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付冰冰

圖 / 李家福(左起第六位),武漢大學中南醫院產科主任,湖北省急危重癥孕產婦救治中心主任,中囯婦幼保健協會理事,中國優生優育協會理事,湖北省婦幼保健分會副主委,擅長圍產醫學、高危妊娠的產前管理和難產的診處。
“育齡女性最佳生育年齡是25~35周歲,男性最佳生育年齡是30~35周歲,而高齡產婦是指分娩寶寶時,母體年齡達到35周歲的女性,北歐將高齡產婦的年齡定義為37周歲及以上。”
湖北省急危重癥孕產婦救治中心中南醫院李家福主任表示,從生理角度講,35歲是高齡育兒的分水嶺,但從社會學與經濟學角度講,35~37歲之間的高齡產婦的唐氏篩查風險指數并未明顯增高。隨著人類整體人均壽命的延長,最佳生育年齡這個數據將有所改變。放平心態,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科學備孕,進行妊娠相關檢查,才是科學育兒觀。
與適齡生育相比,高齡育兒的準媽媽更容易出現并發癥與合并癥。從醫學角度講,機體年齡越大,越容易得高血壓、糖尿病、肥胖癥、高血脂等疾病。如果女性在懷孕前得了上述疾病,醫學上稱合并癥,如果女性在懷孕后得了上述疾病,則稱之為并發癥。
其中,高血壓、糖尿病、風濕結締組織疾病,是高齡產婦常見的妊娠并發癥。
女性到了40歲以后,由于年齡較大,妊娠早期容易發生流產、早產、死胎死產等癥狀,分娩時也會增加難產及產后出血的概率。
“從另一個角度講,面臨上述并發癥風險的同時,高齡育兒也有好處。高齡產婦群體的經濟收入、工作及社會關系往往都已穩定。與年輕人相比,少了經濟壓力及家庭不穩定壓力,可以為新生兒提供較為良好的成長環境。”李家福主任補充道。
李家福主任表示,高齡女性備孕前期和妊娠期首先應到專門的產科門診接受檢查,評估是否適合妊娠。如果適合,可進行后續相應檢查,不要等身體出現不適時,才后悔未及時就醫。
如果患有高血壓或者糖尿病,應把疾病控制在可控水平,避開疾病的活動期,在疾病的緩解期備孕。
為了進一步探討對2型糖尿病患者進行延續性護理的臨床效果,選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年收治的6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研究延續性護理對2型糖尿病的臨床使用價值。
外部環境也要做相應調整,女性宜把身體和心理調節到最佳或接近最佳狀態。家庭成員應積極分擔家務與壓力,多給予女性正面鼓勵,以營造良好的外部備孕環境。如果夫妻面臨經常吵架、工作壓力大、職務調動、經濟壓力大的情況下,則不適合備孕。
“極端化、過度理性化的備孕行為都是不可取的。女性每月的排卵期只有幾天,過度講究優生優育,會錯過最佳生育時間。與之相反,備孕期也不能‘太心大’,應避免毫無規律的生活。”
李家福主任提醒,生育不是女性一個人的事情,男性要做到禁煙酒、禁熬夜,不得病,少吃藥。家庭成員中的長輩不宜干預子女私生活,應給予寬松環境,尊重私人空間。
“對于初產是剖腹產的高齡產婦而言,如果二次妊娠時發生憩室妊娠或切口妊娠,一旦發現孕囊著床在上次手術疤痕處,可以在孕早期短暫觀察一段時間,若胚胎向子宮前壁的肌壁間生長,必須果斷放棄胚胎,選擇終止妊娠。”
李家福主任表示,若孕囊向宮腔生長,可以選擇終止妊娠,也可承擔一定風險,選擇繼續妊娠,以后到孕晚期,就是兇險性前置胎盤,若合并有胎盤植入,會增加剖宮產時大出血概率,從過往臨床數據來看,7%的產婦會有致命性大出血風險。
世上沒有絕對安全的妊娠和分娩,剖腹產確實增加了以后妊娠和終止妊娠的風險,尤其是當胚胎著床在原剖腹產手術疤痕處時更明顯,但不必懷孕前就恐懼,以至不敢試孕。李家福表示,醫生愿與廣大有二胎生育要求的疤痕子宮育齡婦女一起,勇敢面對新的困難、新的挑戰,去創造生命,促障母胎安全。
針對有的妊娠期女性擔心子宮肌層過薄會產生風險,對此李家福主任解釋道,測量數字并不總能真實反映實際情況,目前并沒有真正安全閾值供參考,而且薄并非一定有風險,相反厚也并非一定安全。
“測量數字只是一個參考指標,但一旦適齡女性或高齡女性妊娠維持到28周后,如果宮腔壓力漸大,導致該處出現向外隆起疝囊時,如果B超監測顯示子宮下段(不全)破裂,此時需緊急終止妊娠。”李家福主任強調。
干細胞是具有自我復制和多向分化潛能的原始細胞,是機體的起源細胞,也是形成人體肌肉、骨骼、神經等各種組織器官的種子細胞。
在胚胎發育的最早期階段,所有細胞都是干細胞。一個細胞受損,可完全通過其它他細胞來修復,若受損嚴重,受損細胞不能修復,胚胎就死亡了。
針對孕早期誤服藥物的妊娠期女性的擔憂,李家福主任解釋道,如果是在停經35天內用的藥,則該藥物對胎兒的影響是全或無影響。即要么藥物對胎兒有很大影響,殺傷力大,胎兒將死亡;要么藥物對胎兒就沒有任何影響,胚胎能很好地存活下來。
“此期反而不是易致畸期,若藥物對胎兒有影響,會導致胎兒死亡及流產。但仍需按期產檢和排畸檢查,并口服愛樂維(復合維生素+葉酸)來預防或減輕胎兒畸形。”李家福主任提醒。
自2005年起,我國將每年的9月12日定為“預防出生缺陷日”。出生缺陷是指嬰兒出生時就存在各種身體結構、智力或代謝方面的異常。隨著傳染性疾病的逐步預防和控制,出生缺陷已逐漸成為發展中國家嬰兒和兒童死亡的主要原因。
目前我國出生缺陷發生率在5%~6%左右,每年新增出生缺陷數約90萬例,其中出生時臨床明顯可見的出生缺陷約有25萬例。據測算,我國每年將新增先天性心臟病超過13萬例,神經管缺陷約1.8萬例,唇裂和腭裂約2.3萬例,先天性聽力障礙約3.5萬例,唐氏綜合征2.3萬~2.5萬例。
面對上述情況,我國中華醫學會《孕前和孕期保健指南》明確推薦孕前及孕早期補充葉酸或含葉酸的復合維生素,全面預防出生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