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
陽春三月百花開,不可方物萬象新。3月3~20日,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全國人大十三屆一次會議在北京隆重舉行。今年兩會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戰略舉措,為加速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全面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指明了方向和路徑。這對我國船舶工業也是一個極大鼓舞,許多委員、代表紛紛針對該行業出謀獻策。本刊特輯錄他們的寶貴建議和意見,以此為船舶業發展提供有益的探索借鑒。
以更大擔當謀求船舶業高質量發展
全國政協委員、原中國船舶工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董強:船舶工業高質量發展的總體目標是培育一批集研發、制造、配套為一體的世界級海洋裝備先進產業集群,向全球產業鏈和價值鏈高端延伸,把船舶工業發展成為產業體系協調完整,生產組織形式網絡化智能化,要素投入產出效率高,產業創新力、需求捕捉力、品牌影響力、核心競爭力強,產品和服務質量優,高效滿足建設海洋強國多樣化需求的全球領先裝備制造產業。推動船舶工業高質量發展,應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堅定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創新為第一動力,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實現船舶工業質量效益提高、產業結構優化、發展方式轉變、增長動能轉換,打造形成新時代船舶工業國際競爭新優勢,為支撐海洋強國和制造強國建設,推動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作出新貢獻。
借助互聯網提升航運業物流服務能力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遠洋海運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許立榮:航運業要實現高質量發展,首先,要將綜合物流服務能力提高到一個更高的層次,以前的服務是“門對門”,現在要做到“點對點”、“端對端”,這就要求具備較高的物流服務能力。其次,要探索線下、線上融合發展,打造電子商務平臺,通過互聯網大數據平臺,使客戶的要求隨時隨地得到響應。目前,中遠海運集團在這方面已經做了一些嘗試,比如通過電子商務平臺實現網上訂艙等。再次,在開拓市場的同時,做好控制成本方面的工作,在提高經濟效益的同時,提高市場競爭力。
在大灣區建設中促進產業發展
全國政協委員、招商局集團董事長李建紅:四十年前招商局“春天的故事”是“引進來”,蛇口工業區改革開放為企業發展帶來了重大機遇;四十年后的改革開放故事應是“走出去”。 要立足香港,深耕粵港澳大灣區,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更好地“走出去”。組建千億級規模的粵港澳大灣區特色發展基金,可依托特色發展基金,圍繞粵港澳大灣區基礎設施建設、高端裝備制造業發展,將大灣區的產業優勢推廣到世界。
全國政協委員、福建省泉州市科協主席駱沙鳴:目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已上升為國家戰略,可服務于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與國家開放發展,也是陸海聯動建設海洋強國的必然要求。在灣區臨海區發展郵輪、游艇等觀光產業,將有效提高海域利用強度,有利于發展濱海智慧品牌旅游。要設立新興海洋產業投資基金,大力發展現代海洋工程高端裝備制造業、海洋新能源產業、海洋運輸、物流倉儲、海島開發、旅游裝備、現代海洋服務業。此外,在粵港澳大灣區的海空航線網絡中,郵輪、游艇產業的發展是一個重要的補充,可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互聯互通。郵輪、游艇等觀光產業在灣區臨海區的發展過程中將有機可尋,加快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正當其時。
加快智能化造船迫在眉睫
全國政協委員、上海交通大學校長林忠欽:智能制造的技術手段還需進一步完善,涵蓋自動化技術、先進制造技術、新一代通信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以及智能裝備應用、設備聯網、數據采集、數據分析等的智能制造技術還需不斷創新。船企在打磨、噴涂、焊接等勞動強度較大的高危崗位急需機器人等智能設備來代替人工作業,特別是船舶關鍵部位通過運用機器人焊接,提升焊接精度,從而提升造船業智能制造整體水平。在鋼材預處理、型材切割、管子、T型材、小組立、中組立、拼板、平面分段、曲面分段建造過程中,我國船企還處于剛性自動化流水線作業或者一站式不流水作業的階段,船企在推進智能制造過程中還需形成生產線,從而使設備發揮更好的經濟效益。同時,業內要整合骨干資源,搭建產學研聯合攻關平臺,培養專業人才隊伍,及時推廣智能制造成果。
全國人大代表、大連船舶重工集團公司董事長劉征:智能造船是我國船舶行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國船舶行業的數字化建造就已經起步,甚至早于航空航天領域,但是由于種種原因到現在仍然只停留在數字化階段,沒有向更高層次的智能化邁進。目前,我國船舶行業在智能化造船領域已經落后先進國家不止一個層次了。幸運的是,黨和國家已經意識到智能化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只要中國造船人擼起袖子加油干,三五年之內一定能在智能造船方面趕超日韓。
金融支持要向高端船舶建造傾斜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進出口銀行董事長胡曉煉:如何由做大發展為做強是當前船舶工業亟待解決的問題。近年來,我國船舶工業發展極為迅速,尤其是2017年中國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穩居世界第一,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我國船舶工業“大而不強”的局面還未得到根本扭轉,高端船型研制仍有較大空間。向高質量發展,配置特別重要,否則我國船舶工業總會在“大而不強”的層面發展,承受風險能力較低,一旦外部市場出現變動,企業生存就會面臨很大挑戰。因此,我國船舶工業必須走向高端,金融資源配置也必須向高端船舶建造傾斜。
著力解決船舶吃水和油耗問題
全國政協委員、河北遠洋運輸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高彥明:中國造船業在某些方面仍與日韓存在差距,其中最突出的是吃水和油耗問題。以5萬載重噸以上的船舶為例,如相同噸位、相同年份建造的相同類型的船舶,一般來說,中國建造的船舶吃水要多10余厘米,在相同速度下油耗要高3噸多燃油,這就使船舶的適港性和經濟性大打折扣,在國際競爭中處于下風。船舶吃水大主要是設計缺乏創新所致,而耗油高則是設計、設備選型和建造三方面所致。希望中國造船業堅持努力,發揚銳意進取、不甘人后的精神,解決這“10厘米、3噸油”的問題,完成中國造船業的超越,打造中國質量名片。
通過頂層設計打通船配業壁壘
全國政協委員、江南造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總工程師胡可一:與世界先進配套企業相比,我國船舶配套業自主創新能力、本土船用設備裝船能力仍有待提高。作為船舶總裝廠,推廣自主知識產權的國產設備提高船舶的國產化率義不容辭,但我們更加需要的是船舶配套業給船廠質量和服務的底氣。縱觀行業發展可以發現,國外先進的配套廠商越來越注重開拓中國市場,這無形之中給國內市場增加了更大的行業競爭壓力。船舶配套業如何推動自主品牌的研發以及智能化的發展?這需要政策、人才、技術等各個方面的支持,尤其急需通過頂層設計突破行業間的壁壘。在研發、設計、制造、服務等方面全面推進軍民融合,打造良性互動的軍民融合發展體系,是促進船配核心能力提升的主要途徑。
傳承工匠精神離不開國家支持
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青島前灣集裝箱碼頭公司工程技術部固機高級經理許振超:工匠精神不僅需要弘揚,還需要創造良好的宣傳氛圍,使工匠精神能夠一代代地傳承。工匠精神就是要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精一行。國家提出要加快建設制造強國,這也需要有一定規模的技術工人做支撐,大國工匠要形成群體,才能迸發出無窮的技術力量。培養工匠精神除了自身努力外,國家也要加大對一線職工隊伍的技能培訓工作,并不斷提升一線職工隊伍的待遇,提高他們對工作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從某種程度上講,一線職工的素質和能力決定著一個企業的產品質量和工作效率。
全國人大代表、大船集團山海關船舶重工有限責任公司高級技師馬加友:“工匠精神”就是在工作中要精益求精,勇于創新,不怕苦、敢擔當,具有堅持不懈和攻克難關的毅力。中國制造業的發展離不開“工匠精神”,中國船舶工業的發展也離不開“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老勞模身上就已經展現出來了,進入新時代,“工匠精神”應該得到更大的發揚和傳承。現在各行業尤其是船舶行業普遍存在著高技能人才斷檔的風險,國家應該有針對性地加大高技能人才的培養,比如建立專業對口的培訓基地等,使其能夠迅速進入工作角色,提高企業發展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