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馳
摘 要:曹操是我國建安時期最具代表性的詩人。受亂世和他本人渴望統一和建功立業的志向的影響,他的詩歌作品雖僅存留20余篇,但多呈現出兩種情懷,一是對亂世中世事無常、民不聊生的社會現實的“悲鳴”;二是渴望打破常規,在亂世中成就霸業、實現抱負的“壯闊”。這兩種情緒在他的詩歌作品中交融,呈現出了獨特的“悲壯美”。
關鍵詞:曹操 詩歌 民生 豪情 惜才 悲壯美
中圖分類號:I20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8)02-0-01
曹操是我國歷史上一個備受爭議的人物,他的形象時而像一個“英雄”,時而又像一個“奸雄”。而我國眾多文學作品由于受“正統觀念”的影響,雖然也肯定了曹操在奠定全國大一統局面、促進社會穩定等方面的成就,但更多的是表現他殘忍、多疑、驕傲輕敵的性格弱點。但不可否認的是,曹操在是一個政治家、軍事家的同時,還是我國魏晉時期文學論壇上的一顆璀璨的明星。他被推崇為建安時期最具代表性的詩人,代表作有《短歌行》、《步出夏門行·觀滄海》、《蒿里行》等,他的詩歌氣勢恢宏、蒼茫悲涼,充滿了悲壯美。毛澤東稱“曹操的文章詩歌,極為本色,直抒胸臆,豁達通脫,應當學習”,表達了對曹操文學作品的贊賞。
一、曹操詩歌呈現悲壯美的原因
東漢末年,社會動亂,大漢王朝在政治上陷入了黑暗、腐敗的境地。特別是在王莽篡政之后,外戚擅權、宦官專政,地方豪強占據一方,惡性膨脹,戰亂不斷,百姓生活痛苦不堪,致使社會矛盾空前激化,漢王朝里里外外都散發著腐朽的氣息。曹操就出生在這樣的現實背景之下,他作為時代的政治領袖,置身于戰爭之中,戎馬不解鞍,親眼目睹了戰爭造成的慘狀。動蕩不安的社會現實一方面給他帶來了世事無常、朝不慮夕的人生感受,造就了他思想中“悲情”的一面;另一方面又給他提供了建功立業的機會和可能,成就了他經歷中“壯闊”的一面。這兩種風格就這樣在曹操的詩歌中融合了起來,使得曹操的詩歌激昂卻又沉穩、質樸卻又深沉、極為本色卻又氣勢磅礴,在多個方面體現出了獨特的悲壯美。
二、曹操詩歌中的悲壯美
1.悲壯之民生
曹操作為他所在時代的見證人,寫出了“史詩”性質的作品。他的《薤露行》、《蒿里行》被稱為“漢末實錄,真詩史也”。[1]《薤露行》中的“播越西遷移,號泣而且行。瞻彼洛城郭,微子為哀傷。”抒發了詩人對百姓流落失所的悲傷;《蒿里行》中的“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則寫出了詩人對百姓的無限同情和對國事的關注和擔憂。除此之外,在《苦寒行》中,“羊腸坂詰屈,車輪為之摧。樹木何蕭瑟,北風聲正悲。”和“行行日已遠,人馬同時饑。擔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把士兵行軍的艱苦用道路的崎嶇、車馬的勞頓、樹木的蕭瑟、北風的呼嘯和士兵的饑寒交迫情景交融、極其悲壯的表現了出來,使悲涼慷慨的氣氛貫穿全篇,濃郁地表現出了詩人對士兵的憐憫和同情和希望戰爭早日結束、實現國家統一的愿望。
2.悲壯之豪情
曹操作為一個政治家,面對復雜且矛盾交織的社會現實,他沒有悲觀厭世,而是始終洋溢著積極向上的豪情。[2]在曹操的詩歌中,通過對社會矛盾的揭露,把自己渴望建功立業的進取心和實現天下大一統的雄心展露無疑。在《觀滄海》一篇中,詩人東行登上碣石山,居高臨下,把壯觀浩蕩的蒼茫大海盡收眼底。“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詩人這里運用想象,暗含一種要像大海一樣把天下納入自己掌中的胸襟。全詩的基調蒼涼慷慨,蘊含的意境開闊、氣勢恢宏,一股豪情油然而生。此外,我們在課本中接觸到的曹操詩歌《龜雖壽》中,首先通過“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這開篇兩句,說明了死亡是不可違背的自然規律,之后急速轉為激昂,“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這兩句,則把曹操不信天命、老當益壯、銳意進取的精神面貌和要永不停止的追求理想的積極進取精神躍然紙上,抒發了詩人不甘衰老、奮斗不息、對偉大理想的追求永不停止的壯志豪情。對生命有限的悲鳴和對壯志無邊的歌頌貫穿全詩,可謂霸氣縱橫。
3.悲壯之惜才
曹操能夠獲得統一中國北部和促進民生安寧的偉大成就,與他求賢若渴的一面的分不開的,這在他的詩歌中也多次感受得到。在他的代表作《短歌行》中,詩人對酒當歌,因時日不多但卻功業未成憂慮,不得不借酒澆愁。但詩人的情緒并沒有停留在借酒消愁中,而是進一步表明:“那穿著青領(周代學士的服裝)的學子喲,你們令我朝夕思慕。只是因為你們的緣故,讓我沉痛吟誦至今。”寫出了對賢才的渴望,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這句引用的詩句的后話“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還含蓄地提醒“賢才”們,“就算我沒有去找你們,你們為什么不主動來投奔我呢?”曹操求才的急切和周到,在詩篇中表現的著實感人。并且在詩歌末尾四句,曹操以周公自比,決心效法周公“一沐三握發,一飯三吐哺”的求賢精神,讓人敬佩。在《短歌行》中,曹操將對人身的感慨與求賢若渴的心態融為一體,感情波瀾起伏,情真意切,有高山的氣魄和大海的胸襟,是一曲典型的悲涼雄壯的樂章。
曹操的詩歌融寫景、抒情、議論與一體,脫胎于漢樂府,不僅古樸蒼涼,而且慷慨頓挫,自我風格明顯,具有震撼人心的悲壯美。他的作品雖然現存僅20余首,但在他為數不多的作品中,卻用自己獨特的視角觀察社會與民眾,抒發自我情感,[3]把在亂世中由民心激發出的濃郁的壯志雄心和慷慨情懷展露無疑,富有強烈的進取精神,值得后人斟酌學習。
參考文獻
[1]向澤國.莽蒼悲涼 氣蓋一世——略論曹操詩歌中兩種風格的融合[J]. 滄桑,2011,(04):105-107.
[2]霍雅娟.悲涼慷慨沉雄頓挫──論曹操詩歌的悲壯美[J]. 內蒙古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04):69-72.
[3]董峰.雄心慷慨背后的悲涼情懷——論曹操詩歌的悲壯美[J]. 甘肅教育,2016,(2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