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王純
俗話說“你不理財,財不理你”。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居民個人財富急劇累積,個人理財意識也逐步增強。居民個人的理財服務需求呈現不斷上升的趨勢。面對這樣強大的市場,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信托投資公司、保險公司等都已開展相關理財業務。
“孩子的爸爸給孩子教育撫養費只管到孩子十八歲,但是事實上孩子在十八歲之后的開銷更大,所以我必須要想辦法增加經濟來源以滿足孩子學習的需要。”已離異多年的孫女士說,購買保值增值的理財產品是她近幾年才開始著手做的一件事,以前思想守舊沒想那么多,但目前兒子已經上高二,自己也馬上面臨退休,以后就是靠社保養老金來生活,和前夫的離婚協議中曾商定男方在孩子十八歲前承擔部分經濟上的撫養義務,但是孩子要面臨上大學,大學的費用一年好幾千,完全靠自己的退休金負擔母子二人的學習和生活將會很艱難,所以孫女士在周圍其他人的影響下開始嘗試購買國債、分紅險、保本型基金等投資理財產品。
像孫女士一樣出于保本增值的目的而謹慎投資的中老年人越來越多,年輕人在投資方面則會相對更加膽大激進一些。如今,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經濟的進步,理財早已經不是什么時尚而是成了一種需求,尤其是對退休人員來說,收入渠道較為單一,他們除了要保證基本的日常吃穿用之外,可能還需要看病買藥、支援兒女。
“如果存到銀行里倒是很放心,著急用的時候可以隨時取出來,如果投資股票風險會很大,有可能賺得多也有可能賠得更多,對于退休的人來說就靠這點退休金養老,就算家里有點積蓄那也賠不起,而且整天提心吊膽的,搞得心情緊張焦慮對身體也不好。所以我的策略是即便回報率低些,只要比銀行利息多,那就是劃算的。”兩年前已經退休的許文筠說。

如今在投資理財市場上,老年群體的參與比例越來越高。關于老年人的理財規劃,中國工商銀行的資深理財師謝國偉建議遵循“兩不要”原則:一是不要把超過全部養老金30%的資金拿去投資股票、股票型基金這類高風險的產品,因為如果過多地投資高風險產品,一旦市場出現波動,將會影響老年人的生活;二是不要將資金的絕大部分放到活期或者定期存款里,因為不但通貨膨脹會使貨幣貶值、財富縮水,而且手里有太多現金很容易無計劃消費,導致養老金出現不必要的損失。與此同時,雖然多數老年人在退休后都有一筆可觀的積蓄,但是這些錢畢竟是老人的“保命錢”,所以在投資理財的時候應該講究穩健。另一方面,由于老年人是一個抗風險能力較弱、獲取信息較滯后、也相對比較保守的投資群體,所以對于老年人而言,投資理財建議做“穩健派”。
國債的發行主體是國家,所以它具有最高的信用度,被公認為是最安全的投資工具,并且國債是以中央政府的稅收作為還本付息的保證,因此風險小,流動性強,利率也較其他債券低,相對于銀行存款而言,各上市國債品種均具有高收益性。這種高收益性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利率高,上市國債其發行與上市時的收益率都要高于當時的同期銀行存款利率;二是在享受與活期存款同樣的隨時支取(賣出)的方便性的同時,其收益率卻比活期存款利率要高許多。
黃金不僅能投資保值,其規避風險的功能也是其他的投資產品無法取代的,而且黃金投資是目前世界上稅務負擔最輕的投資項目,相比之下,其它很多投資品種都存在一些讓投資者容易忽略的稅收項目,特別是繼承稅,當你想將財產轉移給下一代的時候,最好的辦法就是將財產變為黃金,然后由你的下一代再將黃金變成其他財產,這樣將徹底免去高昂的遺產稅。對于老年人,最好持有實物黃金,比如“如意金”,不但可以將其作為抗通貨膨脹的利器,也可以作為傳家寶代代相傳。不過黃金資產投資比例不應超過可控資產的5%,并且想保值應選擇實物黃金投資,紙黃金是一種賬面交易,本質更類似于炒股,只通過電子交易而不進行實物交割。
老年人還可以適當的選擇一些具有投資功能的保險,比如分紅險、投資型家庭財產險等,以保值增值,這些產品一般都能在保本的情況下取得一定的收益,同時這些保險都有一定的保障功能,如交通意外傷害保險、家庭財產保險等,這樣既能預防風險,又能增加收益,從而進一步提高家庭抵御意外風險的能力,增強晚年生活的保障。
此外,保本型基金和貨幣市場基金也比較適合老年人。保本基金持有到期后,至少本金無憂,同時如果基金運作成功,投資者還可以部分分享股市上漲的收益。但是需要提醒的是,保本基金雖然保本,但是有期限,提前贖回不但無法保障本金,還必須支付贖回費用,因此在投資這類商品時,必須注意贖回手續費的比例與相關贖回條件。貨幣基金與一年期內的定期儲蓄存款相比,平均收益率通常稍高,但流動性遠高于存款,可隨時取用,且無申購和贖回費用。
今年初,山東省濟南市的民間老年人防詐騙維權中心所做的一份《老年人法律觀念及維權意識現狀調查報告》顯示,32.6%老人曾經受騙,且原因多為保健品和理財。“面對投資理財,要保持頭腦清醒,切勿頭腦發熱,也勿輕信他人,不要將那些誘人的投資作為理財手段,更不要因為迫切希望獲得大筆錢財而把自己的錢輕易委托給他人,其結果有可能會讓對方有機可乘,丟失錢財。總之,老年人理財要保持一種快樂平穩的心態,在保證生活質量的前提下,以追求穩妥收益為主,保證資產安全。”謝國偉說。
“在豐富多元化的銀行理財產品市場上,各家銀行相繼推出自己品牌的產品,但對于投資者而言,面對眾多銀行理財品牌很難從中作出選擇,因此如果要購買銀行理財產品,就必須詳細了解理財產品,防范其中的法律風險,以避免不必要的損失。”金融法律專家王濤稱。
目前理財業務具有品種多樣、創新性較強以及向復合化方向發展等特點,涉及的法律關系較為復雜,由于我國的商業銀行理財業務起步較晚,對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的立法規范相對滯后。目前我國法律法規在此方面的規定尚不健全,現有的法律法規主要是針對個人理財業務,并且有些問題仍處于法律規制的空白狀態。比如,我國雖然對保證收益的理財金融業務給予了認可,但商業銀行一旦破產,在破產清算中,對于因理財產品而產生的債務將處于何種清償順序,缺乏明確的法律規定。又如,在商業銀行獲得資格的情況下,可以涉及金融衍生品交易,且實踐中復雜的銀行理財業務一般也都會涉及該類交易,而金融衍生品往往具備“理財”的內涵,因為它也承擔類似規避風險和保值增值的功能,由此導致的理財業務和金融衍生品交易出現監管法規上的“交集”,商業銀行在判斷以及如何把握和適用法規問題上存在一定困難。
“正因為理財產品的風險高于普通存款,因此能有機會獲得高于存款利息的理財收益,但在投資不同理財產品時,人們往往只看到產品描述的收益,而忽視了相應的風險,因此廣大投資者在選擇理財產品時,應仔細閱讀理財合同,維護自身的利益,理性冷靜的投資理財。”王濤稱,高收益必定伴隨著高風險,但高風險未必最終能帶來高收益,這是投資者在任何投資活動前都必須牢記的規律,理財產品也必然遵循這一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