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三個層次介紹了3D打印技術與專利侵權的利益平衡的問題,通過對3D打印技術的發展介紹,提出目前其存在的與專利制度沖突的問題,具體分析了合理使用及專利侵權的認定問題,比較了專利侵權中修復與重造,及傳播3D打印參數的行為性質,并對其可構建的措施即進行專利間接侵權制度構建進行了分析,以便得出3D打印技術與專利侵權利益平衡的價值和必要性。
關鍵詞:3D打印技術 專利侵權 間接侵權
1.3D打印技術歷史發展
目前3D打印技術已經在海軍艦艇、醫學領域、3D打印頭蓋骨等多個領域得到應用,目前3D打印機的應用并不具有廣泛性,其主要原因在于3D打印機的價格昂貴。業內人士表示,小型桌面3D打印機目前價格也相對便宜,售價大概為1.8萬元人民幣。隨著消費者層級的3D打印機的普及及價格平民化,更加促進了3D打印技術從實驗室走向消費端、從工業場景進入家庭場景,這一趨勢也會從根本上改變著制造業的基礎設計的配置、原材料的供應鏈和產品的銷售等活動。而伴隨著3D技術的民間化,不僅傳統的生產線發生改變,且由于其制造成果的簡潔化,使得更多的個體消費者自己制造產品的可能變為現實,這種產品當然的涵蓋專利產品。
2.3D打印中專利制度存在的問題
3D打印技術的日漸成熟及民間化的普及,會使越來越多的個體消費者享受這一技術給帶來的自己制造成品的體驗。且伴隨著3D打印技術的成熟和市場公眾普及化,在某些專利產品的領域內,大量的個人進行著專利法制度下“合理使用”的個人生產和制造,而即便是個人出于非生產經營目的實施專利的行為也可能會大大減少市場對專利產品的需求,進而直接影響專利權人的直接經濟收益,間接的減弱專利權人通過授權專利實現的市場控制力,也不利于其他人的進一步技術創新,也就不能達到專利法促進科技進步和創新的目的。因此,在3D打印技術促進傳統制造業提高效率的同時,也給專利制度帶來不可避免的沖擊。
2.1合理使用制度與專利侵權的沖突
我國專利法中明確規定了專利權人的權利項,主要以窮盡式列舉的方式進行說明,即專利權人的權能為制造、使用、許諾銷售、銷售、進口其專利產品,但是其也明確規定,非生產經營目的上的權能使用并沒有被禁止,也即非專利權只要在非生產經營目的內的專利行為是合法的,是專利權人不能起訴其侵權的。專利法進行這一內容的設置也體現了專利制度要發揮合理平衡專利權人和社會公眾的利益的職能,發揮專利制度潛在的公共政策目標。
但是3D打印技術的成熟,與之相伴隨的就是大量的個人通過可獲知的3D參數和圖形,用自己購買的3D打印機進行專利產品的打印,專利權人的利益因此而受到影響,而是否只要是出于非經營性的目的打印出來的專利產品就是不侵犯專利權人的利益?那么,在最壞的情況預想下,所有需要專利產品的個體均通過自己的打印行為來滿足需求,專利權人的獨占利益就無法獲取,其通過專利制度保護的產品就喪失了為其賺回成本的功能,接之影響后續的發明人設計人,因無法獲利,且自己的專利技術方案已經公開,其中的不對等凸顯,那么專利制度想要達到的促進技術創新的目的就會適得其反,無法發揮。
2.2 3D打印技術時代下的專利侵權認定
我國專利法第69條第一款的規定即為“專利權用盡原則”。專利產品經市場經銷者合法售出后,使用、許諾銷售、銷售、進口該產品的不構成侵權行為。那么專利產品的合法擁有者有權以任何方式使用、處置該產品的權利,專利權人無權予以干預。而這里所說的使用、處置,從一般社會公眾的角度出發,應當包括維護該產品,使之出于能夠正常使用的狀態,比如對該產品進行修理、更換損壞的或失效的零部件。但是這種維護的行為不能構成重新制造專利產品的行為。在近期的英國判例法中,對制造的含義進行了判例的確定,即制造不僅僅包括從無到有的創造,也包括了對現有專利產品進行全面整修,即重造。從學者和判例法的結論來看,如果行為人是出于正常維修某項專利產品而自行配置零部件,且這種行為尚未超越一定的限度,則這種行為是正常合法的。然而,當使用者對于專利產品的后續使用超越使用權范圍時,將成為不合法的制造行為。
行為人如果因為需要修理一件受專利保護的物品而自行配置零部件,其行為是否構成專利侵權行為中的“制造”,這是一個尚未被清晰界定的問題,這一問題也將在3D打印技術的影響下被擴大。筆者以為,此種情形下,專利權人當然可以認定行為人替換受專利保護的零部件屬于侵犯專利的行為,但是一般的專利權人并不會直接追究持有其專利產品的顧客的責任,專利權人很大程度上進行專利侵權的目的正所謂“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其并不是真的要追究產品所有人即顧客的責任,而是意在通過這樣的方式對零部件的提供者和經營者進行打擊。對于間接侵權行為的表現行為,一般為銷售專利產品的零部件,或者專門用于實施專利產品的模具,或者用于實施專利方法的機器設備;和未經專利權人授權而許可或者委托他人實施專利。而在現行的侵權制度的情形下,我國并無間接侵權的追責構建,也只有通過先確定個人侵權行為,再確定零部件提供者的侵權行為,這種認定方式不利于專利權人與其產品購買者即顧客之間的市場關系,也不利于平衡專利權人和社會公眾的利益關系。
3.專利侵權與3D打印技術的利益平衡
在3D打印技術的發展與專利侵權發生利益失衡中,其涉及的主體主要有個人(不僅包括提供或上傳技術參數和圖形的個人,也包括下載技術參數和圖形進行專利產品打印的個人)、網絡服務提供者及專利權人。面對這些主體的時候,要針對不同主體在間接侵權制度中進行構建。首先,對于個人而言,權利人不可能一一追究其侵權的責任,合理使用的制度仍需適用,但是可以針對個人的多次使用和一定數額的實施行為進行制度上的規制,也即在個人合理使用制度中進行必要的限制,從制度源頭上規制個人過度的使用行為;而針對技術參數和圖形的提供者而言,可以借鑒版權法的做法,從規制網絡服務平臺的角度出發,針對擁有較大用戶的平臺,如微博,從可見的規模的網絡平臺規制比異議到位的個人規制有較高的實踐性。另外,針對專利權人的自力救濟行為措施,技術保護措施,盡管可能成為專利權人在應對這一新的侵權挑戰時的不錯選擇,但是其仍具有一定的弊端。一般的技術保護措施行為在某些類型的專利時并不能取得其預計的效果,首先,專利制度要求專利進行公開,對于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專利,其主要內容均通過圖片或照片的形式展示出來,3D打印機能具體的掃描并得出其參數,此時,采取技術保障措施不僅耗費金錢,也不能取得效果;再者,一般的技術措施均為采用加密或者付費的形式,這樣對于有經濟能力的人能獲取專利內容而不具有經濟能力的人不能獲取,是不是從獲取知識的層面上阻斷了無經濟能力的人學習和創新的途徑,也會加劇社會的知識層分化大,是否也有悖于。
注釋
①目前3D打印技術公司,如Makerbot公司和Cubify公司等,銷售的3D打印機既包括能夠打印超音速噴氣機零件的價格高達百萬元沒有的3D打印機,也有面向3D打印愛好者的價格近千美元的桌面3D打印機。
②尹新天.中國專利法詳解:縮編版[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2年7月(2015年10月重?。?7. 同注釋12.
③United Wire Ltd. V. Screen Repair Services (Scotland) Ltd.,[2001]RPC 24.
④伍春艷,焦洪濤.3D打印技術發展與專利法回應[J].科技與法律,2014年第4期:589.
⑤蔡元臻.3D打印沖擊下間接侵權制度研究[J].科技與法律,2014年第1期:150.
⑦程永順.專利訴訟[M].北京:專利文獻出版社,1994年6月第2版:82-83.
作者簡介
楊清孝(1992-),男,漢族,云南.騰沖,本科,保山市工商局高黎貢山旅游度假區分局,經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