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少波

【摘 要】本文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視角,以廣西大學行健文理學院財務管理課程教學內容為研究對象,描述教學內容的現狀并提出相應的改良對策。
【關鍵詞】獨立學院 人才 供給側 對策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11C-0080-02
一、人才培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必要性
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務就是向社會提供優質、結構合理的專業人才隊伍。然而,近年來關于高校畢業生“就業荒”“畢業即失業”,而企業方則出現“招人難”的新聞頻繁見諸于各種新聞報道中,這凸顯了我國高等教育在人才培養方面缺乏有效供給。在面對市場多層次需求現狀下,高等學校尤其是應用型高校在培養人才方面缺乏行之有效的專業課程設計,各類高校授課內容、授課方式存在高度同質化,專業課程缺乏適應性、差異性,培養出的人才難以滿足社會的需求。社會對各層次人才的需求與高校人才培養供給陷入了結構性失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指出,高等教育應該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注重內涵發展,堅持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為根本導向,加快教育結構改革,提高教育對社會人才需求的有效供給。高等教育是連接高校與經濟社會之間的紐帶和關鍵環節,在人才培養課程設置、授課內容、實訓課程培養等方面與經濟社會、企業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高校尤其是獨立學院人才培養結構亟待改革。
二、廣西大學行健文理學院財務管理課程教學現狀
(一)師資力量及授課情況概況。廣西大學行健文理學院財務管理課程最早開設于2006年9月,是2004級財務管理專業的專業必修課程。隨后,這門課程陸續在會計學、工商管理、市場營銷、國際經濟與貿易、審計學、管理科學與工程、電子商務等專業開設,有些專業把財務管理課程設置為專業必修課,有些則定為專業選修課,該課程理論課時數根據專業不同,分別設有72節、63節、54節和36節,實驗(實訓)課時數量幾乎為零。近三年,廣西大學行健文理學院逐步加大實訓課程的建設,財務管理專業和會計學專業分別設置了46節和23節財務管理模擬實訓課程。近三年,平均每年約有1200學生參加財務管理課程學習,涉及16個教學班級單位。長期擔任財務管理課程授課的教師有六位,其中包括兩位副教授、四名講師,其中包含兩名注冊會計師、兩名會計師;從學歷分布上看,包括一名博士,一名在讀博士,四名碩士。
(二)財務管理課程教學存在結構性失衡。財務管理課程從2006年開設至今,已有十余年的歷史,在理論課教學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但也存在一定的短板。廣西大學行健文理學院(以下簡稱“行健學院”)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是掌握必須理論基礎、具備跨學科的視野或思維、具有較強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高素質應用型專門人才。財務管理作為一門實用性較強的專業課,能在各類經濟管理工作崗位發揮應有的作用,根據學院的人才培養目標,仔細梳理與總結該門專業課程的教學現狀,主要有四個方面存在結構性失衡:
1.財務管理課程人才培養目標與區域經濟和社會的需求相脫節。當前區域經濟的縱深發展和管理服務水平的日益提升對財務管理人員的素質提出較高的要求。行健學院財務管理課程人才目標繼承了廣西大學商學院對該門課程培養的目標,在人才培養目標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導致在人才培養目標方面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脫節。具體而言,廣西大學財務管理課程主要以研究型、理論型兼顧應用型人才培養,所培養的人才主要集中于研究生教育、注冊會計師等,而區域經濟繁榮發展帶起了各種類型的經濟組織,譬如國內中小企業、東盟國家的企業組織、管理服務機構等,這些組織規模較小、適應市場變化能力較強、對跨學科人才需求較強,而廣西大學行健文理學院仍大部分執行廣西大學商學院的人才培養目標,導致所培養的人才難以適應市場的需求。
2.理論課程過分追求知識完整、全面,忽視應用。行健學院財務管理課程教學內容在設計上,側重于理論體系的完整、全面,缺乏對重點知識的應用。由于受制于教學課時,任課教師在教學任務設計時,特別注重對于教材知識完整性、全面性的把握,但這往往會犧牲了重點知識開拓應用的環節,造成重點理論知識只知其一、深層次理論一知半解、解決實際問題更是紙上談兵。譬如財務管理活動中的籌資活動是一個應用性較強的知識體系,許多任課教師往往只注重資本成本計算、資本結構優化等計算層面的授課內容,往往忽略企業融資活動開展的原則、不同類型企業籌資方式決策的選擇、籌資決策分析等訓練內容,造成教學內容與效果本末倒置。
3.實踐性課程創新性內容少、質量不高。隨著行健學院越來越重視實踐教學的重要性,財務管理課程也獲得學院的立項建設,購置了一款財務管理課程實踐教學軟件,但是在實訓教學過程中,教學軟件所提供的案例素材往往很難與實際經濟生活相匹配,也不具備創新性。譬如,該軟件中所提供的案例有些屬于計劃經濟時代的產物,譬如產值的概念等。隨著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和移動支付的發展,一些新的財務活動產生,譬如微信支付與支付寶支付業態、網絡資金眾籌活動等大批新業態發展,這些新興的財務實訓案例沒有現成的教學范例,而社會需要的正是能解決這些問題的人才。
4.財務管理課程教學方法單一、教學質量欠佳。許多教師在財務管理授課過程中,由于受教學計劃和課時數的限制,在授課時,往往都是“自導自演”,不愿意花費較多的時間與學生互動,學生只能被動去背誦財務管理公式,遇到一些創新性問題,往往無從下手。譬如在年金與復利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中,教師往往在黑板上去一步步推導,學生卻覺得毫無意義,沒有積極性,假如能與學生進行充分互動,采用學生推導公式為主,教師輔助為輔,學生就可以掌握一種解決復雜問題的方法與思路,而不是單純依賴于公式記憶。譬如,保險公司的理財方案的投資收益計算、銀行貸款還款方式的決策問題等。
三、廣西大學行健文理學院財務管理課程教學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策
(一)適應區域經濟發展要求,擴大財務管理教學優質資源的供給。隨著廣西經濟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逐漸增加,各類型的政治、經濟組織對人才的需求會越來越專業化、結構化。財務管理課程屬于經濟、管理專業重要的專業課程,對培養合格的經濟管理人才有重要的作用。隨著行健學院經濟管理類綜合實驗室、金融專業實驗室和ERP實驗室等一系列實驗室的投入教學與應用,財務管理授課方式與資源提供越來越便捷,學生可以借助實驗室,獲得現實的財務數據,進一步彌補理論課的不足。除此以外,財務管理課程教學供給側結構改革還要獲取與廣西對外經濟貿易密切的東盟國家的經濟政策與經濟環境,尤其是對相關國家的財務管理政策進行深入研究,獲取域內企業的財會準則、制度。通過一定的途徑,譬如政府公報、政策保持對東盟相關國家的財會政策及時跟進并在課程設置方面適當進行動態調整,擴大提供國際財會信息資源。要建立起各類型經濟、非盈利組織對財務管理人才需求的動態平衡評價制度,從而及時改變行健學院的財務管理課程體系,做到與時俱進。
(二)建立各層次職業、職稱課程,優化教育資源配置。社會組織對經濟管理崗位工作的要求是多層面、多結構化的,單一、籠統的理論知識很難與經濟社會組織無縫銜接。歷年的大學生就業招聘會情況所反映求職問題中,最突出的問題之一就是求職者的知識結構與所描述的工作崗位非對稱。因此,在教學結構改革過程中,必須摒棄過分追求理論知識的完整性的理念,而應該把專業技能與課程體系作為授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把不同層次的人才需求的知識結構與教學授課體系緊密聯系在一起。譬如財務管理課程體系可以按照表1內容去設計。
(三)基于專業培養差異性,提供多層次的教育選擇權。行健學院共有8個專業開設有財務管理課程,不同專業對財務管理理論與實訓教學的要求具有很大的差異,最突出的表現在于課程性質、課時數量、是否有實踐性教學環節等方面。譬如對于財務管理專業的財務管理課程設置,在課程性質、課時數量和實踐性教學環節等方面的難度與要求遠高于市場營銷、國際經濟與貿易等專業。為此,財務管理課程授課教師經過集中研討,把財務管理課程所遇到大部分知識,按照不同的專業、難度差異進行歸類、分層,并最終編寫出一本《模塊化財務管理實訓》教材。通過該實訓教程,不同專業的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接受能力和教學大綱規定的難度進行有選擇的學習,從而獲取相應的專業知識。
(四)轉變教學方式,提升課堂質量。財務管理課程既具有抽象理論的特點,又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特點。僅依賴于教師課堂上“填鴨式”的說教方式,難以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甚至對本專業所有課程學習會產生一種錯誤的認識。因此,要改變教學有效供給,提升課堂質量,必須扭轉單一的教師說教授課方式,采用多種互動的學習、考核方式。譬如教學課堂互動、啟發式教學、團隊學習搜集專業知識、教師與學生角色互換等方式。
【參考文獻】
[1]劉云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教育怎么辦?[J].教育發展研究,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