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影
位于黔東南的丹寨萬達小鎮,許多地方皆和我的童年記憶接軌,除了空氣的潮濕外,丹寨人也愛辣椒和酸,他們說話,跟我的家鄉話相似,語氣快而細,好聽,像鍍了一層光的鳥的歌唱。
走在小鎮上,“非遺”文化隨處可見。蠟染小院里,收集了丹寨縣四面八方的蠟染精品,每一塊布都不同,造型生動,活潑流暢,花鳥魚蟲的變異大膽,像童話,有動人的故事要對你傾訴。這種古老染色術,年代久遠,苗人代代相傳,蠟刀蘸熔蠟,布上繪花后,用藍靛浸染,再去蠟,布呈現出藍底白花或白底藍花的圖案,自帶折皺,異常美麗,如同景德鎮的青花,印度洋里的藍珍珠,是我最偏愛的色澤。微風飄動的布匹,院外傳來的古樂,人影穿越其中,在那一瞬間,我看見了母親,她身著藍靛花衫在低頭繪花,她的臉既不憂傷,也不快樂。我走近她,看到她仰視天井,皺眉思索,是我從未所見的模樣。我伸手摸她,卻是空的。她是光中的微塵,讓我陷入這片更深的藍中。
我在這個蠟染小院,相遇了從前的生活。去另一個世界的母親,竟然返回此地,難道不是奇跡?
院里天井里正在展覽一個西方人的攝影,他用鏡頭表現了丹寨人,尤其是他們生存的困境。我們從那兒出來后,經過了苗街文化廣場的標志性建筑“鼓樓”,它雖然十三層高,近看遠看都有一種威嚴,從前用于防范敵人,現為當地人交之地,夏日乘涼,寒冬臘月設置火塘,圍火唱歌彈奏。
以樹皮為精,構樹葉為華,山泉為媒,手工而成,丹寨至今仍保留著從古代流傳下來的這種造紙術,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那么一張古紙曬干需要多長時間?帶著這個疑問,我們踏入同條街上的古法造紙小院,里面有造紙工具,地上淌著水,隨處可見一張張成品的古紙。陪同參觀的人告訴我們:如果天氣不錯,曬干一張紙,需要兩個多小時。
為更詳細地了解這手工制作紙術,之后,我們專門造訪了南皋鄉石橋村。大巖腳石壁前傾,更有溪流,四下通風,是造紙的天然場所,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黑瓦烏柱的老作坊,垂掛著幾盞舊舊的紅燈籠,那些朱漆大柱,掉色泛白,地面到處是苔蘚野草。
講解的師傅告訴我們,這種天然造紙術,從唐朝中期流傳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每到開春,匠人們上山采集構樹枝,明火烤后,冷卻溫度,剝除外皮制成構皮麻備用,他們小心地用河水浸泡、漿灰洗料,就在崖下設槽抄紙,經過水漚、漿灰、煮料、漂洗、選料、碓料、打槽、抄紙、曬紙等數十道工序,一張紙才能誕生。

圖 / 丹寨一角(虹影 攝)
手工花紙,是匠人們趁晨光未晞、露珠未盡之時采來最盛開的鮮花,直接放入紙漿模中,澆上紙漿,保留鮮花原始的色澤與形狀,既自然,又有立體感。因為花時長,一個匠人一次只做十來張,極為寶貴,自然售價也不薄。
我們回到萬達小鎮后,去了明記傘鋪。店面很大,地上小心放著傘,屋頂自然掛著傘,這兒是傘的海洋。這兒紙傘,用了桐油、石印,全是手繪。一把傘要一百多道工序。根據傘的尺寸大小,做工不同,售價從幾十到幾百人民幣不等。在我的記憶里,這些油紙傘,都跟那蒙蒙細雨、親切的鄉音融合在一起,我不止一次在小說里寫到油紙傘,舉著油紙傘的女子,姣好的面容,帶著絲絲憂愁,婀娜的身材,行走在拐來拐去的青石小街上,猛地一回頭,任何人一見,都會瘋狂地愛上。
環視店里美麗的油紙傘,好多故事都在眼前轉來倒去,令我眼花繚亂。半生虛度,未曾有機會一下子觀賞到這么多古樸美麗的傘,甚至可以訂制你心里的那一把,真是有種說不出來的感動。
隨后我們一行到了鳥籠小院。早聽說苗族編制鳥籠有四百多年的歷史,堅固耐用而不變形。在丹寨的錦華酒店的墻上,便有這種編制藝術品,而在這小院,更是盡飽眼福。世代聚居卡拉的苗族,在丹寨縣城東北,臨水而居的苗家原生態寨子,一共114戶人家,終生做鳥籠。他們選材講究,至少三年以上的金竹、楠竹、水竹,以不同的品種、不同的竹節長度對應不同的部位,編出各式各樣的鳥籠,每年有7000只銷往外地,供不應求。這個村子幾乎沒人外出打工,靠一只只精巧的鳥籠,他們的生活比別的寨子好過一些。
他們編制的鳥籠,也被列入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據說在清代中期,北京城里最流行兩件事,一是凱里的畫眉,二是卡拉村鳥籠,奇事是畫眉會說卡拉村的鳥籠的故事。當時的皇親權貴們,是用卡拉村的鳥籠養著凱里的畫眉,作為一種顯派。在萬達小鎮對面的山上便有一個大鳥籠作為象征,真心地為他們擊掌贊頌,靠自己的手藝生存,并給世上帶來美好。
在丹寨萬達小鎮住了五天,家家是美食,“興濃春”和“味之坊”最佳。小鎮廣場每晚有篝火晚會,熱鬧而喜慶。可惜我們錯過了看斗牛、斗鳥、斗雞,可能是我身上的血性不濃吧。
每天我們都會在街上遇到苗寨侗族的巡演隊,他們吹奏蘆笙,跳舞。最為感嘆的是看到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苗族錦雞舞。苗族因崇拜錦雞而得名,在重要節日和祭祀活動中跳錦雞舞,場面非常壯觀,尤其是苗族姑娘在閃閃發亮的銀飾裝扮下,個個是仙女。
到達丹寨小鎮當天,我們拜訪了村長劉殿興,第十三屆值班鎮長,國家級茶葉審評員,也是山水傳承茶旅文化的締造者,致力于用茶產業扶貧,是萬達扶貧計劃的響應者。老劉專心地準備茶。他選了當地紅茶,茶水入口,滿口滋潤,香分花上露,水汲石中泉。喝著茶水,閑聊中得知,他茶癡一個,走遍中國的幾十座茶山,在擁有自己的茶山后,親手種茶,制茶十年,而他之前從事了二十幾年的醫藥行業,便把制藥的標準代入茶業。他說,只為一杯干凈的茶。
“干凈的茶”,這四個字,在我內心一振。
五天后的早上,我帶著女兒上了老劉的茶山,感受到他話語里的每個字。這個地方在他接手前是一片荒山,他不僅將荒山變成了茶山,還修建了道路,沿途種植了各類花樹,他請每屆扶貧小鎮鎮長都到茶山種茶樹,并親自為鎮長種一棵果樹紀念。他給我選的是丹桂(桂花樹),還有桃樹。
眼前這一片片茶山,讓我看到了希望。老劉的存在,便是證明。
丹寨萬達小鎮,作為萬達丹寨扶貧的重大創新,三年經營扶植,讓它成為貴州獨具特色的民族旅游名片,帶動了整個丹寨發展。旅游小鎮不僅創造經濟收益,還解決了近三千個當地人永久就業。萬達在這兒建了一所職業技術學院,學生畢業后在萬達就業。我去學校給學生們講課,發現他們相比大城市的學生們,缺乏閱讀,知識窄小。萬丈高樓從地基始,我當即在微信朋友圈里倡議朋友們捐書給這所學校,得到了好多朋友的響應和支持。
我在丹寨當扶貧鎮長那天,穿上馬鞭繡,戴上苗家銀器頭飾。我看著鏡子中那個苗家女子模樣的自己,莫非前世我便是一個丹寨人?聽著身上的銀飾叮當響的聲音,我穿越整條小鎮,一直走過吊橋,走到湖邊那個世界上直徑最大的水車前,從另一個角度看這個小鎮。
整個東湖,是一面天然的鏡子,如果航拍,古樸有型的萬達小鎮就是一只欲飛的鳳凰,透著迷人的魅力。天上的晚霞燦爛輝煌,湖水里有好多不同時代不同民族女子的倒影,我和她們交談,那些沉睡的靈魂真的好孤獨。
這次我來丹寨,意外之中,見識了國企扶貧的樣板,見識了貧窮的原由和改變的可能性。貧困不可怕,怕的是精神貧困,那些處于弱勢的群體和被世界遺忘的角落,到底需要什么?
我把答案留給你。城市的空氣、非空氣的一切,腐蝕著我們的身心,去丹寨吧,你可和以前的你不同,起碼我可尋到我內在的自我,在迷失方向時,我知道我從哪兒出發,將抵達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