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驍
經歷苦難,就像陷入地獄,對每個人來說,好像都是不堪回首的。有人說,經歷苦難時,人會感到身心俱疲;苦難過去時,會留下一身傷痕,成為心中不忍碰觸的傷痛。
可是,我想問:苦難在人生中的意義完全是消極的嗎?
我想,不盡然。沒有苦難的人生,少了起伏,就像一張白紙,回憶起來乏味,也像一潭斷流之水,是沉寂的。況且人生浩瀚如海洋,難免會潮起潮落或撞礁擱淺或困入迷洞。就如沒有那段十三親之盡的慘痛,川端一生以立足文壇的“孤兒根柱”就無從說起;沒有那段羈旅漂泊的貶謫生活,蘇子何以洗出他金剛鉆般閃亮明澈的心;沒有那段亡國滅種的危機,何來魯迅筆下刺破黎明凌厲的一把劍?又何來《野草》中揮灑血淚文字,留下的血茫茫的天地?
正是有著地獄般疾苦慘怛的苦難,行文者才有反躬自身的勇氣,追崇黑暗中那片光明的智慧與永葆希冀的恒心,進而獲得心靈之體悟與思想之深度。否則便若“享樂麻木者沉于泥淖之中不自知,自覺為樂。”
且看張愛玲藏身于繁榮中冷清一隅,隔斷與人世的牽連與羈絆。以千里距離與心之銅墻鐵壁,享受著天堂般的自由與清凈,卻也使自己隔離了苦難,更錯過了戰勝苦難之后而可能迎來的新的人生。
人與苦難的玄妙就在這里,有時苦難阻隔人的境界,又或者是人跨躍苦難的天梯而到達人生的新境界。當然,跨躍苦難,走出地獄,須得有不負自我的自信。縱然現實幽暗,縱然飄零,也須豁達,才能到達如蘇子所說的“一蓑煙雨任平生”的人生境界。
有人會說:無苦難的人亦是有的。是了,未經歷苦難的人可謂天下幸運兒,且不說有幾人這般幸運。再細想,這樣真的就好?我以為,這是錯誤的。不經歷磨難之人,要么淪為平庸,要么于自己的人生有著無法彌補的遺憾。蘇轍為人謹慎,仕途還算平坦,最后更是官至丞相。于丞相之流,可謂平庸;于文學成就,亦比其兄稍遜一籌。一個人經歷過苦難,并深及靈魂,最終雖留下刻骨銘心的痛,但也有了對人生的深刻體驗,豐富了自身靈魂。
反觀當下,國家的苦難:南京大屠殺。這本是每個中國人心中的苦痛,可卻在“雙十二”的魔力下“被迫”選擇遺忘,要不是朋友圈的轉發,記住的人寥寥無幾。苦難不應被遺忘,苦難的記憶不應被封存,唯有記住苦難,于得意忘形中反躬,如此才能使強者更強,智者更智;才能使民族獨立,才能使國家富強;才能到達生命之彼岸,沖破地獄囚籠,使地獄化為天堂。
溺于苦難中吧!對苦難,甘之如飴!
指導教師:史濤
點評:這是一篇議論文。議論文一般由引論(提出問題)、本論(分析問題)、結論(解決問題)三部分構成。這篇文章開門見山地提出了“苦難在人生中的意義完全是消極的嗎”的中心論點,然后通過說理、舉例、引用等多種論證方法進行了有力的論證,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先論述經歷苦難對人生的正面影響,然后論述“無苦難”人生的一些遺憾以及經歷苦難,戰勝苦難的意義,最后呼吁人們對苦難“甘之如飴”。可以說,這是一篇典范的議論文佳作。(特約教師:山東省泰安市東平明湖中學 張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