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24日從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獲悉,自2000年來,考古學家通過對岷江上游地區進行調查,發現了上百處新石器時代遺址。其中營盤山遺址已被國務院公布為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被納入中國大遺址保護名單。2017年11月1日至11月16日期間,考古人員對營盤山遺址再次進行了考古調查工作,基本明晰了岷江上游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內涵,建立了初步的文化發展演變序列。據悉,營盤山遺址位于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茂縣鳳儀鎮,地處岷江東南岸的三級階地上,距今約5300年至4600年,是一處自新石器時代到明清時代的文化遺址。營盤山遺址也是迄今岷江上游地區發現的地方文化類型遺址中面積最大、考古工作規模最大、發現遺存最為豐富的遺址,對探討古蜀文化與馬家窯文化和仰韶文化的關系具有重要科學價值。
5月8日,湖北省文物局局長黎朝斌帶隊調研荊門市沙洋縣城河遺址,荊門市文化新聞出版廣電局負責同志參與調研。
在城河遺址,黎朝斌認真聽取考古項目負責人關于遺址發掘、研究進展的匯報,仔細查看了王家塝墓地的發掘現場和出土遺物,檢查東南水門、南城垣、外壕的保護狀況。黎朝斌指出,考古發掘與研究是實施荊楚大遺址傳承發展工程的重要抓手。城河遺址價值重大、信息豐富,相關部門和考古單位要同心協力,進一步深化考古工作,全力做好田野發掘和現場文物保護,整合已有信息,促進考古學術研究邁上新臺階。
5月18日上午,中國海關博物館與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聯合舉辦的“必忠必信——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藏銅鏡展”在中國海關博物館開幕。展覽分為早期銅鏡、神奇動物、天道宇宙、銘文寄意、數學等分、晚期銅鏡、特種工藝、鏡風鑒韻等八個部分,展出的120余面銅鏡序列完整、制作精美、內涵豐富,真實再現了從先秦至清中期的銅鏡發展歷程。展品中一面漢鏡尤為引人注目,其銘文“必忠必信,久而必親;不信不忠,久而自窮”。展覽也取名于此。此次展覽持續至10月18日。
5月20日,位于中國絲綢博物館的織造館內,中國絲綢博物館利用成都老官山漢墓出土的多綜織機對國寶級文物“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復制取得重大成功。這件現在被收藏于新疆博物館的“五星出東方利中國”漢代蜀地織錦護臂,不僅被譽為20世紀中國考古學最偉大的發現之一,而且被列入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2018年3—5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縉云縣博物館對縉云壺鎮隴東遺址進行了搶救性發掘。隴東遺址位于壺鎮溪東區塊,該遺址在壺鎮中學遷建工程施工中發現,遺址大部分已經實施工程建設,本次發掘共500平米。通過發掘可以肯定,隴東遺址是迄今為止麗水地區發現的最早的史前人類聚落,年代為上山文化晚期,距今9000年左右。這也是目前發現的第19處上山文化遺址。
5月19日,“時尚經典”當代書畫名家邀請展(第十六屆)——沈子琪“風骨墨竹”藝術展在北京保利國際會展中心隆重舉行。本屆展覽匯聚了全國126位當代優秀書畫家,同時特邀中國美協、書協顧問、副主席、理事;中國國家畫院顧問、院長、副院長以及十余個省市美協、書協主席、副主席的1519件精品,亮相北京錄入合集,部分作品由雅昌出版拍賣圖冊長期存網宣傳展示。由北京時尚經典藝術交流中心繼續承辦。中國美術家協會顧問、國家畫院名譽院長劉勃舒,中國國家畫院常務副院長盧禹舜,中國美協理論委員會副主任、原美術雜志主編王仲,中國美協理論委員會副主任劉曦林,著名墨竹畫家沈子琪先生,甘肅省美術家協會顧問周玉蘭,畫家軍旅書畫院院長卿建中,河北省文聯副主席潘學聰,首都師范大學國畫高研班導師龔偉海,中晨集團、中晨美術館總經理趙淑華女士,榮秀集團董事長張榮秀女士等數千人參加。此次展覽其中展出了藝術家沈子琪的“風、晴、雨、露、雪、月”“春、夏、秋、冬”等墨竹系列共計20余幅。藝術家希望通過時令、節氣的差異劃分,表現了竹在自然界中的變化無窮,竹竿挺立,韌性十足,竹葉如劍,蓄勢待發。所謂筆墨當隨時代,此次展覽主題“時尚經典”,而藝術家沈子琪為貼合時尚的元素,用半年多時間進行思考探索,在此次展覽中還展出了其嘗試新媒材的作品創作,其中有金粉竹、朱砂竹、彩墨竹。

史前水稻的栽培和馴化,對中華文明的誕生與人口增長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目前學界對于“水稻栽培起源于長江中下游地區”的結論已基本達成共識,但對于稻作農業向外傳播的時間與過程還存在疑問與分歧。日前經過科學手段分析,考古工作者發現出土于陜西省渭南市東陽遺址的水稻遺存,屬于距今5800多年的人工栽培品種,為研究水稻種植的起源和傳播提供了新的證據。參與發掘的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許衛紅說,來自葉片、稃殼、莖稈等不同部位的水稻植硅體遺存,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本地栽培鏈條,很大程度上說明水稻并非是靠交換與貿易取得的。“大量屬于稃殼的雙峰形植硅體出現在灰坑中,很可能說明先民采用了摘穗的方式來收獲水稻。”
5月19—20日,由中國城市規劃學會主辦的第四屆“早期聚落與城市”學術論壇在杭州舉行。與會專家表示,良渚文化所孕育的長江流域的區域性早期國家,已經具備了社會階層分化、勞動分工、聚落分級和城鄉分野等復雜因素。作為這一早期國家的權力中心所在,良渚古城遺址揭示出了中國早期城市規劃的兩個重要特征。一是在空間形制上,出現了具有空間層級序列的三重向心式規劃結構,即具有宮殿區、內城和外城。宮殿區的“方”與內、外城的“圓”組成的向心式三重城的空間形式,體現了明顯的禮儀特性。二是在城市的核心功能區上,中國早期統治階層所沿用的宮殿區承擔著與神、王有關的活動的功能,這與西方城市起源階段的核心功能區包括神廟和市場的形態有著明顯區別,顯示出兩種文明在起源階段便已存在模式差別。此外,良渚古城遺址所展現的早期城市規劃特征與“水城”規劃格局,展現了中華文明乃至東亞地區史前稻作文明發展的成就,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堪稱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范例。
日前,陜西省政府公布了陜西省第六批非遺名錄,華胥傳說、子洲嗩吶、長安泥塑等九大類80個項目列入省級非遺名錄。至此,陜西省級非遺項目總數達到600個。
在這九大類80個項目中,民間文學類5項、傳統音樂類2項、傳統舞蹈類3項、曲藝類1項、傳統體育游藝雜技類2項、傳統美術類12項、傳統技藝類32項、傳統醫藥類11項、民俗類12項。這些項目來自各地推薦的已被列入市級非遺名錄的項目,具備一定的歷史、文學、藝術和科學價值,在一定群體中世代傳承、活態存在,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及較大影響力。
5月24日下午,來皖出席2018世界制造業大會和2018中國國際徽商大會的14國外國駐華使節和世界知識產權組織駐華代表來安徽博物院新館參觀考察。來賓們饒有興致地參觀了我院極具徽風皖韻特色的“安徽文明史陳列”和“徽州古建筑”“江淮擷珍”專題展覽,親身感受我省濃厚的歷史人文。很多來賓對我院收藏展示的史前凌家灘玉器、以楚大鼎為代表的古代青銅器以及精美絕倫的徽派建筑尤為好奇。形制雄偉的楚大鼎給來賓們極大震撼,他們詳細詢問了當時的青銅鑄造技術,體會安徽制造的悠久歷史底蘊。
網紅展覽“阿富汗國家寶藏”落腳鄭州,231件(套)珍貴文物于5月25日與中原觀眾見面。本次鄭州站“阿富汗國家寶藏”展覽劃分為四大單元:阿富汗——古代文明的十字路口,阿伊·哈努姆——阿姆河畔的東方古城,蒂拉丘地——黃金寶藏的神秘之墟,貝格拉姆——絲綢之路上的貴霜夏都,共展出阿富汗國家博物館收藏的231件(套)珍貴文物,囊括了金器、玻璃器、青銅雕塑、象牙雕刻等奇珍異寶,各具特色。
5月3日,北京故宮文化服務中心與北京天街集團有限公司簽署《故宮-前門項目合作協議》。這是繼今年年初東城區與故宮博物院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后的第一個落地項目簽約,東城區國有企業天街集團與北京故宮文化服務中心將共同出資,組建兩家主體公司,在前門地區開展運營。“故宮—前門”項目,將通過開辦故宮大講堂、故宮文創館、故宮學院、故宮文化數字多媒體展覽、非遺項目、故宮書店等項目,廣泛、多元地傳播故宮文化。冰窖餐廳也將首次走出故宮,打造全新的冰窖餐飲品牌,讓更多人體驗到這獨特的“皇家味道”。
記者從大足學研究中心獲悉,考古人員首次在世界遺產大足石刻發現宋代紙幣“交子”造像。此次發現的紙幣造像位于寶頂山大佛灣石窟第15號龕“報父母恩重經變像”下層造像中部,一塊54厘米高、100厘米寬的銘文平整面上方。大足學研究中心考古室主任鄧啟兵說,在新發現的紙幣造像左側,是內方外圓的鐵幣造像,有40多枚零散堆放。近期,考古工作者經過系統研究后發現,鐵幣旁邊整齊堆放的石刻造像就是同時代流通的紙幣“交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