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彼得一世的改革通常被認為是俄國現代化的開端。以戰爭為直接目的的軍事改革拉開了彼得一世改革的大幕,繼而彼得又在經濟、政治、文化、宗教等諸多領域進行了初步的西化改革。俄國社會逐漸由落后愚昧的狀態變為吸收了部分西方精神的而又帶有獨特俄國式印記的社會,與西歐的綜合實力差距有了一定的縮小。然而,俄國此后兩百多年間斷斷續續的西化變革終究不夠徹底,與彼得一世改革中出現的一些弊端不無關系。
關鍵詞:彼得一世 改革 局限性
彼得一世,彼得·阿列克謝耶維奇·羅曼諾夫,作為羅曼諾夫王朝的第四代沙皇,當時他繼承的是一個全面落后于西歐的俄國。封建農奴制生產關系根深蒂固,工商業基礎近乎為零,國內矛盾突出,土耳其、瑞典等國也限制著俄國往西的擴張。此時的俄國“只有唯一的保守性占統治地位,沒有任何歷史進步;俄國人在靜止的亞洲式的愚昧中飽食終日,沒有文化生活;在傳統俄國那里不可能有什么‘獨特的民族精神,而僅僅有野蠻性”。1而同期的西歐工商業發達,英國、荷蘭甚至已經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俄國在對外戰爭中的多次失利,以及自身親自接觸到的現金的西歐社會,使彼得一世深切感受到了改革的必要性。
1 改革的具體措施
戰爭是改革的直接導火索,與瑞典的北方戰爭則是催化劑。改革的措施,按照戰爭的需要相繼開始推行。首先,軍隊需要改革,一是建立現代軍事制度,二是解決軍隊補給問題。這樣就要求與之相關的國內產業進行變革、人民的勞動方式出現變化。其次,作為進行這些軍事、經濟上改革的保障,“整個政府機器逐步的改革與這些革新同時進行,有的甚至提前進行。”2最后,上述改革都需要相應的人才來推行,更需要整個社會來支持改革的進程。
在軍事上,由于彼得一世把得到通往西方的出海口視為俄國進一步發展的必要條件,因而在位期間進行了曠日持久的戰爭,這就需要不斷強化軍事力量。所以他就建立了正規的陸海軍,并于1700年推行征兵制。“為了培養軍事人才,彼得一世政府創辦了各種軍事學校,取消了貴族在軍隊中的特權。規定貴族入伍也必須從當普通士兵開始,然后再逐級升為軍官”。3他還在波羅的海創建了一只擁有數百艘戰艦的艦隊。在經濟上,為滿足軍事需要,開采礦藏、興辦工廠,冶金、軍械制造、造船等軍事相關工業得到快速發展。見識過西歐繁盛商業的彼得一世推崇重商主義,鼓勵俄國商人建立貿易公司,擴大與西方的貿易聯系。在文化上,“彼得一世干預和推動了對貴族階級的正規教育,創辦了世俗的初級學校和各種專門技術學校以及軍事學校,改變了原來只有教會學校的狀況”。41702年,俄國出現了第一份報紙,1719年,俄國第一個博物館和公共圖書館建成,這些都有效地擴大了民眾的眼界。他還試圖改變俄國人生活中的種種陋習,推行西歐的生活方式。剪掉大胡子便是其中的代表。
2 改革的局限性
雖然俄國在彼得一世的大力推動下進行了一系列西化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俄國社會并未發生實質性的變化。這與彼得一世改革措施中存在的局限性不無關系。
彼得一世改革本是為了其進行對外戰爭時擁有較強的軍事實力,因而帶有著濃厚的軍事色彩。在執政初期,彼得一世就積極地操練軍隊,學習軍事技術,以便掌控有強有力的軍事力量,從而對內施壓,對外擴張。但俄國孱弱的國力不足以支撐他進行頻繁的對外戰爭,奪取黑海口的目標也漸行漸遠。直到納爾瓦戰役的失敗把俄國逼到了懸崖邊,彼得一世才真正認識到影響戰爭走向的軍事因素以外的方面,并開始了軍事改革。征兵制度和正規陸海軍的建立以及軍事人才的培養,讓俄國逐漸成為歐洲勁旅,成為彼得一世爭霸歐洲的有力支撐。改革的的起點便是戰爭,之后進行的政治、經濟、文化改革本質上也是為了軍事服務,具有濃厚的軍事色彩。馬克思則評價,此時的彼得一世的“全部事業都以征服波羅的海沿岸為轉移”。5北方戰爭的勝利刺激著彼得進行更大范圍的擴張,為了實現他的遠大理想,改革的內容也逐步擴展到政治、經濟、文化上。原本是戰爭的失利迫使彼得一世進行改革,而之后多領域的改革則是其為戰爭的準備和對霸權的渴望。“烏拉爾的工場手工業,直到19世紀末,一直是俄國軍事威力的主要支柱,是開發西伯利亞、遠東,征服波羅的海沿岸和黑海沿岸地區的后盾”。6戰爭在彼得一世改革中具有主導地位,它或多或少地影響著改革的方向和內容。雖然俄國的工商業在改革后有了比以前更多的發展,但由于大部分工場是由政府控制,多以軍事產業為主,因而具有較強的依附于國家政治體制的特性,不能與西歐的相對自由的工場手工業相提并論。“彼得這種將經濟納入軍事軌道,進行濃厚軍事色彩的政治、經濟改革不可能從根本上把俄國引向富強、最終擺脫落后狀態”。7改革雖為其對外擴張的野心和對內控制的需要提供了一定的支撐,卻沒有建立起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的基礎。
彼得一世的專制手段不僅是推動改革進行的推動力,也成為阻礙俄國發生資本主義性質的政治變革的主要因素。新興的資本主義制度在西歐方興未艾,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已經越不越不適應變化了的現代化的社會生產方式,受到新興貴族和市民階層的質疑和挑戰。而俄國由于傳統的農奴制生產關系根深蒂固,舊有的思想文化束縛著普通民眾,專制主義影響著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處于萌芽狀態的資本主義因素只能依附于強大的封建專制制度。當改革需要深入到政治層面時,落后的封建專制制度與先進的資本主義制度之間的矛盾就變得不可調和。此后俄國現代化進程中的反復就印證了這點。更為嚴重的是,長期處于壓迫狀態下的民眾對于改革并未表現出西歐那樣眾人積極參與或響應的情況,相反,反資本主義因素多于封建專制制度因素,使俄國社會上層出現一定的西方化,而下層則固守著專制制度。俄國民眾并未如經歷了文藝復興的西歐民眾那般易于接受外來事物。直到20世紀初,俄國沙皇專制制度依然強大,而原先與俄國一起開始走上現代化道路的西歐國家早已步入資本主義制度的正軌,止步不前或者說是前進異常緩慢的俄國甚至在引以為傲的戰爭方面敗給了剛剛走上現代化道路的日本。
3 小結
彼得一世改革的核心是軍事改革,目的就是建設強大的軍事力量、為不斷的向外擴張戰爭作準備。這就導致了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改革只是淺嘗輒止,資本主義因素難以在俄國真正扎根。強化后的軍事力量由成為彼得一世鞏固封建專制制度的有力武器,而封建專制制度的加強則成為往后俄國現代化道路逐漸偏離的重要原因。這些局限性,使俄國逐漸成為資本主義鏈條上最薄弱的一環,一旦脫離強力封建專制,就很容易成為不可控制的爆發點。事實證明,俄國沙皇封建專制制度最終被社會主義所埋葬。‘
注釋
1.[俄] 普拉托諾夫:《俄國歷史教程》,彼得格勒1915年版,第431頁。
2.[俄]瓦·奧·克柳切夫斯基:《俄國史(第四卷)》,商務印書館2013年版,第51頁。
3.陶慧芬:《彼得一世改革及其實質》,《歷史教學》1982年第7期,第32頁。
4.姚海:《俄羅斯文化》,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103頁。
5.[德]馬克思:《十八世紀外交史內幕》,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83頁。
6.[俄]波利揚斯基:《蘇聯國民經濟史講義》,三聯書店1964年版,第132頁。
7.李朋、謝景芳:《彼得一世改革特質與俄國現代化方向》,《求是學刊》1996年第6期,第110頁。
作者簡介
霍翔(1991-),男,江蘇省常州市,碩士研究生,蘇州科技大學,世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