,家庭年均奢侈品消費達7.1萬元人民幣,是法國或意大利家庭的兩倍。總體來看,中國消費者的奢侈品年支出超過5000億元人民幣,相當于貢獻了近三分之一的全球市場。[12]
奢侈品非一般消費者的購買力所能及,奢侈品市場火熱的背后,隱藏的是行賄受賄之風。因此,價格昂貴的奢侈品成為賄賂的寵兒也就不足為奇了?!敖涍^10余年的試探和塑造,奢侈品腐敗已經形成一套成熟的模式。除了官員喜愛的奢侈品類型相對固定以外,奢侈品腐敗的方式、流程,從最初購買到最后流向都已有跡可尋。簡言之,奢侈品腐敗進入成熟市場期”[13]。從近年落馬高官的案件來看,辦案人員均搜出價值不菲的各種名酒、名表和名貴珠寶首飾。隨著反腐高壓態勢的不斷深入,當抽名煙、喝名酒、戴名表,屢屢成為反腐導火索時,一些官員開始看重受賄的“文化含量”,比如收受名貴字畫等“雅賄”。使用者和支付者分離,畸形的消費造就了畸形的市場。奢侈品市場火熱的背后,隱藏著錢權交易的勾當,權力的任性不僅助推了高端消費,也制造了消費泡沫,制造了權力狂歡的幻象,不利于政治和經濟的健康發展。奢侈是腐敗的催化劑,奢腐相關,奢腐相伴。一定程度上講,奢侈性消費本身就是一種腐敗。[14]奢侈之風曾一度在黨員干部中盛行,腐蝕了黨的健康肌體,破壞了黨群關系,動搖了黨的執政基礎。翻開歷史畫卷,從夏桀到商紂、到隋煬、再到陳主,從兩晉門閥到晚宋士族、再到清末貴族,或衰于驕奢淫逸之中,或葬于酒色游宴之中,或滅于玉樹庭花之中,或亡于鶯歌燕舞之中。[14]
(三)家庭消費與職務消費混同
職務消費是指國家公務人員為正常行使職權、履行職責所必須發生的各種消費的總稱,主要包括差旅費用、交通費用、通訊費用、接待費用、會議費用、辦公費用、禮儀費用、社交費用、學習培訓費用、報刊費用等支出。[15]職務消費是必不可少的,適當的職務消費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職務消費的成本來自于納稅人繳納的稅費,它是一種公務活動,從實際來看,職務消費容易產生兩個問題:一是職務消費鋪張浪費,二是職務消費公私不分。因此,職務消費一直以來都是輿論關注的焦點。就職務消費公私不分而言,究其原因,客觀上在于職務消費制度設計不夠完善、公私界限模糊,致使在正當職務消費之外,利用職務之便或假借公務之名的純粹個人消費大行其道。從職務消費當事人的主觀角度來講,當事人未能找準自己的角色定位,未能理清公務與私事的界限,未能完成公職人員和公民個人之間的角色轉換。這是導致家庭消費與職務消費混同的最主要的原因。人作為社會性的人,往往具有多重身份和屬性,在不同的社會場景中通常扮演著不同的社會角色。對于公職人員來說,在公共領域中他是黨政機關、社會團體和企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在私人領域中則是普通的公民個人。這兩個領域的價值規范和行為準則都是不同的,不能混同,否則將會出現角色沖突、公私不分。有的公職人員對自己的角色沒有清醒的認識,甚至是故意模糊,把職務消費當成個人消費,進而滋生腐敗。[16]有的職務消費面廣線長,諸如手機話費、差旅費、公車燃油費、招待費、參觀考察費等等,名目繁多,潛在的腐敗機會也較多,有的則借機將個人家庭的消費全部算在職務消費的賬單中,一人當官,全家享受。
三、家庭消費行為的廉政建設
綜上所述,家庭消費已經不是一人一家之事,事關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因此,需要切實加強家庭消費的廉政建設。
(一)自費消費,杜絕腐敗
消費一般來說可以分成兩個部分:私人消費和職務消費。如前所述,職務消費已經變味,腐敗的“毒瘤”躲在職務消費背后生根發芽,衍生出諸多腐敗。名目繁多的職務消費讓人眼花繚亂,部分人揮金如土,大張旗鼓地借著“職務”之名揮霍浪費,更有甚者,家屬“搭順風車”消費。不當職務消費演變成一種消費腐敗,影響了正常的分配秩序,浪費了公共資源。因此,要重點打擊和遏制由“人民買單”或變相由“人民買單”的職務消費,使官員回歸家庭消費,讓自己掏錢消費成為權力運行規矩。首先,領導干部要轉變“官”念,當官就是要為民著想,回歸社會和家庭生活是一種常識。這個常識就是在大多數情況下,衣食住行等非公務消費要自己掏錢,扭轉“吃喝基本靠送,工資基本不動”的反常識生活狀態。其次,實行職務消費制度化,建立健全公開透明的公共財政體系,完善職務消費的規則體系,將職務消費支出情況公開化、透明化,使其在陽光下變得一覽無余,自覺接受各種監督,徹底清除職務消費背后的腐敗霧霾。公職人員除了國家規定的職級待遇和正當公務支出外,不應該有其他的職務消費,其他消費應該自掏腰包,這是杜絕腐敗的重要手段,畸形的職務消費得以限制,商品價格才會回落尋常百姓家,消費結構才會合理。
(二)適度消費,抑制腐敗
適度消費是與社會經濟發展速度及個人收入水平相匹配的消費。適度消費之所以必要,是因為:第一,適度消費符合中國國情。我國人口眾多,人均資源相對緊張,應倡導節約的消費模式,積極踐行理性消費觀念。第二,適度消費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適度消費的“適度”既是一個經濟概念,也是一個哲學范疇。中國古代哲學提出的“中庸”含有“適度”之意。寧儉勿奢,是古代消費道德的重要內容。中華民族是一個崇尚節儉文化的民族。歷朝歷代,由盛而衰,常常表現在消費上由儉而奢,最后在統治者的紙醉金迷中“壽終正寢”。對此,唐代李商隱指出:“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盵17]古人尚且提倡節制消費,我們今天更應該牢記毛澤東同志告誡的“務必繼續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繼續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這樣的優良傳統不僅艱苦年代需要發揚,即使在繁榮富裕的今天仍然值得傳承。第三,適度消費是一種美德。勤儉節約、艱苦奮斗是我國的傳統美德,更是一種民族精神。發揚勤儉節約、艱苦奮斗的優良作風,有利于個人優秀品德的形成和情操的陶冶。消費方式是人的生活方式和價值取向的外在表現,折射出人的道德狀況和人生境界,消費方式為我們全面認識、考察人的生活世界打開了一扇窗戶。通過消費這個外顯層面,可以判斷其消費與收入是否相稱,透視其價值取向和內在品性,較為科學地測量出人的道德狀況。[18]第四,適度消費利于凈化社會風氣。奢侈消費是腐敗的動力源泉,如果心存過度消費欲望,當正當收入無法滿足時,就易于以權謀私、貪污受賄。從每年查處的腐敗案例來看,大都與過度消費有關。適度消費文化盛行之時,便是風清氣正之時。[19]一個信仰堅定、頭腦清醒的領導干部,通常難以產生非分消費欲望,不會有奢侈消費行為。但是,人也可能會被社會環境所改變,如果不抑制奢侈消費,不營造“以奢侈為恥”的社會環境,社會風氣就會敗壞,腐敗行為就會蔓延開來,一些原本清廉的干部就有可能會走向腐敗。
當然,提倡適度消費行為,并不是抑制消費。抑制消費是與適度消費相悖的,抑制消費不利于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也不利于發展經濟。提倡適度消費也并不反對適度的“超前消費”。適度消費,關鍵在于“度”,只要在“度”允許的范圍內,即在國情和家庭收入允許的范圍內進行的“超前消費”是合理的。如果脫離社會和自身家庭經濟的實際狀況過度消費,既有損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也有損家庭生活的和諧幸福,甚至可能會導致違法犯罪。
(三)道德消費,防范腐敗
人的消費行為受到自身價值觀念的影響,而在市場經濟活動中,各個主體的消費觀念不同,消費行為也迥然相異,其中不乏不符合道德的消費觀念,導致種種與國情不相適應的畸形消費現象和消費行為,這就需要消費道德加以規范。[20]道德消費是人們在日常消費行為中所體現出來的一種對人類自身的關懷和對整個世界兼顧的下意識舉動。這里的“道德”最本質的含義在于:對人類、動物和環境不造成傷害或剝削。以“自利性”為價值基礎的消費行為,將引發社會道德滑坡,將人變成了經濟社會的消費工具。[21]而消費道德能夠把人引向“善”的方向,指引人們合理消費,即以人為目的的消費,這才是人真正需要的消費。消費道德要求消費主體的消費行為應該兼顧個人自身與經濟、社會、自然、環境等多方面的關系,要求在滿足消費主體自身需求、提高消費主體素質的同時促進社會經濟、自然環境的和諧進步。[22]隨著消費者“道德”意識的逐漸提高,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不道德消費或缺德消費表面上有利于自己,實質上有損自身的道德修養。如果人人都對消費道德缺失熟視無睹、無動于衷,那么遲早會為此付出代價。因此,大家開始注重選擇可再生能源的產品、購買在環保方面有杰出表現的產品、低碳產品、食用有機健康食品、拒絕皮草服飾、反對虐殺動物等。如今,我們己經進入消費時代,家庭消費的很多方面都能夠揭示人的道德修養、思想境界等內在的本質的東西。消費方式也是考核人的道德水準的一個重要觀察點。因此,提高領導干部的消費道德水平,規范消費行為,有助于從根本上防范腐敗。
參考文獻:
[1] 統計局公布2016年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數據[EB/OL].(2017-01-20)[2017-07-18].http://www.yinhang123.net/zixun/dujia/2017/0120/558625.html.
[2] 姚琨璞,姚士立,虞華.高低收入居民家庭消費差異剖析——基于鹽城市區城市住戶調查資料[J]. 市場研究,2008(5):52-54.
[3] 雷欽禮.家庭消費行為的典型特征與跨期選擇的優化分析[J].消費經濟,2007(5):57-60.
[4]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34.
[5] 盧嘉瑞.論消費與人的全面發展——兼論消費經濟學的獨立性[J].消費經濟,1998(1):5-8.
[6] 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81.
[7] Freidman,Jonathan. Cultural Identity Global Process[M]. London:Sage,1994:104.
[8] 姚建平.消費認同[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245.
[9] 姜彩芬.面子、符號與消費[J].廣西社會科學,2008(5):72-75.
[10] 任敏.城市居民消費分層研究[D].武漢:武漢大學,2004:44.
[11] 2016-2022年中國奢侈品市場分析預測及未來發展趨勢報告[EB/OL].[2017-07-18].http://www.chyxx.com/research/
201605/416449.html.
[12] 麥肯錫:2017中國奢侈品報告[EB/OL].(2017-06-15)[2017-07-18].http://mini.eastday.com/a/170615143419556.html.
[13] 靖力.奢侈品腐敗進入成熟市場期 供銷循環隱約形成[EB/OL].(2011-11-25)[2017-07-18].http://legal.people.com.cn/GB/188502/16395395.html.
[14] 周忠華,周中之.反奢靡之風與消費倫理的政治價值[J].理論經緯,2013(1):128-135.
[15] 龍太江.公務消費領域中的腐敗隱患及其治理對策[M].北京:方正出版社,2007:116 .
[16] 徐龍.公務員為何不能用公款吃喝消費[J].中外企業家,2014(1):244-245.
[17] 李商隱.李商隱全集(上冊)[M].珠海:珠海出版社,2002:147.
[18] 侯小豐.價值取向與消費方式和交往方式——以腐敗為視角[J].黨政干部學刊,2009(12):19-20.
[19] 葉建華.適度消費是一種美德[EB/OL].(2010-05-12)[2017-07-18].http://finance.ifeng.com/opinion/fhzl/20100512/21764
69.shtml.
[20] 姜莉莉.消費道德教育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2:8-9.
[21] 劉力.消費行為的道德理念分析[J].商業研究,2003(5):128-129.
[22] 劉強.淺論當代中國個人消費行為的道德取向[J].消費導刊,2007(12):5-10.
責任編校 陳 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