喵咪說:作為一名耿直girl,小編常常好心辦壞事,經常因為不會說話而得罪人(哭臉)……看了這篇文章,我發現,有時候只要改變一下你說話的語法,或者說話的語氣,很多問題就能迎刃而解了。不信,你也來看看吧。
在朋友圈看到這樣一條信息:如何讓你的表達變得更溫柔更尊重人?
只要稍稍改變一下用詞,比如把“謝謝”改成“謝謝你”,把“隨便”改成“聽你的”,把“我不會”改成“我可以學”,把“聽明白了嗎”改成“我說明白了嗎”,把“關我屁事”變成“你開心就好”,把“關你屁事”變成“你猜呢”。
當然,要注意配合相應的語氣和表情。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些你在聊天中最不喜歡聽到的硬詞,處處顯得“我比你高明”“我不在意你的感受”的句子,脫口而出前最好先過濾一下,不要恣意扔給別人,制造創傷。
溝通方式上簡單的小改變,會顯得溫柔有禮貌。
日常生活中,經常發現人和人的素質顯得不同,差別在哪里呢?其實一個人是否有學識別人并不能直接看出來,最直觀的就是說話方式。
可很多人不會說話,豆腐心,偏偏有張“刀子嘴”,惡意總能表達得精準,善意的話說出口卻變了味——明明是關心,對方感受到的卻是抱怨和厭煩。
記得有一陣經常加班,晚上回到家,已經錯過飯點,家里人都面色凝重,用不耐煩的腔調甩出一句:怎么才回來?
這讓我感覺很有壓力,明明辛苦了一天筋疲力盡,回到家還要小心翼翼,承受家里人情緒的暴力。
當我忍不住說出這種感受時,我媽媽很吃驚:我們怎么會對你不滿呢?抱怨幾句,是因為覺得你太辛苦呀。
我問:那為什么不直接說一句“你真辛苦呀”“這么晚到家還沒吃飯,累壞了吧”……
好意為什么要用抱怨的方式表達呢,即使是最親的人,也不太合適。缺乏能量的時候,我感受到的不是關心,而是被嫌棄。
媽媽把這件事記在了心里,后來加班到家晚了,來開門的媽媽溫柔地說了一句:閨女回來了,真是辛苦啦。
我頓時覺得很溫暖,也沒那么疲憊了,心情愉快起來。
另外,善于給別人及時的反饋,也很重要。可惜很多人都做不到這一點,拒絕時不干脆,肯定時不吭氣,跟他們共事,就像一拳打在棉花上,只覺得悶。
及時反饋的人,是會在人群中脫穎而出的。
記得十年前,我剛開始寫文章投稿的時候,幸運地遇到了一個會反饋的編輯。她擅長花式激勵作者,對文字的感覺很好,被催稿也讓人充滿幸福感——“我的新年愿望是收到你的一篇新稿子”“你必須更勤奮,因為我沒有存貨了”。
如果不是她熱情洋溢的肯定,我或許根本堅持不下來。那一陣,我最得意的稿子總愿意第一個發給她看,期待高手的肯定。
后來她不再負責那個欄目,我心里還一陣失落。人總是希望收到世界的回聲,這些年來,想到那位編輯,我都充滿敬意。
表達說起來像是一件小事,說話技巧是外在的花拳繡腿,但其實也需要內功,就是對他人的同理心。
如果你期望被世界溫柔相待,也請對世界上的其他人溫柔一點吧。
田曉麗摘自微信公眾號“閆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