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霞虹



摘 要:“因地制宜”體現于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統一,西北地區獨特的自然環境造就了此地獨特的建筑風情。吐魯番鄯善地區的葡萄干晾房不僅體現著獨特的人文情懷,也蘊含著濃厚的地域特色,一間間葡萄晾房就是新疆特色文化的建筑體現之一。隨著經濟產業的變革,作為傳統生土建筑的晾房在時代發展下該何去何從呢?這是值得我們思考的。
關鍵詞:葡萄晾房;因地制宜;發展
新疆地處我國的西北地區,維吾爾族是這里主要居住的少數民族之一,維吾爾族其特有的文化體系使得維吾爾族無論是在服飾還是建筑上都與中原地區的居民完全不同。絲綢之路的開拓,使得中原文化、伊斯蘭文化、印度文化在這里交互相融。鄯善縣位于新疆吐魯番盆地境內,吐魯番盆地年降水量僅有15毫米,極度干旱,是中國最炎熱的地區,被稱為“火洲”。貧脊的荒漠戈壁并未滅絕生機,充足的日照,活躍的光合作用和差距較大的晝夜溫差,使得該地區成為我國有名的葡萄生產基地,它的總產量占全疆的52.84%。
為了便于儲存葡萄,當地的居民發明了“晾房”這種極具地方特色的建筑,現在的當地葡農依據經驗來建造晾房,當地維吾爾人把晾房叫作“群結”,漢語叫做“蔭房”。鄯善地區的人們把種植葡萄作為自己的主要經濟來源,因此葡萄晾房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晾房的出現為當地人的日常生活和生產帶來便利。鄯善地區的居民多為維吾爾族,人們來到鄯善縣站在遠處看就能看到一座座類似蜂窩狀的土色建筑(圖1),那就是晾房。在干旱炎熱的氣候環境里,它們佇立著,充滿著歷史的滄桑感。
一、吐峪溝葡萄晾房特色簡介
(一)葡萄晾房外部結構
葡萄晾房是“生土建筑”,“生土建筑”是目前可找到最低排碳的、最節能的、最可恢復自然的建筑形式之一。我認為鄯善地區晾房是“土文化”的代表之一。葡萄干晾房多為土木結構,也就是土坯房,隨著經濟的發展,也出現了磚木結構的晾房,相比之下較為清潔,但是實用性上沒有前者的好用。
吐魯番地區的晾房使用的建筑材料是當地的黏土,建筑融于周圍的環境。一座座兩層樓高的土坯建筑,顏色呈土黃色。葡萄晾房多修建在山坡高處或溝岸上地形開闊、平坦、通風干燥條件良好的地方。在鄯善縣,只要有葡萄的地方,就能見到這種獨特的四壁都是方形孔洞的露天建筑,有的是獨立山坡的個體建筑,也有的是成片的葡萄晾房區。若在人口稠密的地區,人們就把晾房建在自家的平房頂上,既方便管理又節約了成本,冬暖夏涼。晾房在葡萄晾曬期間作為生產用房,其余時間也可作為儲存和活動空間來使用。(圖2)
在地勢平坦的地方,為了更好地通風,人們多在處面建筑的基部筑上臺階或是一個拱形底座。葡萄晾房的墻壁用土塊堆砌而成,晾房四墻面布滿墻孔,不同的堆砌方法堆砌出不同規格的方形孔洞,這些孔洞令晾房建筑顯得十分的靈巧通透。孔洞的存在意義是讓葡萄通過通風涼得快,而且四面通風更有利于葡萄的晾干均勻,葡萄干在晾曬的過程中也不易損壞,這是新疆人民在長期實踐形成的智慧結晶。
(二)葡萄晾房內部結構
葡萄晾房中間以土柱相互間隔,高度在四米左右,每間約四平方米,一般都是平頂長方形結構,東西長、南北寬。這樣做的目的是減少早晚陽光斜射入內的面積和時間,既利于通風,又避免陽光直射葡萄。
晾房內有若干土柱支撐和加固晾房,土柱上架設擦木,檁木上放置木椽,木椽上鋪樹枝、蘆葦,然后涂抹一層 20 厘米厚的草泥即為屋頂,房頂一般用圓木做梁,地面以草泥或沙漿抹面,鋪設水泥或紅磚(圖3)。晾房屋頂有天窗,房門設在東邊和北邊,以防止陽光射入。晾房木椽上設若干“掛架”,用樹枝、鐵鉤或麻繩固定,以掛晾葡萄。“掛架”離地面要有半米左右的距離,便于通風和清掃掉落的葡萄。在晾房的頂部開設了一個天窗,便于上下運送葡萄。由此可見,勞動人民的智慧是非同一般的,在日常生活中不斷摸索出適合自己生存的方式。
二、葡萄晾房的功能
感受環境與建筑的和諧,不是只聚焦到某個事物(客體)上,將它的性質和價值當成問題,而是借由聚焦在環境上,來尋找該物的性質和價值。晾房就是這樣的客觀存在物。鄯善地區晾房的作用是使該地區的葡萄不易損壞,易于保存,無論是在建筑形式上還是形式上都和環境相互融合、相互適應。
晾房的歷史悠久,在晾房內憑借干燥炎熱的氣流,就能將新鮮葡萄干晾曬,鄯善地區的人們把新鮮的葡萄放置在火焰山下的蜂窩狀的晾房中,憑借火焰山下的高溫風干。到了葡萄成熟的季節,人們把葡萄自上而下掛在木杈上,在整個蔭房掛滿后,將門關死,憑著從氣孔吹進來的熱風烘烤,40天左右,葡萄干就晾曬好了。鄯善地區的葡萄白天采摘,傍晚掛進晾房,方形的花孔,避免葡萄的直射而滋生酸味,又便于熱空氣流動。在每年的八月至九月,葡萄豐收的季節,鄯善地區的人們進入了繁忙的勞作期間,人們把一串串葡萄掛在仿制沙棗形狀的掛架上或是鐵鉤上(圖4),將其綁在房頂的椽子上,下方離地35厘米左右,這樣既利于通風,有利于清理掉落的葡萄。
三、葡萄晾房所面臨的問題
建筑不僅僅蘊含著人民智慧,而且也是具有借鑒意義的,它與自然的親和力會隨著自身的發展增加,模糊兩者的界限。這種分不清哪邊是自然哪邊是人造的融合感才讓人覺得舒服。因此必須直接將自然饋贈用到建筑中去。好的建筑是能夠給人帶來幸福感的,不僅能夠遮風避雨,而且能夠凝聚人們的美好生活愿望。晾房就是這樣的建筑物,滿足著人們的美好情感。
隨著經濟的發展,鄯善地區現階段仍然以葡萄作為主要的經濟作物,但是大部分年輕人卻很少會將種植葡萄作為自己以后的經濟來源。在晾房的材料上也存在著問題,材料有著獨特的形式美,承載著人們的塑造理想去表達本身的意義,或許質感粗野,或許整齊簡潔,用差異的結構、構造、組合去詮釋不同的生命表達和紋理意境。晾房是采用當地的黏土作為主要的建筑材料,但是由于近年來,環境愈來愈惡劣,土地資源的惡化,人們不得不選擇其他材料來進行代替,這就使得該地區的葡萄晾房喪失了其本來的“土”味道,如今這種味道越來越稀薄了。
生土民居,從某種意義上講,凝聚著人們對于生活環境的不屈抗爭和美好生活的向往,西北地區風沙較大,歷史上每一個地區傳統民居無一不是在一定地理單元內與一定的自然環境及歷史人文環境相適應的居住模式。晾房的出現有其必然性,吐魯番地區種植葡萄已有兩千年的歷史了,吐魯番的葡萄晾房是不朽的生土建筑,它已經成為這個地區中獨特的建筑特色和風貌景觀形式之一。我們要保護“晾房”這種極具地域特色的地方生土建筑,它們需要被關注,被延續,被保存,不要有一天等它消失了我們才去追尋。
參考文獻:
[1]蔡良瑞.生土建筑研究——從過去生土建筑發展基礎尋找其適用於當今環境的可行性[D].中央美術學院,2010.
[2] 隈研吾.擬聲,擬態建筑[M].臺北:瑞升文化,2016.
[3]原研哉.欲望的教育——美意識創造未來[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4]李明.生抬建筑的造型藝術研究[D].合肥工業大學,2006.
[5]陸易農,王元新,苗青梅.吐魯番的葡萄晾房:不朽的生土建筑[J].建筑與文化,2008,(08).
作者單位:
新疆師范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