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來寧
大家好,我是來寧老師。我們學《論語》,就是學習孔子之道。那如果有人問,孔子之道的核心是什么呢?為人治國有很多道理可講,最關鍵的是什么呢?我們該如何回答?
孔老師曾經總結過,他說“吾道一以貫之”,簡潔明了,可以說非常適合做座右銘了!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
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師:從某個角度講,曾參這個優秀學生有時候挺令人泄氣的,孔老師這話明顯地是想讓他詢問,“那是什么呢”,子張會問,子貢、子路也都會問,可曾參只是回答,“唯”。弄得老師都沒辦法說下去了。
好在那些門人師弟鍥而不舍,追著問曾子:“這是什么意思呢?”曾子說:“老師的道理,(概括起來)就是‘忠和‘恕。”
生:那,什么叫作“忠恕”呢?
師:忠恕,這兩個字都是有一個“心”字底:中心為忠,如心為恕。再進一步解釋,宋代的朱熹說:“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盡自己的能力,就是忠,推己及人,就是恕。
由此可見,“忠”,并不僅僅是我們熟悉的“忠臣”之忠,而更多的是“誠實”、一念之誠。真心實意、真情相見,這是“忠”,你托付我的事,我真情相對,不打馬虎眼,這就是“忠”。“恕”呢?用我們的心比別人的心。所以這個恕道就是體諒別人。
有一句古詞:“換我心,為你心,始知相憶深。”把你的心拿來放進我的胸膛,你才會懂得我對你的深情啊!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師:子貢向孔子問道:“老師啊,有沒有一個字可以終身奉行的呢?”孔子想了想,回答說:“能夠奉行終身的,那大概就是‘恕字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強加給別人。”
劉向曾經講過一個“孫叔敖埋蛇”的故事。春秋時期的楚國,有一位名叫孫叔敖的好宰相。孫叔敖幼年有一次在游玩時,看見一條兩頭蛇,便殺死它并且埋了起來。回到家里,孫叔敖哭起來,他的母親問他為什么哭,孫叔敖說:“聽說看見兩頭蛇的人是要死的,剛才我看見了兩頭蛇,恐怕我會離開母親而死的。”他母親問:“蛇現在在哪里 ?”孫叔敖說: “恐他人又見,殺而埋之矣。”“我擔心別人再看見它,把它殺了埋起來了。”
孫叔敖埋兩頭蛇,不是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卻說明了他的仁德,他到后來取得了非常大的功業,也恰恰是這種仁恕之心的發動。
生:為什么不是“己所欲,施于人”呢?這豈不是更積極嗎?孔子為什么偏偏從反面來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呢?
師:以自己作為衡量標準的風險性在于,自己所喜歡的,別人不一定會喜歡,這樣往往會出于好意造成很多困擾和傷害,喪失了對人的尊重。
所以,即使是出于好心,也不能失去對別人的尊重,要“設身處地”地站在對方的立場上去設想。所以,要求自己有底線,比對別人強施愛心更重要。
講完了“恕”,我們接著講“忠”。“忠”就是內心中的一念之誠。這個“誠”,最重要的就是一個人的“反省”能力。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師:見到賢人,就應該向他學習、向他看齊;見到不賢的人怎么辦?就自我反省(自己是否和他一樣有不好的行為)。成語“見賢思齊”就出自此處。
孔老師很犀利地指出,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小人總認為錯誤都是別人的,而君子常常反省自己的過失。
生:這跟“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意思差不多吧。
師: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就是向周邊人學習,隨時隨地學習。那如何能夠“見賢思齊”呢?還記得那句話嗎?“君子無友不如己者”,每一個你遇到的人都有自己的優點,也就是都有“賢”處,你首先要“看到”他們,并且真心承認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