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政府績效管理和評估一直受到中央高層領導的高度重視。近年來,隨著我國行政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一些地方政府及部門開始進行政府績效的管理和評估活動。通過我國政府績效評估發展的不斷變化和完善,通過近十年、百個案例的實踐和理論研究,不斷修正打磨而成,現已成為國內體系最完備、最具實用價值的政府全面績效管理體系。
關鍵字:十九大;政府績效評估;發展
政府績效管理和評估一直受到中央高層領導的高度重視。在2005年的國務院政府 報告中,首次提出“建立科學的政府績效評估體系和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體系”。
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一直非常重視政府的行政效率問題。早在1980年,鄧小平在關于《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等一系列講話中就尖銳地指出了官僚主義所帶來的機構臃腫、辦事拖拉、不講效率等弊端,強調通過抓住機構改革和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解決“活力、效率、積極性“的問題。20世紀80年代,我國恢復行政學以來,行政效率始終是行政學研究的一項重要內容。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借鑒當代西方國家行政改革理論的基礎上,政府績效概念開始逐漸引入我國公共行政學研究領域中。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推進現代化的進程中,黨中央在1982年、1988年、1993年、1998年和2003年以來的行政管理體制和政府機構改革中,都注意把提高行政效率作為重要內容和目標。黨的十五大也提出,要認真解決機構龐大、人員臃腫、政企不分、官僚主義嚴重的問題,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轉變政府職能,建立辦事高效、運轉協調、行為規范的行政管理體系。黨的十六大、十六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對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提出了要求,這就是按照完善市場經濟體制和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的要求,堅持政企分開,精簡、統一、效能和依法行政的原則,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改進管理方式,推進電子政務,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為規范、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強調落實科學發展觀、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必須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并且要求建立政府績效評估的指標體系。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把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放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并且作為全面深化改革和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的關鍵,強調實現“四個分開“、履行“四項職能”、建設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切實解決政府部門之間職責不清、管理方式落后、辦事效率不高的問題。
從政府績效管理和評估的實踐看,近年來,隨著我國行政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一些地方政府及部門開始進行政府績效的管理和評估活動。如福建等地進行的機關效能建設、南京等地進行的“萬人評議政府活動”等。一些地方將績效評估作為政府管理機制中的一個環節,運用目標責任制、社會服務承諾制、效能監察、效能建設、行風評議等方式對政府進行績效評估,如河北省實行的干部實績考核制度,對干部實績的考核包括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和精神文明建設、黨的建設三大方面,其中經濟建設下列9大項指標、社會發展和精神文明建設下列12大項指標、黨的建設下列5大項指標。一些政府部門在政府組織內部開展了績效評估措施,一些研究機關還對政府績效管理的指標體系進行了探索,提出了政府績效評估的指標體系。
2011年6月10日,監察部印發了《關于開展政府績效管理試點工作的意見》,6月28日,政府績效管理試點工作動員會在京召開,對試點工作進行了研究和部署。
政府全面績效管理以本級年度各項工作統籌協調、指標化落實、預算編制和控制為目標;構建包括“部門整體績效管理”、“部門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考核”、“工作人員績效管理”的政府內部績效考核與過程監管,以及包括“社會滿意度評價”、“重大項目和公共政策評估” “獨立的第三方績效評估”的外部評估;并以此構建適用于本級政府主要領導管控平臺(進度預警和駕馭全局的決策支持平臺)。 政府績效管理是注重因地制宜的個性化方案設計,根據其戰略規劃、區域特征、發展水平、領導風格、管控模式等設計貼合本級政府實際需要的解決方案,突破地區差異、行業差異、發展水平差異等個性化因素。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首次提出“推進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的現代化”,文中與績效管理有關的關鍵詞頻繁出現:3處績效、6處考核、10處評價、3處政績、3處評估。在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優化政府組織結構的闡述中明確要求,“嚴格績效管理,突出責任落實”。可見績效管理是治國理政的重要方法,是國家治理不可或缺的手段。
“完善發展成果考核評價體系,糾正單純以經濟增長速度評定政績的偏向”。這是健全宏觀調控體系的重要舉措,更是對經濟社會發展認識的重大突破。過去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指導思想下,地方政府的政績主要看以GDP為代表的經濟指標,取得顯著成效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問題。過度強調規模擴張造成產能過剩,過度干預經濟導致了市場資源配置的扭曲,過度重視經濟建設忽略了公共服務的職能,過度追求絕對增速引起了公共安全問題的頻發。
從管理到治理,政府在處理經濟社會關系的方式上正發生深刻的變化。政府管理向政府治理模式轉型的基本動力來源于政府對于社會公信力提升的追求,來源于對人民滿意與認可的追求,這要求讓人民監督政府,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決定》中18處提到“公開”、21處提到“參與”這兩個關鍵詞,涉及到改革任務的各個方面和環節。政府績效管理應適應政府管理向治理轉變的要求,建立起內部執行力外部公信力并重的考核評價機制。不再僅僅是政府內部的工作任務布置和考核,要讓社會公眾、服務對象參與政府績效評價,構建一個多方參與,共同推進政府績效提升的治理機制,綜合利用任務目標考核、政府內外部標桿管理、第三方評價等多種方法,使績效管理和評價方法多元化,
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新時期將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保證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提升人民的獲得感將成為衡量服務型政府績效的重要參考指標之一。服務型政府要求政府提升公共服務需求發現及控制以及服務供給方式。我國建設服務型政府與西方國家的政府在公共服務供給中的角色有顯著區別。在我國,黨的領導與人民當家作主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有機組成部分。報告特別強調,要堅持把人民群眾的小事當作自己的大事,從人民群眾關心的事情做起,從讓人民群眾滿意的事情做起。這賦予了服務型政府具體的內涵,為政府獲取人民需求,回應需求,以及績效評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參考文獻
[1]楊偉民.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十八大報告輔導讀本[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
[2]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
[3]習近平.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說明[N].人民日報,2013-11-16.
[4]胡錦濤.扎實推進服務型政府建設提高為人民服務能力和水平[N].人民日報,2008-2-24.
[5]余斌,陳昌盛.“十二五”期間優化收入分配格局的思路與途徑[J].中國發展評論,2010(1).
[6]2012年財政收支情況 [EB/OL].http://gks.mof.gov.cn/zhengfuxinxi/tongjishuju/201301/t20130122_729462.Html
[7][瑞典]鮑.羅斯坦.創造政治合法性:選舉民主與政府治理水平[J].
[8]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1(4).
[9]倪星.反思中國政府績效評估實踐[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48(3):134-141.
作者簡介
張耀元(1993-),女,天津,天津師范大學,中共黨史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