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依
當現代人爭先恐后地培養自控力、專注力時,經濟學家蒂姆·哈福德扔出了一套新的理論,而且頗有說服力。他最近出版的《混亂》一書,又是一本博得全球眼球的“顛覆之作”。不知道從何時開始,提高工作效率,發展創造力,追逐“整潔有序”成了所有人都孜孜以求的事情。
然而《混亂》毫不客氣地告訴我們:拉倒吧,那些越是不愛循規蹈矩,喜歡擁抱混亂,甚至制造混亂的人,往往才是更有創造力的。而且,這些都是能用科學研究案例來證明的哦。
蒂姆·哈福德在書中提到了心理學家謝利·卡爾森針對哈佛大學學生做的一項研究。研究者選了一群學生來做“排除干擾能力測試”,讓他們待在嘈雜的餐廳里,專心地進行眼前的對話,找出對你重要的信息。有些學生的抗干擾能力很差,旁邊一有風吹草動,會立刻分心;而有些人則相反,他們可以全然不受任何外界因素的影響,準確無誤地復述出對話中的關鍵信息。
在許多人看來,后面這種人顯然是更具有成功潛質的。然而卡爾森卻發現,易受干擾的學生的創造力其實更強。里面有些人非常有才華,有的發表過小說,有的寫的劇本即將上演。在25個擁有各項成就的學生中,22個的抗干擾能力都是比較差的。
這說明了什么呢?在蒂姆·哈福德看來,與人們經常強調的“刻意練習”“意志力”“專注力”相比,運氣+靈感其實對于創造力是更為關鍵的。
科幻作家阿西莫夫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每次寫小說寫不下去時,就會一個人跑到電影院,隨便看幾場電影,而新靈感往往就在看完電影后出現了。
說到這里,我們也許應該分析一下,傳統上我們認為的成功特質到底是怎樣的。專注,每次只做一件事情;自控,該做什么事情時,能立刻去做;執行力,是指做事有明確的目標和進度;極簡力,把精力集中在最重要的事情上,排除其他干擾……
我們相信,如果一個人能做到以上這些,他的工作能力肯定會超過絕大部分人。而且我們也不再為天賦所困擾,反正勤能補拙,一萬小時的練習積累下來,就能有所成就。
1958年,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心理學家伯尼斯·艾杜生展開一項長期研究,追了40位正處于職業中期的科學家。在之后的20多年中,研究者對他們進行了定期采訪和心理測試,并收集他們發表的作品。研究對象中,有四位獲得了諾貝爾獎,另外兩位被譽為諾貝爾獎的有力競爭者,還有些科學家進入了美國國家科學院。而其他科學家,發展卻十分黯淡。
1993年,艾杜生教授去世幾年后,她的同事發表了對這項研究的分析。試圖探討為何有些科學家不斷取得成就,有些卻如曇花一現?他們最后發現,頂級的科學家,往往是不斷切換研究課題的,他們在最先發表的100篇論文中,平均已經切換了43次研究課題。也就是說,他們如果想不斷獲得重要的成就,就得不斷探索新的領域。
總而言之,哈福德提醒人們,強調整潔有序的背后,其實是循規蹈矩,是把人機械化。而混亂的背后則是自由獨立,讓人更像人。身處這個充滿機械化、標準化、規則化的現代世界之中,你選擇了怎樣的生活方式,其實就決定了你會成為什么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