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潔 杜文婷
秸稈焚燒屢禁不止,一直是不少地方的治理難題。眾所周知,秸稈焚燒會造成嚴重的大氣污染,危害人體健康,還有可能引發火災、妨礙交通。
今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推進污染防治取得更大成效;我們要攜手行動,建設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中國。”在這幅藍圖中,開啟秸稈綜合利用的新時代已刻不容緩。“禁燒令”下如何為秸稈處理尋到可靠“出口”?如何突破現有桎梏推動秸稈產業化發展?如何打造秸稈綜合利用的全國樣板?圍繞這些問題,本刊日前采訪了吉林省政協委員、秸稈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彭飛。

圖 / 吉林省政協委員 彭飛
“我國農作物秸稈年產量約10億噸,基數很大,但綜合利用率不到30%。秸稈本身是一種資源,但焚燒是過去最常用的處理方式,不僅導致了資源的極大浪費,還引發了嚴重的空氣污染,目前秸稈焚燒對霧霾的貢獻率達到了17%。”彭飛對我國當前秸稈處理的總體情況進行了簡要介紹。
彭飛分析,隨著時代的發展,農村用上了煤、電、氣,老百姓做飯、取暖基本用不上秸稈,秸稈作柴火用的功能基本終結。另外,農機化水平的提高導致耕牛一類的飼養型牲畜減少,秸稈作為飼料的需求也相應降低。再者,越來越多的農村勞動力進城務工,留給農忙的時間變短,秸稈還田要考慮成本又相對費時費力,但秸稈堆在田里又會影響下一茬農作物的生長,很多農民在這樣的現實困境下自然傾向于一燒了之。因此秸稈數量雖大,但要真正實現綜合利用,還面臨著諸多挑戰。秸稈焚燒堵不如疏,對于秸稈的處理,禁燒只能治標,找到合理的“出口”進行消化,最終形成產業化發展變廢為寶,才能治本。
以提高秸稈的綜合利用率為指向,彭飛認為重點是解決五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要完善收儲運體系。秸稈的產量大,但屬于拋物,貯存時占空間,運輸時成本高;二是技術革新的進程要加快。技術水平是降低秸稈綜合利用投入成本的關鍵因素;三是要解決資金匱乏問題。從事秸稈綜合利用推廣的企業很多面臨資金問題引發的后繼無力現象,導致整個產業發展緩慢;四是當地政策的扶持力度有待加強。有了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農民和企業都能從中受益,秸稈綜合利用才有可能真正實現利國利民;五是市場應用和銷售渠道需要拓寬。不管開發出怎樣的產品,對于市場和目標人群都要有清晰明確的定位。”
彭飛強調:“秸稈是再生資源,我國秸稈的年產量又那么大,如果不處理,它就是個大難題,反之如果處理得當,它就是個大商機。歸根結底,大眾還不熟悉秸稈產業化發展的概念,因而很難對秸稈產業化的可能性、發展方向以及發展潛力有一個正確的評估。實際上,秸稈可以代替紙漿、有機肥、木質素、菌棒里基料的苜蓿等很多產品的原料,應用范圍相當廣泛。秸稈處理形成產業化擁有無限前景,對于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建設美麗中國意義重大。”
為了全面完善秸稈產業化發展的規劃藍圖,彭飛在國家工商總局注冊成立了秸稈控股有限公司。他介紹:“我們將以秸稈控股有限公司為核心,在全國秸稈資源豐富的市縣,全面推進秸稈燃料與爐具,秸稈飼料,秸稈有機肥,秸稈制炭,秸稈制漿,秸稈設備,秸稈建材與集成房屋,秸稈工藝品加工及秸稈環保制品十大產業項目落地,建立完善的秸稈收儲運體系,實現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同步增長。”
從行業發展的角度考慮,彭飛還促成了國家秸稈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的設立。秸稈聯盟圍繞產學研用體系給從事秸稈產業的參與者們提供了一個抱團取暖、形成合力的平臺。基于聯盟在推動產業創新、跨界融合等方面發揮的示范作用,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在2017年給予其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促進專項支持。
如果說秸稈控股是投資孵化平臺,秸稈聯盟是資源共享平臺,那么自2016年起開始舉辦的“中國國際秸稈產業博覽會”就是當之無愧的展示交流平臺。三者合力構成了彭飛理想中的“全國秸稈產業一盤棋”的新格局。
首屆中國國際秸稈產業博覽會于2016年9月在長春舉辦,日觀展人數超10萬人,現場成交額達3.6億元,意向簽約近70億元。之后2017年9月,第二屆中國國際秸稈產業博覽會在長春又創佳績,再度形成熱烈反響。中國國際秸稈產業博覽會搭建了秸稈綜合利用相關產品與技術展示、交流、交易與合作的平臺,加速了秸稈產業的技術成果轉化,提升了社會各界對秸稈產業的認識與關注,進而推動了秸稈產業持續健康的發展。
談及秸稈產業化發展的方向,彭飛說:“去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報告中提出‘加快秸稈資源化利用’。秸稈要實現作為資源的價值,關鍵是要開發新業態,形成產業化,使老百姓增收,使企業增效,同時也解決政府的難題和環境問題。”
彭飛強調,一定要為秸稈處理找到“出口”,這是秸稈產業化過程中必須解決的問題,也是達成多方共贏局面的必然要求。他以秸稈蚯蚓養殖項目為例進行了說明。
“這是一個發展秸稈產業的同時進行扶貧的項目。老百姓只要有兩公頃地,就可以進行秸稈蚯蚓養殖。秸稈與禽畜糞便配合作為飼料可以用來養殖蚯蚓,同時蚯蚓本身是不可多得的動物蛋白,可以做飼料,也可以入藥,很受市場歡迎。如此一來,不但解決了秸稈消化出口的問題,還讓老百姓賺到了錢,而且實現了對秸稈和禽畜糞便的無污染、零排放生物轉化,是真正實現了綠色發展的循環經濟。”
為推動秸稈資源化利用盡快邁入產業化、規模化、高效化發展正軌,彭飛致力于在全國打造秸稈產業示范園區,形成產業集聚效應,為全國的秸稈處理探索渠道。
對此他進行了簡要闡釋:“打造秸稈產業示范園便于構建完整的秸稈綜合利用產業鏈。入駐企業一般采用一二三產業融合的發展路徑,可以形成一批有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同時遵循秸稈‘粗加工放鄉鎮,深加工放園區’的原則,形成分布性儲存,優化秸稈的收儲運體系。”
隨著秸稈產業化發展在全國的推進,彭飛逐漸意識到除了推動秸稈產業項目的有效落地,發揮秸稈產業示范園區的引領作用,做好區域秸稈產業的系統規劃同樣不可或缺。
“我們和一些大學及科研院所合作成立了北京秸稈產業規劃設計院,由幾十個權威專家構成了專業的秸稈產業規劃團隊,為各縣市制定符合當地情況的總體規劃。專家們會綜合在當地采集到的詳細數據進行分析,之后會有針對性地提供解決方案,精細到具體適合哪些項目,面向哪一部分市場,我們可以為其對接到秸稈聯盟的三千多家會員企業,吸引他們去當地投資合作。”
對于未來,彭飛堅信,秸稈產業化大有可為。
“假設每噸秸稈價值1000元,以我國每年10億噸秸稈的產出,那就是個萬億產業。秸稈產業是涉及農業、能源、環保及國計民生的重要產業,不是一個人的事,不是一個企業的事,需要集眾人之力,聚眾人之智,才能實現秸稈產業的跨越式發展,才能成就美麗中國綠色產業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