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對十九大提出的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進行了深入思考,分析了當代中國主要矛盾變化的理論依據和現實依據。
關鍵詞 中國共產黨 主要矛盾演變 依據
中圖分類號:D261 文獻標識碼:A
剛剛閉幕的十九大提出一個重要論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那么,中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依據是什么?中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表現在哪些方面?本文將進行一個粗淺的探討。
中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與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種提法自中共八大提出之后,六十年未變,十九大提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那么,中國社會主要矛盾演變有何依據呢?
首先,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演變有其理論依據。任何過程、事物都具有多種多樣的矛盾,但不能把所有的矛盾平均看待,而要分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兩種。在事物發展過程中起主導作用的是主要矛盾,它決定著事物的性質,因此正確地認識主要矛盾是科學地分析問題、合理地解決問題的關鍵。對于無產階級和中國人民的先鋒隊中國共產黨來說,只有科學地分析中國社會主要矛盾,才能在此基礎上制定正確路線和方針政策。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通過分析不同歷史時期的主要矛盾,分別制定了國共統一戰線、工農統一戰線、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和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等正確的統一戰線策略,領導中國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
在集中精力解決主要矛盾的同時,也要注意解決非主要矛盾。在事物的矛盾體系中,非主要矛盾雖然受主要矛盾的支配和規定,但它并不是消極被動的因素,可以制約和影響主要矛盾。因此在分析和解決、處理問題時,既要看到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而,堅持重點論,善于抓住重點。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堅持兩點論,學會全面地看問題,做到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另外,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區別于唯心主義和舊唯物主義的根本標志。實踐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因此只有實踐才能完成檢驗真理、檢驗人的認識正確與否的任務。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中國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中國社會主要矛盾轉變的論斷是中國共產黨長期指導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產物。
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時期之后,面對愈加復雜的國內國際形勢,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在科學分析社會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及矛盾主次方面的基礎上,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通過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其次,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演變有其現實依據。新世紀以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理論更加完善,幾乎黨的每一次重要會議的文獻都對當前社會主要矛盾做出了論述,而且幾乎都強調指出,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是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說明我們黨關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要矛盾的理論已經比較完善。與此同時,在社會主要矛盾運動進程中,伴隨經濟發展的高速度,社會矛盾進入高發期,人們的需要結構發生新的變化,標志著主要矛盾運動進入了新的活躍期,主要矛盾理論研究空前活躍。
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運動進入活躍期的主要標志,是在主要矛盾運動過程中出現了許多新的矛盾,諸如經濟持續快速發展與資源短缺、環境惡化的矛盾;經濟總體發展與社會成員和地區發展不平衡之間的矛盾;由經濟快速增長而激發的多樣化公共需求與公共產品嚴重短缺、公共服務落后之間的矛盾;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開放式發展與國際摩擦增多的矛盾,等等。這些矛盾都是當前社會主要矛盾在運動過程中的具體表現。
進入新世紀后,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凸現出一個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特別是在2004年國務院《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白皮書中出現了“中國面臨的發展問題主要表現在不發達的經濟與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之間的矛盾,表現在經濟社會發展同人口、資源、環境壓力較大的矛盾”。
隨著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和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人們已經清楚地看到,社會矛盾出現了新特點,最為明顯的變化有三點:一是在矛盾系統中人與自然矛盾的地位繼續上升;二是非意識形態化傾向日趨明朗;三是科學技術在生產中的地位更加突出。生產的發展和經濟的增長并不是主要取決于生產關系與上層建筑是否先進,而主要取決于生產要素本身的素質和科技含量,取決于實際生產組織系統中由生產力所表現的活勞動的科學化程度,也取決于生產力在社會發展綜合系統中所發揮的作用是否突出。
進入新世紀新階段以來,在主要矛盾運動規律支配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從“總體上進入小康社會”繼續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推進。現在中國的經濟總量已居世界第二,外匯儲備和進出口總額都居世界第一,并分別在2008年和2010年成功舉辦了奧運會和世博會,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實踐證明,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的中央領導集體對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的判斷是符合中國客觀實際的和生產力發展要求的。
2016年,我國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經超過了8865美元。在這樣一個發展階段,有可能出現兩種結果:一種是進入“黃金發展時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另一種是進入“矛盾凸現時期”,經濟社會徘徊不前,甚至出現社會動蕩和倒退。以習近平主席為核心黨中央領導集體,提出了中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新論斷。我們在大力促進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也要注重解決社會事業發展、政治體制改革、資源環境危機、區域城鄉發展不平衡等非主要矛盾,這就將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統籌兼顧,是中國共產黨社會主要矛盾理論的重要創新。
作者簡介:程興國(1968-),男,湖南桃源人,研究生學歷,湖南省桃源縣第八中學政治高級教師,政治學科帶頭人。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3] 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傳(1949-1976)[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4]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 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6] 馬克思.1844年政治經濟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