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浪 江雨豪 褚興彪



摘 要:由于中國當下城市和鄉村人地空間的矛盾逐漸呈現出來,城市出現了一些“城市病”鄉村呈現出一種“空心村”,這種特點不利于人居的發展,有悖于中國的人居精神。中國特色小鎮的構建是當下一個很重要的一個問題,但是特色小鎮的構建過于急功近利就會出現一些不合實際的構建方法,所以從中國的傳統村落中提取一些要素來構造特色小鎮是一種理想的模式。廣西到現在為止依然保留了很多的傳統村落,這些傳統村落有些是具有民族特色的,有些是具有地域特色。而桂北是廣西傳統村落最密集的地方,桂北由于地形復雜多變,有平原、河谷、山地還有丘陵等較多形式,桂北地區民族也比較多,有漢族、瑤族、侗族、壯族、苗族等,所以說多民族的文化和融合以及地形的復雜性就構成桂北地區傳統村落多種多樣、特色性比較強。文章通過實地調研考察,查找文獻、資料等方式,對桂北地區三江程陽八寨、龍勝各族自治縣、靈川縣大圩古鎮、興安縣水源頭村、富川縣秀水村及賀州市昭平縣黃瑤古鎮等少數民族聚居地進行空間布局分析,針對各族不同地域文化特色進行研究,并以圖文并茂的方式得出規律,進而提取傳統村落的元素來構建特色小鎮。
關鍵詞:傳統村落;布局;特色小鎮
[基金項目:廣西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資助項目:“漓江古村鎮景觀文化及旅游模式研究”,編號201610593284。]
一、桂北傳統村落民居及村落空間布局
(一)桂北傳統村落民居表現特征
廣西壯族自治區桂北地區與湖南、貴州等省毗鄰,桂北地區這部分民居大部分由侗族、漢族、瑤族、苗族以及客家等聚居組成,其中以三江侗族自治縣、龍勝各族自治縣村落民居為代表。每個民族都分布在不同的地理環境之中受周邊的自然環境、民俗文化、經濟條件的影響,形成各具特色的民居村落文化。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和風格,形成當地具有特色的民居形式,當然有的民族文化是參照其他民族進行模仿形成自己的文化,就像風雨橋,它是侗族代表性的建筑,然而在其他民族也一樣存在。
桂北民居建筑大部分都是以木質結構組成,以大的樹干作為基柱,用平直木枋作為梁,拿厚實木板作為墻壁,修建過程不用一釘一鉚,建筑的外觀造型美觀內部結實,工藝精湛技術高超(如圖1)。
其中侗族最具表現的是程陽風雨橋、鼓樓等民居建筑。還有壯族、瑤族村落民居的干欄式木樓建筑,不需要一磚一瓦,使建筑牢固又美觀,此技術位居建筑界之首。民居建筑內部結構的處理也是相當精細,門窗、基柱還有屋檐的裝飾都運用當地的文化進行雕刻,很直觀地表現出當地少數民族的思想文化和工藝水平。
(二)傳統村落空間布局分析
村落的發展最先考慮村寨選址,這是整個村落發展的基石,村落的選址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最主要的是水文和地形特征,自然環境、血緣地域、歷史人文、民風民俗、社會經濟等多種因素都包含在內。村落選址大部分布局都是疏密有序,松散有度,依山傍水,民居建筑排列錯落有致,由此看來村落選址條件從而演變為選址的“風水”因素,古代社會經濟的發展順應自然,因地制宜,從“依山旁水”“抱陰負陽”“枕山環水面屏”就能體現出來(圖2)。
傳統村落選址主要歸納為這幾種:商業經濟發展形式;自然環境血緣地域形式;歷史文化發展形式。黃瑤古鎮和大圩古鎮布局就是由商業經濟發展形成的聚居地,以發達的水系、河流交匯逐漸演變成村落,黃瑤古鎮選址的特點是:處于群山環抱之中,三條江水穿鎮而過擁有十分便利的水路和陸路交通,以網格狀的布局方式(圖3)利用九宮八卦思想加以提高防御性。由于過往人流量問題黃瑤古鎮居民大部分都是外來移民,所以他們都有修建自族的祠堂,圍繞祠堂居住。大圩古鎮是古代商業商品集散地,位于漓江腹地,水域面寬廣,河道平穩,多條漓江支流交匯于此(圖4),還有便利的陸路交通,這便成為商品貿易往來的重要因素。
程陽八寨和水源頭村是依托自然環境、血緣地域發展形成的村落聚居地,都是從外地遷徙定居,以血緣關系穩定村落的繁衍生息。就程陽八寨而言由林溪河蜿蜒貫穿使八個寨子互融一體、相生相化與自然和諧共生,加強了程陽八寨的連續性和整體性。水源頭村的布局深受漢族的影響,顯現出網絡型中軸對稱特征。民居建筑群布局受傳統封建禮制的影響顯著,布局規整,形態方正非常,儼然傳統官式建筑的布局特色,房屋座座相連,由嚴整的內巷道相溝通,高墻深巷甚是森嚴。秦氏是水源頭村最大的一個家族,人口數量最多,秦氏祠堂布局在水源頭村中心位置,是具有象征性意義的建筑(如圖5),周圍的民居建筑以祠堂為中心一家連一家向外擴散,這能體現出較為森嚴的等級制度和秩序感。
秀水狀元村是由歷史文化發展形成的典型村落,集狀元文化、科舉文化、宗祠文化、瑤漢文化、民俗文化于一體,類型豐富,內涵深厚。五大毛氏宗祠凝聚了獨特的狀元村宗祠文化,“富水奔騰孕育廿六進士,秀峰挹爽造就一代狀元”的狀元文化,及與之相關密不可分的科舉文化(如圖6)。各個村屯都有自己的祠堂,由于八房是最早形成的村屯,八房的毛氏祠堂就成為村落的總祠堂,水樓、安福、石余形成的祠堂是八房的支祠。總祠與支祠之間既存在聯系又存在獨立,相互構成一個整體,形成秀水村落。村落民居群象征性的根據是各族祠堂發展布局,以毛氏祠堂為主向周邊擴散,這一特點是等級、尊卑等禮制形式的表現。
二、桂北傳統村落構建元素提取
(一)村落選址的環境元素
傳統古村落依山傍水、抱陰負陽是它們共同的特征,村落選址于群山環抱的山間盆地和山谷之中,有河流穿過,環境圍合封閉,具有良好的防御性。村寨依據風水的原則確定選址環境,無論是程陽八寨,秀水村,秦家大院,亦或是滿是梯田的大寨,其村后有樹,隨村落一起興衰,無人敢動,原本沒有的,也會在村落形成時種上,造出一種勢來,其曰風水樹,講究龍氣旺則人丁興旺。人選擇宜居地的條件都是相同的,我們在走訪的所有古村落里發現,人們選址除了以上的風水性質,特別尊重村子的防御功能,也就是安全性,而建造時因為其文化、民族、資源、信仰,又呈現不同的狀態。
(二)外在表現元素提取
桂北傳統村落民居建筑多為干欄式建筑,大多數保留至今,是因為桂北地區獨有的地理位置、環境氣候、人文環境、經濟條件、交通狀況等因素。桂北地區屬于亞熱帶濕潤地區,人少地多,而且區內森林面積寬廣,有較多的林地。干欄式建筑,實際上是古時“人處其上,畜產居下” 的居住建筑類型的通稱。傳統的干欄式民居建筑一般為二到三層,使用“整柱建豎”的木構架榫卯穿插搭建形成,經過調查發現,隨著時代的發展,侗族干欄式民居建筑由原來開放式的結構逐漸轉變為完全封閉。出現這樣的轉變是因為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環保意識的增強,思想素質的提升,從而使傳統民居建筑風格發生改變。
三、特色小鎮構建策略
(一)特色小鎮元素運用
以大圩古鎮為例,大圩古鎮曾經是桂北地區幾縣的貿易中心和文化中心,交通便利,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周邊修建有桂林兩江機場、桂林站和桂林北站,可輻射桂林及區內其他城市,云、貴、湘、粵、港澳等周邊省市,甚至全中國。隨著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一帶一路”的發展,中國東盟合作力度的加大,在未來,東南亞國家的國際友人來大圩古鎮旅游也會越來越方便。利用古鎮原有的街道、碼頭、橋梁、商鋪、圩場、會館、寺廟加以改造,進行文化的再設計,使當地歷史建筑、風土人情、思想文化進一步提升,從而吸引大量的游客在古鎮休閑娛樂,達到留住游客的目的。
(二)特色小鎮整體構建及節點關注
古鎮旅游的本質是古鎮民俗、歷史文化、建筑特色等的體驗式旅游,旅游者通過對古鎮居民的日常生活、風俗習俗、特色文化等體驗,了解先人,尊重歷史,全面認識古鎮的重大價值。在構建特色小鎮的時候我們應該繼承地域特色文化、建筑風格,依照古鎮原有的城市肌理布局,還原古鎮原有的風貌,豐富古鎮的精神活動場所,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三)特色小鎮整體案例分析
大圩古鎮到現在保留明清時期較為完整的建筑大約有60%,民居建筑都是沿街道修建,由碼頭向河面延伸,整個村落呈“一”字型空間布局。古鎮地理位置優越,自然風光優美,物質文化遺產豐富。隨著旅游事業的開發,人地矛盾不斷上升,商業手段的滲入,由原來的二到三層民居建筑到現在的高層建筑,以商業開發為目的,使古鎮歷史文化資源遭到嚴重破壞,導致古鎮失去原有的風貌。現如今想打造特色小鎮須堅持“依托城市,融入城市,服務城市”的發展理念,形成集“農業觀光、生態旅游、文化休閑”于一體的發展模式,推動漓江東岸旅游區域經濟發展。
四、結語
桂北地區少數民族聚居眾多,民風淳樸,地域文化突出。本文通過對古建筑元素的提取發現歷史的足跡,重新構建出一個具有民族特色的小鎮,吸引大眾親生體驗民族文化,讓身居繁華城市的浮躁心靈找到一種安靜的歸宿,找到真正的自己,營造一種特殊的文化氛圍。
參考文獻:
[1]雷翔主編.廣西民居.[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
[2]龐春林.廣西歷史文化名村景觀規劃與建設研究[D].廣西大學,2013.
[3]楊昌鳴.中國精致建筑·侗寨建筑[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
[4]孫國花.大圩古鎮保護與發展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4.
[5]龔克,鄧春鳳.歷史文化古鎮的保護與開發策略——以桂林大圩古鎮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11,(17).
作者簡介:
劉浪,廣西大學藝術學院學生。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
通訊作者:
褚興彪,博士,廣西大學副教授,主要從事視覺傳達、景觀設計、設計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