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偉達
(廣東省廣州市花都區第二中學 510820)
眾所周知,數學和古詩詞一樣講究對偶.而這種“對偶”常常滲透到中學數學的各個領域,體現了數學的和諧、統一、對稱、簡潔. 它的美極大地吸引無數數學愛好者,去體驗數學的魅力,去感受到數學的樂趣. 因此,在解題教學中有意識滲透這種對偶思想,對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大有幫助.筆者就對偶思想的統一性、和諧性、對稱性逐一舉例說明,以饗讀者.
對偶思想的統一性體現了整個命題的完整性,導出了部分與整體、部分與部分的關系.它滲透到集合與映射、函數、二項式的排列組合、數列的倒序、立體幾何的倒放等.
例1 設(1-x+x2)50=a0+a1x+a2x2+…+a99x99+a100x100.求下列間隔為3的系數之和:
M1=a0+a4+a8+…+a96+a100;
M2=a1+a5+a9+…+a93+a97;
M3=a2+a6+a10+…+a94+a98;
M4=a3+a7+a11+…+a95+a99.
分析觀察各個系數之和的特點,發現系數很有規律,系數的下標是公差為4的等差數列.其中M1+M2+M3+M4為全部系數之和;M1+M3為偶數系數之和;M2+M4為奇數系數之和.由此可見,求系數之和常常采用賦值法.不妨賦值為1,-1,i,-i即可.
解對上述二項式x的分別為1,-1,i,-i代入得:
a0+a1+a2+a3+…+a99+a100=1 (1)
a0-a1+a2-a3+…-a99+a100=350(2)
a0+a1i-a2-a3i+…-a99i+a100=-1 (3)
a0-a1i-a2+a3i+…+a99i+a100=-1 (4)
根據各系數的特點,聯立(1),(2),(3),(4)方程



a0-a2+a4+…-a98+a100=-1, (7)

a1-a3+a5+…+a97-a99=0. (8)
再分別將方程(5),(6),(7),(8)聯立,





分析在所給數值中發現兩兩互為倒數,故不妨從倒數變換入手.



對偶思想的和諧性:關鍵在于一個與之對應的有效式子,雙雙參與運算.體現在函數(如:af(x)+bg(x)=?或af(x)-bg(x)=?)、三角函數、解幾、方程、復數的共軛化等.
例3 求x=cos20°cos40°cos80°的值.
分析此題涉及三角化簡求值.觀察題設的條件是以乘積的形式出現,且角度成2倍關系,不難想象到用二倍角公式處理.因此需要“補形還原”即可.
解除常規的積化和差外,還可以用對偶化,

再利用sin2α=2sinαcosα得:
xy=cos20°cos40°cos80°sin20°sin40°sin80°


分析此題涉及解析幾何的常規題型.因已知出現左右焦點,不難想象用概念定義,通過聯立方程組即可求解.

兩式相減可得(A+B)(A-B)=4cx,

解得A=a+ex,即|MF1|=a+ex.

分析一般情況不妨設Z=a+bi,Z=a+bi(a,b∈R),代入后利用復數相等的條件,可求a,b的值.除常規的代入法外,可采用復數共軛化列出方程組,避開了復數的代數式,直接變為復系數的一元二次方程即可求解.
解將復數方程共軛化:




代入原方程可化為一元二次方程,即
Z2+(2-3i)Z+(1-3i)=0.
Δ=(2-3i)2-4×1×(1-3i)=-9,
所以原方程的解為
對偶思想的對稱性表現在命題本身具有對稱性,從而使命題簡單化.如函數、立幾、解幾等.形如圓、球,長(正)方形、長(正)方體等圖形都可以通過它們的中心找到其特性(對稱性),從而快速、巧妙地解決了與之相關的數學問題.

例6 如圖1,在正方體ABCD-A1B1C1D1中,E,F分別是A1B1、CD的中點,求直線AB與平面AEC1F所成角的正切值.
分析按常規思路,學生總是通過B點作平面AEC1F的垂線BH,H為垂足,然后再證明在正方體的對角線AC1上.我們若注意到正方體中諸多的對稱性,就不難發現面ABB1E與面ABCF是關于面ABC1D1對稱的,E、F是關于AC1對稱的,從而B在面AEC1F內的射影H必須在AC1上,故找到直線AB與平面AEC1F所成角為∠BAC1.
在Rt△BAC1中即可求得∠BAC1的正切值.


例7 如圖2,在正方體ABCD-A1B1C1D1中,棱AB的中點為P,若光線從點P出發,依次經三個側面BCC1B1,DCC1D1,ADD1A1反射后,落到側面ABB1A1內(不包括邊界),則入射光線PQ與側面BCC1B1所成角的正切值的范圍是____.
分析本題涉及光線鏡面反射問題.解決此問題其實是數學上的對稱問題.可以先從直線的反射說起,然后把面對稱過去,最后成了一條直線.不妨通過補形轉化為求兩點間的距離最小,再利用極限思想即可將問題解決.


在解題教學中,筆者認為能夠有意識地提及對偶思想,對激發學生的思維,選用合理簡捷的解法,可以節省時間和精力,還可以化難為易,化繁為簡,對提高學生的興趣,培養和發展的創造性思維,從而實現素質教育.
參考文獻:
[1]李成友.感悟對偶思想拓展教學空間[J].數學通訊,2012(05).
[2]韓毅.對偶思想在解題中的應用[J].數學教學通訊,199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