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陜甘寧邊區的地位與所面臨的形勢決定著勢必要有一支靠得住的軍隊來駐守,這支部隊就是八路軍后方留守部隊。該部肩負著清剿土匪、粉碎日軍、河防守備、保衛邊區的重任。
關鍵詞:陜甘寧邊區;留守部隊;歷史貢獻
第二次國共合作實現以后,陜甘寧邊區曾一度處于相對和平的環境。但隨著抗戰時局的發展,形勢不斷發生變化。為了堅持抗戰,保衛邊區,中共中央加強了邊區的武裝力量,而留守部隊這支紅色“御林軍”則責無旁貸的擔起了保衛邊區和黨中央的重任。毛澤東極為倚重和信賴這支部隊。他說,黨中央要想在西北立足,建立鞏固的根據地,在前方要靠英勇作戰的部隊,在后方靠的就是留守兵團。“軍隊是根據地賴以存在的必不可少的武裝力量,要把留守任務看的同前線抗日救國一樣重要。”[1]他還曾風趣地拍著蕭勁光的肩膀說:“我在延安,就是靠留守兵團吃飯。”[2]
1 肅清匪患,維持邊區秩序穩定
“在現在抗戰發動之后,邊區土匪實際上是日本帝國主義進攻的內應。”[3]1939年11月18日,蕭勁光在中共陜甘寧邊區第二次代表大會上發言時,講到“雙十二”事變后,國內形勢由國共兩黨內戰轉向共同抗日作戰,原來包圍著陜甘寧邊區的國民黨軍隊雖然撤走了,但不少國民黨羽翼下的地主武裝、土匪漢奸的破壞行動在邊區內仍然存在著。這些土匪在邊區境內外大肆進行破壞,燒殺搶掠,無惡不作,使得人民群眾生活不得安定,地方黨政機關的工作不能正常進行。為此,毛澤東、朱德電示各部隊及地方機關:“今后的剿匪任務,仍然嚴重的放在我們的面前”,“必須深入一切地方工作,發動群眾,才能徹底肅清匪患,否則仍有再行集合為匪之可能。”[4]
遵照黨中央、中央軍委和毛澤東的指示, 為保衛鞏固邊區,八路軍留守兵團和邊區保安部隊在邊區黨和政府的領導及人民的擁護幫助下,開展了肅清土匪的工作。在剿匪過程中,留守兵團靈活運用戰略戰術,并總結了一套剿匪經驗:第一,戰術上采取靈活的方法:猛打窮追穩據活擊。用相當的兵力去消滅它的一路或一股,它跑便追,取得地方就派兵固收,有機會便出擊。第二,消滅土匪單依靠軍隊力量不夠,還要依靠地方的黨組織和民眾。第三,從政治上去爭取。有些土匪是散匪,有時當老百姓,有時搶人。我們的辦法是政治上爭取,經濟上消滅。
留守兵團集中力量, 放手發動群眾,采用軍事戰術與政治政策相結合,對土匪漢奸開展堅決的斗爭。經過數十次大大小小的戰斗,成效顯著,共消滅36股土匪,擊潰10余股,繳獲各種槍支1700余支,俘匪900余人,從而使邊區的社會秩序得到安定,人民安居樂業,為抗日戰爭的勝利打下良好的社會基礎。
2 戍守河防,粉碎日軍進攻
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后,日本帝國主義兵力、財力不足的困難更加突出,開始采取以共產黨為打擊重點的策略,集中其主力于共產黨領導的根據地,推行其所謂“總力戰”,向各解放區進行瘋狂的掃蕩并實行野蠻的“三光”政策,使用化學武器來摧毀解放區軍民的生存條件。對于陜甘寧邊區來說,則突出表現在其妄圖消滅延安這個抗日的中心堡壘,從而不斷的向邊區河防發動進攻。
中共中央密切關注河防問題。1938年3月,由于日軍頻繁在黃河東岸向陜甘寧邊區進攻,威脅到黃河以東整個軍隊的歸路,經過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商討,毛澤東指示各軍主要負責人,命令他們部署兵力,保衛河防。在延安,八路軍后方留守兵團這支紅色“御林軍”責無旁貸地肩負起了鞏固河防的重任。
留守兵團堅決貫徹執行了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提出的“主動、靈活、積極、堅決、機動”的作戰原則,并結合戰時的實際情況,靈活運用戰略戰術:一是半渡而擊。即在敵方未到達我方火力地帶前,要善于隱蔽,頂住敵方飛機大炮的狂轟濫炸;待敵方進入我方的火力范圍之內,就要最大限度地發揮我方的火力,或擊敵方于登船之處,或擊敵方于渡河之時,或擊敵方于登陸之際。二是主動出擊。即在準確的掌握敵情的前提下,適時渡河襲擊敵人。
在晉西八路軍部隊的參與配合和邊區人民的積極支援下,留守兵團各河防部隊及增援邊區的第一二〇師第三五九旅廣大指戰員,不畏強敵,采取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在抗戰8年中,多次粉碎了日軍對河防進攻,順利完成了保衛河防的任務,保衛了西北大后方,留守兵團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
3 保衛邊區,挫敗國民黨頑固派的破壞
從抗戰全面爆發到武漢失守的這一段時間內, 國民黨抗戰比較積極,國共兩黨的合作關系也比較正常。自抗戰進入戰略相持階段,國民黨頑固派變得消極抗戰,積極反共。他們散發反共文件,制造反共事件,破壞團結抗日。對于國民黨頑固派制造的反共摩擦活動,黨中央進行了堅決反擊。
1938年5月15日,陜甘寧邊區政府、第八路軍后方留守處聯合發布的《布告》中嚴正指出:“當此抗戰緊張期間,凡在邊區境內從事陰謀破壞,或肆意搗亂,或勾引煽惑,惑暗探軍情的分子,準許人民告發,證據確實者準許就地逮捕,一經訊實一律嚴懲不貸。”1940年3月11日,黨中央在延安召開黨的高級干部會議,毛澤東作了《目前抗日統一戰線中的策略問題》的報告,提出“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的策略方針,并提出同頑固派進行斗爭的采取有利、有理、有節的三條原則。邊區的黨、政、軍、民堅持了原則,對于進犯、破壞邊區的頑固派,堅決予以還擊。
在這場反擊反共高潮的斗爭中,八路軍留守兵團和地方保安隊共消滅頑軍和匪徒4000多人,先后消滅和擊潰了國民黨地方政權庇護的30余股土匪,結束了雙重政權并存的統一戰線區,維護了社會秩序,給予頑固派以有力的回擊保衛和鞏固了陜甘寧邊區。
4 生產自給,減輕人民負擔
陜甘寧邊區本就地處高原,土地貧瘠,加上日本帝國主義的瘋狂進攻和國民黨頑固派的封鎖政策,以及連續遭受的嚴重的旱災、水災以及蟲災,陜甘寧邊區的財政經濟在1941年和1942年出現了極其嚴重的困難。
在這種艱難的情況下,毛澤東指示部隊著力要克服眼前的經濟困難,盡力改善部隊生活, 努力減輕人民群眾負擔。指示部隊要學會自己搞生產,邊戰斗邊生產。根據毛澤東的指示,1938年7月,留守兵團召開首長會議,提出了“生產、學習”的口號;12月,在留守兵團黨代表會上,又提出“以戰斗的姿態加緊生產”的口號,要求部隊參與生產勞動,把生產勞動作為一種常規訓練。戰士們一手拿槍,一手拿鋤頭,立足點轉到軍隊自己養活自己上來。為改善軍民生活,戰士們積極創造有利條件開展生產,種菜、紡線、織布、養豬、打草鞋開磨坊等。中央機關各級領導也都以身作則地加入了這個行列。經過黨中央和留守兵團全體指戰員的共同努力,1938年7月至12月,僅半年的時間,部隊生活得到初步改善,保證了蔬菜自給,每周可以吃上兩次肉;部分單位解決了生活基本需要問題;補充了部分軍需用品。第三八五旅每人自制汗衣一套,個別團還每人自制軍服一套,解決了戰士部分生活和軍需用品。
在生產運動中,留守兵團還開展了勞動競賽活動,涌現出許多勞動英雄和先進的班、排、連單位,為部隊以后的生產提供了經驗,打下了有利的基礎。八路軍留守部隊開展的大生產運動是一種在戰時以兵養兵的嘗試,在當時有著重大意義。
參考文獻
[1]張偉、俊岐《蕭勁光大將》[M].河南:海燕出版社.1987年.第181頁
[2]霍志宏.記陜甘寧邊區河防保衛戰[J].文史月刊,2006(07):4-7.
[3]中央檔案館.《陜甘寧邊區抗日民主根據地》文獻卷(上)[C].北京: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90年.第273頁
[4]中央檔案館.《陜甘寧邊區抗日民主根據地》文獻卷(上)[C].北京: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90年.第269頁
作者簡介
王欣然(1994—),女,漢族,天津市人,天津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在讀研究生碩士,研究方向:中共黨史黨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