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文敏?洪璐
摘 要:羅振玉對明清檔案的貢獻主要體現在對內閣大庫檔案的挽救上。雖然羅振玉兩次挽救大量岌岌可危的內閣大庫檔案,甚至不惜花重金購買,對我國歷史文獻的流傳與繼承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其將內閣大庫檔案賣給日本人是一個重大的過失。因此本文主要介紹羅振玉對內閣大庫檔案的功與過。
關鍵詞:羅振玉 內閣大庫檔案 功過
提到明清檔案,則不得不提清末民初的關于內閣大庫檔案的“八千麻袋事件”,而談到“八千麻袋事件”,則有一個人是無論如何都不能被忽略的,他便是我國近代歷史上集甲骨學、考古學、敦煌學、金石學于一身的一代大師羅振玉。
1羅振玉其人
“羅振玉,字叔言、式如、叔蘊,號雪堂,晚年更號貞松老人、松翁。祖籍浙江上虞三都之永豐鄉,故又號永豐鄉人。1866年出生于江蘇淮安,1940年卒于遼寧旅順,享年75歲,謚號恭敏。”我國近代歷史上著名的農學家、教育家、考古學家、金石學家、敦煌學家、目錄學家、校勘學家、古文字學家,中國現代農學的開拓者,中國近代考古學的奠基人。
羅振玉5歲入私塾,7歲已通文義,12歲誦讀唐宋詩詞,13歲通讀《詩》、《書》、《易》、《禮記》、《春秋》,15歲已遍讀群經。17歲涉獵小學、目錄、校勘、姓氏諸領域,進而研究金石,至19歲乃以平日讀碑版之積稿。從20歲起他就專力研讀古碑帖,寫成《讀碑小傳》,由此開始著書立說,踏上做學問的道路。除了在學術上有所建樹外,羅振玉在農學、教育上都成就頗豐。但在政治上,他卻十分保守,始終效忠清室。
2 對內閣大庫檔案的功
所謂內閣大庫檔案是指清政府從康熙九年即1670年起開始存放于紫禁城里內閣大庫的檔案,故又稱為“內閣檔案”。清乾隆年間進士阮葵生在《茶余客話》中記載,“內閣大庫藏歷代策籍,并封儲存案之件。漢票簽之內外紀,則具載百余年之詔令陳奏事宜。”也就是說內閣大庫檔案的內容主要包括皇帝詔令、臣僚進呈并被皇帝批閱過的奏章、朱諭;皇帝的起居注、官修實錄、圣訓、會典、歷科殿試的卷子等。羅振玉對內閣大庫檔案的功主要體現在其兩次挽救內閣大庫檔案,使其免于被毀的厄運上,第一次挽救是使其幸免于焚災,第二次挽救是使其幸免于水災。
2.1 第一次挽救:幸免于焚災
1909年,傅儀嗣位,其父載灃監國,令內閣官員到大庫查找清初攝政典禮的舊檔案,但閣臣們在堆滿檔案的大庫內并未找到相關的檔案,于是便上奏請求將內閣大庫檔案焚毀。閣臣們一提出焚毀奏請就得到了恭親王的允許,至此內閣大庫檔案瀕臨焚災的厄運。
內閣奏請的焚毀大庫檔案的奏章被批準后,一些閣臣紛紛進入大庫尋覓與自己相關的檔案,對大批重要的檔案棄之不顧。無意中被章一山發現典籍中的宋寫本玉牒殘頁,并告知羅振玉。聞知此事,時任學部參事的羅振玉便意識到其中有重要的典籍文獻存在,于是向張之洞提出內閣大庫內除了宋人玉牒還可能有其它版本的宋版書。鑒于宋版書籍的珍貴性,張之洞奏請讓內閣將大庫書籍和其它有關資料都歸學部,并明確提出“片紙只字不得遺棄”。雖然看起來,大庫檔案的危機似乎解除,但當張之洞受命成立京師圖書館,派羅振玉到大庫挑選和接收四朝書籍時,其發現庫內堆積如山待焚毀的文卷中,很多都是清初的重要史料。一貫對古籍文獻十分珍重的羅振玉,隨即通過侍郎寶熙報告張之洞請其上奏罷焚,并建議將這批檔案移至學部。張之洞很贊同羅振玉的意見,但由于政治原因,只得讓侍郎寶熙轉告羅振玉,讓其設法移入學部,并且不得向外透露。隨后羅振玉就與內閣會稽司長宗梓山磋商,經當時的唐尚書同意后,1將檔案裝入麻袋,運到學部后堂暫存,后又轉移到國子監敬一亭,至此才使這批珍貴檔案免遭一場焚災。
2.2 第二次挽救:幸免于水災
內閣大庫檔案從大庫經學部轉移到國子監,暫時擺脫了被焚毀的境地,等來的不是重登歷史殿堂,而是面臨水災,變為“還魂紙”的厄運。
1909年大庫檔案移到敬一亭后,內閣大庫修好之后,只是將實錄、典籍放回原處,其余移至學部的大庫檔案沒再送回去。1913 年,學部已改為教育部,在國子監設立歷史博物館籌備處,內閣大庫檔案被列為基本珍藏品。1916年,籌備處遷往午門,檔案也由國子監和學部大堂遷至端門門洞中。1918年,傅增湘任教育總長后,組織人對檔案進行了一次清理,把保存較完整的檔案挑選出來放置在故宮午門樓上,剩余的檔案仍堆放在端門門洞中。1921年,這批檔案移至當時設在午門的歷史博物館。教育總長傅增湘通過傅斯年將一部分宋元刊本、寫本賣給歷史語言研究所。北京大學借去12箱,1502麻袋檔案。余下的數千麻袋檔案則被歷史博物館冠以“爛字紙”三字,并以館內“絀于經費”為由,經教育部批準賣給北京西單牌樓的同懋增紙店,獲大洋4000元。這就是檔案史乃至近代史上著名的“八千麻袋事件”。
大庫檔案賣給同懋增紙店后,被去掉麻袋另換蘆席漬水捆扎成包,分別運往定興和唐山化紙漿,同時還零星出售一些。偶然間,羅振玉在京市上發現有人竟然在兜售《洪承疇揭帖》和《高麗王進貢表》,斷定為大庫所出的東西。于是在與友人金梁的追尋之下,訪得大庫檔案已被同懋增紙店所購,并且得知檔案已經發往定興和唐山的造紙廠。當時就當機立斷地立許以原先價格的三倍買下所有檔案,并為此奔走于京津籌款,并為此負債累累。劫余的大庫檔案被買下之后,一部分存于善果寺余屋,一部分由羅振玉在天津為此特地建的庫書樓保存。至此,大庫檔案才又一次逃過厄運。
3 對內閣大庫檔案的過
雖然羅振玉兩次費盡周折地救下內閣大庫檔案,并且對其進行了一定的整理與編纂,但是他卻沒有善始善終,1924年,羅振玉留下部分檔案進行整理、編纂,將其余檔案以1.6萬元的價格賣給清朝遺老李盛鐸。李盛鐸又將部分珍貴檔案轉獻給了末代皇帝溥儀,以示對主子的忠心。1927年,羅振玉把剩余檔案的一部分,共40余箱賣給日本人松崎,進而被冠以賣國賊的稱號。1936年,羅振玉又將保存的最珍貴檔案64872件獻給了偽滿洲國皇帝溥儀。1928年秋,傅斯年與胡適、陳寅恪等人合議,并致函蔡元培,請其以大學院(教育部)名義將檔案購回。蔡元培當即與主持大學院的楊杏佛商議,以近2萬元的價格從李盛鐸手中購回部分檔案(重約12萬斤),存放于中央研究院歷史研究所。至此,雖然一部分內閣大庫檔案被追回,但是大部分內閣大庫檔案已經流失國外,甚至有些內閣大庫檔案在此過程中遭到損毀,造成了無法挽回的損失。
4 結束語
在中國近代歷史上,雖然羅振玉在政治上的所作所為是倒退的,但是他在學術上成就是顯著的,是無可厚非的。雖然羅振玉曾經將大庫檔案的一些賣給了日本人,這一行為在政治上屬于一種賣國行為,的確應該受到唾棄,但是從學術研究的角度,這未必不是一種對學術研究的一個謹慎態度的處理。對于當時的戰亂的國內環境,如果內閣大內檔案留在國內,可能還會面臨被毀的命運,流失國外,保存環境要比當時的國內環境要好,最起碼我們現在還能看到這批檔案。因此在筆者看來,在挽救內閣大庫檔案方面,羅振玉的功是大于過的。
參考文獻
[1]羅振玉.集蓼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2]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3]羅琨,張永山.羅振玉評傳[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6.
[4]羅繼祖.永豐鄉人行年錄[M].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1980.
[5]李金鑫.篳路藍縷功不滅——淺論羅振玉文獻學的主要貢獻[J].湖南: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3):56-59.
注釋
①陸其國.八千麻袋—大內檔案—流失揭秘[J].世紀,2002(3),第35頁.
②劉洋.羅振玉與大內檔案[J].蘭臺世界,2012(2),第6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