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寒
閱讀分享:學校教育無論是從工業化時代,還是當今的大數據時代,都有其不可取代和難以撼動的地位。我們之所以對學校教育有所質疑,更多地來自對它的期待。當學校教育更加美好完善之時,我們每名同學更應該珍惜自己的在校機會。當我們擁有它、享用它對我們的培育之后,我們應延續終生學習的精神,只有這樣,才真正實現我們的“基礎+個性”,“普通+自由”的完美理想。(指導教師:鞍山市第六中學 何翠)

我離開學校那件事情已經非常久遠了,在此簡單描述一下。
20世紀末,我小學初中學習成績一直不錯,最終以470分左右的總分進入了上海市松江二中。470分在當年的中考成績中算高分了,進入區重點高中沒有問題,但離市重點還差幾分,我是因為長跑獲得過區級比賽的第一名,有加分,所以通過特招進了松江二中。
結果一進了二中,我就變得有點中二。當年青春文學開始流行,我心想要和那些少年作家們一決高下,幾乎整整一個學期都在寫《三重門》,荒廢了聽課。學期末我自以為天資聰穎,臨時抱佛腳也沒問題,不想高中的佛腳比較粗,抱不動,很多學科沒有及格,不幸留級。
留級不是什么光榮的事,很多同學不能理解,但這絕對很羞恥。第二年高一,我覺得學校的教育不是很適合我,我希望自己去海闊天空闖蕩一下。
離開學校后,各種壓力和議論自然很多,我也一度迷茫。一度有人說這是“讀書無用論”“白卷英雄”回魂。我當然也覺得很委屈,誰說讀書無用了,我在學校外學的也不比在學校里學的少。我慶幸退學是因為獲得了我認為的更好的學習環境啊。
這種警惕“讀書無用論”的焦慮雖是誤解,其實不無道理,當時真正的焦點在于“應試教育”和“個性發展”之間的矛盾沖突。教育和學習這兩件事本身沒什么可討論的,強的民族教育一定強,優秀的人必然愛學習,這是定論。但“一刀切”的應試教育與每個學生不同的性格特長之間如何調和,才是問題本身。
事情過去了將近二十年,我去過不少地方,也經歷過很多事情,可以簡單談談自己對于現在中國教育的看法。
現行的教育制度包括高考制度,肯定無法照顧到方方面面,也有很多需要改進之處,但沒有一個制度是可以照顧到所有人的,對于大部分人來說,它有著基本的公平。不談每個省或者不同民族的錄取分數問題,好的學校大門基本上是對所有家庭敞開的。應試教育縱然有很多待商榷之處,但它在比較長的一段時間內是必須存在的。
在中國努力學習,努力工作,進好的大學,學更多本事,最終改變生活,改變家族命運的可能性,一定比在發達國家要大得多。無論你的家庭如何,你的父母從事什么工作,你只要努力讀書,最終成為科學家、院士、教授、公司高層、成功商人、政府高官、優秀藝術家等,都是有著不小概率的。
那么,關于退學不退學,你如果從事文科與藝術,覺得學校束縛了你的發展,在完成基礎教育之后,你可以選擇離開學校,前提是你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學習,并承受代價。
如果你真要走上自我學習之路,我個人不建議在大學前離開學校。如果你是其他學科或者有著其他興趣,那就好好學習天天向上,考更好的大學。
最后送大家兩句話:第一,讀書改變命運,知識就是力量。學習讀書的確未必在學校,但學校和高考是基本最公平和最有效率的,你要是普通家庭的孩子,更應該感謝與遵循。
第二,別以為讀了書,有了點知識,有了個文憑就了不起了,這只是開始,是人生的標配。每當你覺得驕傲自滿時,就去幫你正在上小學的孩子輔導一下作業吧,你會寧愿去復讀十年的。
潘光賢摘自《ONE·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