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雨 浙江省寧波中學508班

閱讀量一直是檢驗一個人博學與否的標準。
西漢名臣東方朔,起于草莽。漢武帝即位初年,廣招天下賢士,東方朔上書自薦,稱自己文韜武略,無所不通。漢武帝看完自薦書后認為東方朔氣度不凡,便招攬他為官。
東方朔的成功,除了他本人的人格魅力以外,也離不開其自薦書中的“讀書數十萬”。這個數字在當時不可謂不多,但在今人看來,只不過是毛毛雨而已,讀書破百萬、千萬之人多如過江之鯽。可令人疑惑的是,其中卻并未出現多少飽學之士,更別說與東方朔媲美的賢才。這是為何呢?
首先,東方朔的時代,人們讀的大都是先賢之作。孔子曾說:“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經典之作的價值可見一斑。但也正如馬克·吐溫所說:“所謂經典作品,就是那些每個人都希望讀,但無一人想讀的作品。”確實如此,當今之世還有幾人能像董仲舒一般三年目不窺園,捧讀經典呢?更別說當今網絡信息技術發達無比,快餐文學大行其道了。想從文學中汲取精神營養,何必去讀大部頭呢,讀幾則“短而精悍”的心靈雞湯不就好了?覺得生活不如意,自己不如富人瀟灑快活?讀“富人與漁夫”的故事就好啦。當然,這個故事不會告訴你的是,富人與漁夫看上去生活類似,但實則截然不同:誠如故事最后所說,漁夫富貴了以后也只不過是出海垂釣,與目前生活并無區別。但是,富貴以后的漁夫為什么一定要每日釣魚呢?他可以去爬山、打獵,不一定要做這份固定的工作,這是貧窮的漁夫所萬萬不能企及的。即便是垂釣,富貴漁夫所能享受的物質條件也是貧困漁夫所不能擁有的。人們需要精神食糧的時候,快餐文學就粗暴地把各種營養揉成一團,賣相看似不錯,但實際能消化多少?當然,凡事都不能說得太極端,快餐文學中或許也偶有良品,但倘若不經過時間的去蕪存菁,恐難以被人瀏覽到。相比之下,經典作為歷經了時間考驗的精品,營養價值自然高得多,何樂而不為呢?
其次,現代人閱讀文學的媒介——手機也是“罪魁禍首”之一。不可否認的是,手機為人們接觸文學創造了巨大的便利,但受高節奏的現代生活影響,它同時也造成了人們的閱讀過于碎片化。我一直認為閱讀和僧侶坐禪一樣,是要有一個入定的過程的。自然,在碎片化的時間段里,流行文學更受人們青睞。
最后的問題則是,現代人缺乏對閱讀的反饋和進一步的熟讀,而熟讀其實是建立在博覽的基礎上的。漢代設立博士官,通常以一經為名。但并不意味著博士官只讀懂了這本書。事實上,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各家思想互相競爭、交流,只通曉一家之言的學者,是不足以稱雄天下的。如果把閱讀比作平地起樓,那么熟讀就是樓層,博覽就是地基,二者缺一不可。
昔者,董仲舒三年治學、目不窺園,今之董仲舒安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