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察

“在嗎?”對著陌生的發信人頭像端詳良久,我敲下“您是?”二字,卻遲遲沒有發出去。
我的微信好友不多,距離5000人數上限尚遠,但這些年下來也有了三四百之數。這其中既有沒事也要發個信息插科打諢的至愛親朋,也有時時為工作密切聯系的同行同事,當然也不乏只逢年節才發來拜賀信息的“舊交”,以及雖然加了微信卻從未單獨聯絡過的“相識”。
不過,我幾乎從不刪除微信好友。一方面,沒有現實需求,交際有限,不需要刪人騰位置。另一方面,更怕傷人感情。即便平時絕少聯系,保不齊哪天突然想起,人家一條信息發來,紅色感嘆號跳出:加好友請先發送朋友驗證請求——那得有多尷尬?別說,我還真收到過“測粉”消息:“我在測試看誰刪了我,你也試試吧!”一時無語之余,多少慶幸自己沒有清理通訊錄強迫癥。
畢竟相識一場,無論親疏遠近,不是打算絕交“老死不相往來”,還是留著微信,留個體面為好。
不過久不聯絡的微信好友多了,難免會遭遇——“在嗎?”“您是?”的尷尬時刻。為免失禮,我會把對方名片和朋友圈都翻一遍,只盼能找到線索,喚起衰退的記憶。偏偏因為不夠熟絡,有人就設置了朋友圈查看權限,一條橫線攔截,讓人尋不到半點蛛絲馬跡。只恨當初沒能及時做好備注,又不免暗暗將火氣撒在對方身上:朋友圈都不給看,還留著微信干嗎?有事直接打電話不就好了!
也遇到過開放朋友圈查看權限,看到又大跌眼鏡的。無論是轉帖評論還是自拍配文,流露出的審美、觀點和態度,彼此完全不在一個頻道。牽涉到敏感話題,更是讓人分分鐘想要“友盡”的節奏。但因為擔心被發現單方面刪人微信傷人面子,只能草草設置個“不看他/她的朋友圈”了事。只是暗自思忖,連朋友圈都看不慣的微信“好友”,如果真的聊起天來,只怕不當場拉黑斷交才怪吧?
偏偏素無聯絡的微信“好友”,如果突然發信息相詢,又絕少只是為了聊兩句、敘個舊,多半確實有事相托。因為彼此對現狀并無太多了解,又沒什么實際的交情,這種請托往往頗令人為難。勉強應承下來不情不愿,斷然拒絕又怕駁人面子。
甚至還有更加尷尬的情形。我曾接到過朋友前夫的微信,拜托我幫他“一點業務上的小忙”。是應該佯裝沒看到,還是應該把這情況告知朋友?朋友是否還愿意聽到前夫的消息?會不會怪我沒及時將他刪除?那一次我猶豫了很久,也由此對自己的信念產生了質疑:堅持不刪微信“好友”,到底是避免尷尬還是徒增尷尬?
著名的“鄧巴數字”——即人際交往“150定律”告訴我們:150人似乎是我們能夠建立社交關系的人數上限,在這種關系中,我們了解他們是誰,也了解他們與我們自己的關系。研究表明,在社交媒體上,一個人雖然可以有成百上千的好友,但真正與之構成社交關系的人數依然沒有突破150位。
對于大量陌生的微信“好友”,我們或是壓根兒想不起他們是誰,或是缺乏真切的交往,也未能準確定義自己與之的關系。而那些尷尬的對話、不當的請托、不滿的情緒,以及左右為難的處境,無不是因為微信便捷的溝通方式和“朋友圈”功能的獨特設置,使人們在交往中對于彼此關系的定位及預期產生偏差造成的。
所以,從這個角度看,勉強維持超過社交能力的微信關系,反而可能造成社交“負增益”,導致更多麻煩以及負面情緒產生。
很多人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卻拘于面子,還是在網上一遍遍搜索:“如何體面地刪除微信好友”、“如何體面地加回刪除的微信好友”、“如何體面地查看微信好友是否刪除了自己”,甚至呼吁微信出臺“雙刪”功能,在自己刪除對方的同時,也偷偷將自己從對方通訊錄中刪除而不被發現……其實,無論刪與不刪、刪與被刪,都應先認清一個問題:對那些并無實際意義的微信關系,刪除本身就是體面的告別。
最終,面對那一句突如其來的“在嗎?”,我終于坦然將“您是?”二字發了出去。過了許久,屏幕又亮了:“3年前×××曾介紹我們相親……”迅速回頭瞥了眼坐在我身后專心看電視的老公,我打開通訊錄,按下了刪除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