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李瑞智先生是澳大利亞著名漢學家,曾任澳大利亞外交官員,有二十五年外交經歷,長期在東亞文化圈工作。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觀點很有典型性,高度贊揚中國儒道文化,從上世紀七十年代就提出儒家復興的觀點。在當前中國確立文化“走出去”戰略的背景下,研究其思想有助于為我國文化傳播提供思路。閱讀其發表文章之后,筆者結合當下實際,就其中的一些觀點提出了質疑并以電話形式向李瑞智先生請教。本文即由筆者與李先生的電話訪談內容整理而成,以期作為李瑞智思想研究的輔助材料。
關鍵詞:李瑞智;儒學復興;中國傳統文化。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7年黑龍江大學研究生創新科研項目“西方視域下中國傳統文化的全球定位與發展研究”研究成果(項目編號:YJSCX2017-145HLJU)
筆者:李瑞智先生,對于中西文化差異的問題,我認為中西方之間應當互相學習,不應該絕對的認為中國傳統文化很好,而西方的文化就會導致危險。就現在而言,西方文化中仍然有很多是需要中國學習的。
李:問題在于,中國已經向西方學習了很多東西,而西方卻什么也沒有從中國學到。中國能理解西方的東西,而西方卻對中國了解甚少,因而導致西方處于弱勢。現在的西方就像是處在19世紀末的中國。當時的滿族人不了解他們自己的問題,如今西方華爾街的銀行家們也不了解自己的問題。而且,以西方文化為代表的英語世界文化是很淺薄的,和中國文化很不一樣。中國文化傳統留下了大量的文字記載。而且英語世界民族缺乏策略型的文化。英語世界中策略型的文化都是從互聯網得來的,基本都不是英語母語民族自己的文化。中西之間的競爭已經很不平衡了。因為中國傳統文化具有深度,涉及面廣,而且策略性強,而英語世界的傳統則正相反。西方的經濟傳統非常精明,全部圍繞金錢展開。這種集中關注金錢的行為在儒家策略面前顯得不利。
筆者:您在文章中提到,西方面對中國傳統文化時,并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避而不談,并不去研究,是嗎?
李:西方沒有向中國學習。我對中國文化的了解是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從日本開始的。因為有這樣的經歷,當1976年中國開始以每年十個百分點的速度發展時,我能感受到,中國和日本是從同樣的傳統文化根基上汲取營養。中國傳統文化擁有豐富多樣的策略,面對問題有大量的解決辦法。這些都是西方沒有的。西方的政治基本是由經濟來決定的,依靠的是中央銀行系統和大企業,思維比較單一。
筆者:您認為西方為什么會拒絕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呢?
李:有幾個原因。首先,漢語太難了,很多人因而選擇放棄。第二,要想了解中國思想,需要從很小(三歲)就開始學習中國經典。西方人會覺得這是不可能的。第三,西方近三百年來都被財政操控。西方要找到一個好的領導人太難了。即使是西方著名的領導人也會為解決本國的經濟財政問題發動大型戰爭。
筆者:中國人可能自己也不敢保證完全理解中國典籍中的智慧。
李:重點不在于此。中國典籍太豐富了,無論是《論語》、《易經》、《道德經》,這些東西都在你的頭腦中,當你需要解決問題時,會有很多策略供你選擇。而西方人信奉市場經濟和民主,這些東西很簡單,很多觀念具有很強的欺騙性,引導著人們的行為。我在四海書院看到五歲的孩子們在背誦《論語》、《道德經》,在西方這是不可想象的。我進一步觀察新中國歷代的領導人,發現他們都具有傳統文化的教育背景,他們的很多決策來源于中國古代典籍,雖然在各種場合的策略各有不同,但都遠勝于西方國家,而習近平可能是其中最智慧的。
筆者:是的,近年來,在習近平總書記為中心的黨中央領導下,中國社會正在開展重學民族經典文化的活動。從領導人到人民自身都在重視中國傳統文化。社會的風氣也在不斷向好的方向轉變。
李:這一點非常重要。西方思想出現了太多的錯誤,比如我們說的合成藥物、轉基因食物等。中國食品現在也受到影響,但是我相信習近平的領導團隊,以及其后繼者可以解決這一問題。中國人民已經做出了犧牲,但這是一個必經階段,因為他們要先接受美國糟糕的食物、藥物和農業。西方沒有“君子”這樣的概念。君子意味著終身學習,并從現實中不斷檢驗。他們思維廣泛,性格謙遜。然而在西方卻沒有人強調《論語》中提到的謙遜品格。中國人對于“君子”和“小人”的概念非常熟知,而且人們所受的教育都是要避免成為小人。
大部分西方人,包括澳大利亞人,依然無法用嚴肅的態度對待中國。如今這對于中國來說是一個重要的戰略優勢,因為西方不懂中國。他們沒能研究中國,不懂中國經典中的智慧,進而認為中國人不夠聰明。可是中國人很聰明。日本也是一樣。二戰后日本戰敗,1963年我去日本,當時日本還對美國俯首帖耳,這讓美國人很滿意,認為自己得到了想要的一切。但是你可以看到,日本人一直比美國人更聰明,而美國人卻沒有察覺。直到如今,中國崛起超過日本,中日的文化根基是相同的。二戰之后,日本崛起變得富裕,美國卻破產了。中國崛起之后也變得富裕,而美國的破產則變本加厲。美國的利益出現流失,先是流向日本,隨后是中國。如果你夠聰明,就不應該出現這樣的結果。
筆者:但我并不認為美國的破產、衰落應當歸咎于中國的發展。
李:中國的發展是靠和平的方式取得的。就像孫子所說的,不戰而屈人之兵。二戰以后,中國和日本都做到了這一點。美國現在沒有產業,只能靠美元在國際上進行購買,而這還要以美元的地位做保障,而不是以進口商品作為平衡。這種情況越嚴重,美國就變得越弱。最終中日的力量都會超過美國,而不必花費一兵一卒。中國和日本一直在向美國輸送產品,因而美國就不必為此工作,變得很輕松,這就導致了產業消失。美國生產的產品越來越少,工作越來越少,經濟生產力就出現萎縮。美國很依賴財政和經濟,美國破產的程度以及中國擁有的資源量是非常重要的信息。美國終有一天會徹底走向破產,無法擔負現在看起來理所當然的費用。而至于這一天什么時候到來,似乎中國掌握著更多的主動權,而不是美國。美國沒有產業,甚至在軍工產業這種大眾認為美國領先的產業也不占優勢。俄羅斯的軍事實力不俗,而我相信中國很快就可以做到,不過人們對此的態度都比較謹慎。中國國內的大量新聞都是設計出來給美國人讀的。中國大部分國民并不需要知道這些,而如果新聞報道的都是美國人不希望看到的事實,就會使他們感到沮喪。
筆者:但是我認為美國人自己會有獲取正確信息的能力。
李:但是美國人不愿意相信這樣的事實。美國人總是喜歡夸大自己的長處,而中國一直在隱藏自己的長處。由于美國的民主體制限制,在美國政府內很少有人研究這個問題。美國政府中沒有像習近平、胡錦濤、鄧小平這樣的領導人。在美國,你可能會找到一小部分研究中國的人,但是你會發現沒有人會接受他們的研究。我認識一個美國頂尖的中國文化研究學者,但他永遠不講政治,因為怕被人攻擊。如果他從文化的角度告訴人們中國的政治有多好,他就是在自毀前程。美國人在自我欺騙,在文化層面就表現為文化隔離。他們需要信奉文化隔離的思想,必須去相信中國的文化處于弱勢,相信其一無是處。所以說文化隔離并不是政府操控的,這是一個文化問題。西方的民主、政治需要迎合文化。
參考文獻
[1]Reg Little. A Confucian Daoist Millennium?[M].Australia: connorcourt, 2006
[2]Reg Little.20世紀的儒學[A].賈磊磊 孔祥林.第一節世界儒學大會學術論文集[C].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9:20-21.
[3]李書倉.澳大利亞漢學家李瑞智論現代科學與《易經》[J]. 國際漢學,2016,(03):98-103+203.
作者簡介
邢逸風(1993-),在讀碩士研究生,男,漢族,河北故城人,研究方向:典籍文化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