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燊
(山東省單縣第一中學2016級(32)班 274300)
目前,在學校學生對于物理這門課程的學習,總是覺得好難,一些有教學經驗的教師會給我們講一些解題的思路,但是我們對于試題也有著自己的想法,總是被限制,最后是按照老師的解題方法進行的.這就造成了我們對于物理知識的學習缺乏一定的主動性.在新課改之下,要求必須要關注高中物理解題的技巧方面,這將對于不斷拓展我們的整個解題思維能力的培養有一定的幫助,同時對我們的思維開發也有著很大的作用.下面介紹幾種常用的解題技巧.
在高中的物理解題當中,我們總是習慣從正向的角度來進行試題的解答,按照物理的發展過程去思考問題,但是對于某一些試題,這樣的思路往往是不行的,根本不能將試題解答出來.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轉變思考的方向,將正向改變為逆向,這將能夠使得問題簡單化,改變了以往的思考方式,便于學生對物理試題做出很好的解答.

在高中物理試題的解答中,我們經常會采用整體或者隔離的解題方法,運用這種方法,對于我們的物理知識熟練度有著較高的要求.通常所說的整體解題技巧,主要是就問題的整體方面來說的,這將使得解題思路非常的清楚,使得試題的難度系數降低.然而,針對于隔離解題技巧,則是把整體劃分成為幾個部分,之后再進行各個擊破去處理,然而,大部分的物理試題都是運用先整體的方式,然后進行隔離的解題方式,就會很快將答案得出來.
比如這道試題,在一個粗糙的水平面上,放了一個頂端裝了一個定滑輪的斜面體C,在斜面上有物塊A,一條輕繩和B相互連接,用一個水平向右的拉力F拉動B,在這個過程當中,斜面體和物體A之間是靜止的,下面的說法正確的是哪一個( ).
A.地面對斜面體的摩擦力一定變大
B.地面對斜面體的支持力不變
C.斜面體對物體A的摩擦力一定變大
D.拉力F變大
解答我們對于C物體進行受力分析,可以知道,向右其拉力逐漸增大,繩子拉力也會逐漸變大.對于A物體進行有關的分析,因為摩擦力的方向不知道,所以,不能判斷出摩擦力是怎么改變的.對于A、B這兩個選項,若我們對C物體進行受力分析,不僅會使得試題變得更為復雜,而且在難度上也有所增加,最后也得不到正確的答案.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運用整體的思維去解答,將A、B、C當做是一個整體,受到一個向右的拉力,向下的重力,地面向上的支持力和向左的摩擦力.整個體系是處于一個平衡的狀態的,最后得出正確的答案.
在高中物理的一些試題當中,有的需要構建物理模型進行解答,因為物理模型可以給人以直觀的特點,更加明了地找尋到各個物理量之間的聯系,之后采用轉化和歸類的手段,將物理試題解答出來.例如,下面的這道試題,在一個半徑為R的光滑圓槽的左側,有一個靜止的小球,將它釋放,問小球多長時間就能夠回到起點.


通過這道題我們可以看出,采用我們平時熟悉的一些模型來代替抽象、復雜的模型,能夠讓問題變得更加簡單化.雖然在高考命題中經常強調要對于一些試題進行創新,但是如果對試題進行仔細的探討后,還是能夠從試題當中找尋到有我們學習過的常見物理模型,所以,要不斷增強我們的解決試題的綜合方面的能力,必須要在物理模型的構建中有所增強,與此同時,還要對一些物理模型進行等效代替.所以,在平時的學習當中,要對于一些常見的物理模型進行掌握,這樣在遇到類似的試題的時候,才能靈活地運用.
確定一道物理試題中的研究對象,這將幫助本題的解題思路奠定基礎,不過,因為每一道物理試題中的基本條件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們就要學會轉變自己的思維,通過抽象模型的構建,來理解物理試題的根本的意思.我們的理性思維能力,可以在抽象模型當中逐步獲取到培養.而且也能夠給與我們一定的解題能力,最終尋找到更加簡單化的解題方法.對于研究對象來說,受力的方式和運動的方式就能夠很容易被確定下來.劃分物體的運動狀態的一個主要的參考依據就是物體是否平衡,物體所受到的合力就決定出物體能否實現平衡的狀態.所以,在對于一些物理試題當中的物體的運動情況做相關的分析的時候,我們要根據物體的受力情況來做分析.我們在解題的時候,判斷物體的受力情況,這才是審題的主要部分,然后結合物體受到的力,做針對性的分析,進而解答出正確的答案.
綜述,我們在學習高中物理試題的解題過程中,要善于總結一些常用的解題技巧,并將這些技巧掌握后,再解答試題的時候,能夠巧妙地進行運用,這樣才能逐步學有收獲,不斷提升自己的學習物理的興趣,更好地迎接高考.
參考文獻:
[1]王希希.高中物理解題的幾種常用解題技巧[J].新課程(中學),2017(08):83+85.
[2]李建軍.高中物理解題的幾種常用的解題技巧分析[J].中學物理,2015,33(11):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