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蕾?王風
摘 要:當前,中國已進入人口老齡化快速發展階段。如何滿足老年人社會福利需求的日益增長和多元化的要求,成為了我國社會福利社會化改革的重點之一。當我國面臨老年人的福利需求與供給的矛盾時,傳統的養老方式已不足以解決問題。因此,如何整合資源,如何加快老年社會福利事業的發展在現階段尤為重要。本文將從人口老齡化的背景淺析相應社會福利事業發展的原因、困境和現狀。
關鍵詞:社會福利;人口老齡化;社會化
1 引 言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在國家財力與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的同時,人口老齡化問題加劇。我國社會福利事業起步晚、經驗不足,如何改善我國老年福利事業的長足發展,需及時總結經驗,促進其不斷健康的發展。
2 問題的提出
人口老齡化是指:總人口中因年輕人口數量減少、年長人口數量增加而導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應增長的動態。對應而來有兩個含義: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對增多,在總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斷上升的過程;二是指社會人口結構呈現老年狀態,進入老齡化社會。據此,中國在世紀之交就已邁入老年型國家行列。中國65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2010的比重為8.54%,2012年的比重為14.3%,截至2014年底,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經達到2.12億,占總人口的15.5%。據預測,本世紀中葉老年人口數量將達到峰值,超過4億,屆時每3人中就會有一個老年人。
3我國老年社會福利事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3.1從宏觀層面看
3.1.1社會福利供給不足,無法滿足社會發展需要和人民群眾需求
國家對福利保障和福利服務的資源投入不夠、比重輕,社會福利事業單位數量少,且設施、設備普遍陳舊落后,服務水平不高。例如,據民政部門2014年抽樣調查數據顯示,有超過11.6%的老年人有意愿進入福利機構養老,而各類福利機構中提供的老年人床位只有約110萬張,平均每千名60歲以上老年人只擁有床位7.3張,占老齡人口總數的0.8%。社區福利服務由于覆蓋面小、服務內容單一、服務水平低,也無法滿足老年人的基本需求。
3.1.2社會福利事業發展不均,民辦福利事業制約因素多
由于我國各地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決定了地區之間、城鄉之間社會福利發展的不均。地區分布方面,東部和中部的人口老齡化相對嚴重,西部地區的人口壓力相對較小。時間走勢方面,東部地區人口老齡化正在向中西部逐漸轉移。
3.1.3社會福利事業大體在計劃經濟下的管理體制內,社會化程度不高
目前,我國的絕大多數社會福利事業單位由國家和集體舉辦,來自社會力量所辦的福利機構比例較小。從資金投入來看,根據民政部10個抽樣單位數據的統計顯示,截止2014年,政府財政投入的總量雖有很大提高,但比例已由100%下降到17.2%,募捐、社會捐贈等占投入的45%以上,社會力量投入僅占9.3%。
3.1.4社會福利從業人員專業素質有待提高,穩定的社會工作者和志愿者隊伍亟待建設
現有的服務隊伍還不能適應社會工作發展的客觀要求,專業水平較低,專門技術人員、專業社會工作者和管理人員嚴重缺乏。目前,在社會服務機構從事服務工作的工作人員,80%以上是為解決就業而招聘的失業家庭人員,沒有經過專業培訓,對于老年人衛生保健、心理關懷和孤殘兒童康復等知識儲備遠遠不能滿足工作的需求。
3.2從微觀層面看
3.2.1家庭養老功能逐漸弱化
家庭養老是中國傳統的養老方式。但近幾十年家庭的結構和功能發生了較大的改變。另外,隨著人口流動和子女工作繁忙情況的日漸加劇,子女與老人不再完全生活在同一個城市,即使在同一城市分開居住的情況也愈加常見。傳統社會中多代同堂的情景也不再是普通現象。
3.2.2老年人心理健康和情感孤獨問題日益突出
老年人退休后脫離了原角色和工作環境,在參與社會生活的機會減少后,與之而來的是感到孤獨或排斥,自尊心受到強烈的影響,其身心健康都有可能發生一定的改變。同時,子女普遍忙于工作,與老年人交流的時間不多,大多數老年人因此產生年老不再有用的消極情緒。
4 原因剖析
4.1現有的社會福利事業仍然嚴重滯后于社會和經濟的發展水平
我國社會福利機構匾乏,結構不合理;受部門設置影響,有限資源不能有效整合。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推進,越來越多的單位人游離于單位體制之外,一些福利機構檔次偏高,超越了當地群眾的承受能力。
4.2發展過程限制,社會組織發育不全
社會福利服務沒有建立起按比例發展的經費資助制度。國有社會福利機構的經費主要是由各級政府財政部門提供,國家對民政服務對象有固定列支的“社會救濟撫恤支出”。隨著民政服務對象的減少,“社會救濟撫恤支出”亦愈來愈少。因此,財政固定列支的“社會救濟撫恤支出”沒有和經濟社會發展及人民生活支出指數掛鉤,也沒有在總體財政支出中占有相應的比例關系。
4.3乏規范的社會工作崗位設置
民政部門尚未有相應的培訓、認證機制,福利機構從業人員沒有設置準入標準,沒有完善的上崗培訓,導致業務素質不高。此外,我國社會福利志愿者隊伍還處于自發和起步階段,不但人數少,而且缺乏相關服務技能和組織,在絕大多數地方志愿者服務的制度化、經?;⒁幏痘€很欠缺。
5 改善中國社會老年福利的對策和建議
5.1積極轉變政府職能,夯實和諧社會的制度基礎
一是加強老年福利立法。目前中國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已大大滯后于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缺乏老年人福利的專項法律,使老年人福利大多停留在政策性文件規定的層面,缺少可操作性的法律支撐。二是轉變政府職能,政府減少對養老事業的大包大攬,增加法人和社會組織在市場中競爭的機會。三是加大對養老服務的投入。養老事業的投入首先是政府的責任。政府應根據經濟社會的發展,強化公共財政,發揮主導作用,增加對養老服務事業的投入。重點建設一批基礎性、示范性的社會福利機構,扶持公益性、福利性的養老服務項目。同時要整合社會管理資源,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切實轉變工作作風,創新完善工作方法,推進社會事業管理體制改革,推動公益事業發展,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和效能,不斷滿足社會需求。
5.2培育發展民間組織,形成社會建設和管理合力
社會建設和管理的重心在基層,民間組織在某些方面發揮著愈加重要的作用,比如:社會管理體制的健全、社會資源的有效配置、社會協調的加強、社會矛盾的化解以及對地方經濟、就業問題的服務等。老年福利服務的發展模式,須走社會福利社會化的道路。國家在保證必要的投入的基礎上,動員鼓勵和扶持各方面力量,參與到老年社會服務中來。
5.3在老年社會福利事業發展的基礎上,把握好“醫”與“養”
發展中國老年人社會福利事業,首要和直接的問題是“養”和“醫”的基礎保障。一個老年人的身體出現問題,隨之而來的是支付醫藥費、保姆費、護理費等,這些費用的支出對很多人來說將對生活質量大打折扣。于是避免貧困是社會福利的一個重要目標,要加快完善建立城鄉養老保險、醫療保險、最低生活保障、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以及城鄉貧困老年人醫療救助等制度,使城鄉老年人都能享有最基本的“老有所養、病有所醫”。
6 結論
中國在近30年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累計發生了收入分配差距過大導致的社會矛盾,社會發展未能匹配經濟發展速度,社會福利事業發展滯后等諸多社會問題,在完善、推進社會老年福利事業發展的過程中,我們需要的不是傳統方式的擴張與延續,也不是完全照搬西方社會的福利模式,而是要走出一條適合中國本土發展的道路。從中國國情出發,將醫療、健康、家庭服務與日常生活照料及社區資源等結合,對老年人社會福利政策不斷完善,對老年人社會福利制度建設不斷加快,從而加速老年人福利事業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