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金瑞
“工作的重點怎么抓,難點怎樣突破,堵點如何疏通”,這是年初市人大僑民宗委、外事委(以下簡稱委員會)一班人開會討論時最關注的話題。從一季度工作的情況看,委員會以調研開局、開路,逐步打開了僑民宗臺外領域工作的新局面。截至目前,委員會走訪調研各類單位30余家,召開各類座談會5次,共收集意見建議150余條,解決問題3件,向常委會大調研領導小組報送4篇工作簡報。
做好凝心聚力的助手
當前,國內各大城市正在打響一場沒有硝煙的人才爭奪戰,紛紛出臺優惠政策。
海外僑胞是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的人才資源寶庫。據不完全統計,上海在海外的華僑華人、留學生約102萬人,本市歸僑僑眷等僑界人士約108萬人。在本市入選國家和上海千人計劃的專家中,95%以上具有華僑華人身份,其中青年專家中絕大多數為留學歸國人士和華僑;海外僑商在滬投資企業有1.5萬家,約占本市外資企業總數的50%;臺商投資企業也超過1.2萬家。這些華僑華人和僑臺資企業都是委員會的工作對象和服務對象。
千人同心,則得千人之力。年初,委員會從監督《上海市授予榮譽市民稱號規定》執行情況入手開展涉外表彰監督調研工作。在同近30位港澳臺僑人士和外籍人士面對面座談時,委員會認為在滬港澳臺僑人士是上海改革開放的親歷者、參與者、奉獻者,為上海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把在滬工作的港澳臺僑人士逐步納入本市先進評選表彰范圍,是落實國民待遇的一項重要工作,也是黨和政府服務海外人才,凝聚海外同胞的重要抓手。
為呼應港澳臺僑人士訴求,委員會抓住2018年涉外表彰工作即將啟動的“時間窗口”,就全面貫徹好《上海市授予榮譽市民稱號規定》和市外辦一起認真討論。隨后,市外辦在今年下發的《關于2018年本市對外表彰推薦申報工作的通知》中,對在滬港澳臺僑人士參加評選作出了明確規定。
當好服務企業的店小二
丟棄花架子,才能打開話匣子。企業的難處,只有到了企業、到了一線才能聽到。為了進一步了解企業情況,委員會輕車簡從,分頭走訪了上好佳(中國)有限公司、上海綠環機械有限公司、寶龍集團發展有限公司、上海香港商會等港澳臺僑企業和商會組織10余家。不少企業從營商環境、政府服務、稅收征管、人才引進、勞動用工、垃圾分類等方面提出意見建議,同時也反映了面臨的困難。委員會據此形成建議清單和問題清單,對當前還不具備解決條件的,及時上報市人大大調研領導小組予以協調推進;對能夠協調解決的,盡量整合各方資源,幫助企業解決。
當好“店小二”,就要圍繞企業需求,提供精準化、具體化服務。在走訪調研過程中,委員會了解到上好佳(中國)有限公司在食品生產過程中需要使用大量面粉,生產所在鎮負責安監的人員就防止粉塵爆炸,針對面粉存儲和生產等環節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特別嚴格的要求,讓企業很困惑并感覺較難落實。為此,委員會及時聯絡市安監委,安排企業負責人專程到市安監委了解有關政策和安全生產要求。2月8日下午,市安監委總工程師會同市安監委法規處等同志一起接待了上好佳(中國)有限公司副總,及時為企業解惑并指導做好安全生產的規范工作。上好佳(中國)有限公司對委員會及時聽取企業意見、幫助企業解決問題表示感謝。市安監委也表示通過此事了解到基層在執法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常年工作生活在上海的境外人士(港澳臺僑以及外籍)有幾十萬人,在大調研的過程中切實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幫助他們解決困難和問題,同時發揮人大職能,切實監督政府部門做好相關工作也是委員會此次大調研的重點關注之一。
抓牢制度供給這個牛鼻子
城市民族宗教工作歷來是市人大常委會的重要內容。“市人大要在加強制度供給上有新作為”,這是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殷一璀同志在市十五屆人大一次會議第二次全體會議上強調的,同時也為委員會今年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上海市宗教事務條例》自1996年3月1日施行至今已經20多年,經2005年4月21日市第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修改至今也十多年了”,不少人大代表向委員會反映,“本市宗教事務領域出現了不少新情況、新問題,宗教關系發生了新的變化,《上海市宗教事務條例》相關內容與當前形勢和任務存在不相適應的地方,需要將修訂工作提上日程”。
為了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國務院第176次常務會議通過的新修訂的《宗教事務條例》于2月1日施行。今年,委員會根據新修訂的國家《宗教事務條例》的內容和要求,結合上海實際情況積極推進修訂《上海市宗教事務條例》。
為此,委員會積極提前介入立法調研工作,聚焦重點場所、重點人士、重點團體,從去年第四季度開始,分頭到天主教上海教區、東林寺、下海廟、法華學問寺調研,聽取了市佛教協會、市道教協會、市伊斯蘭教協會、市天主教愛國會等8家市級宗教團體,上海佛學院、上海道教學院、天主教佘山修院、華東神學院等4所宗教院校的意見和建議。
在調研中,對宗教界人士反映的“宗教場所法人登記” “宗教人才培養使用” “網絡宗教活動管理” “宗教財產管理監督”等問題,委員會做了認真分析研究,將結合上海實際情況在修訂《上海市宗教事務條例》中,進一步明確操作細則。
推動兩個輪子一起轉
“要堅持調研的兩個輪子一起轉,既要好好調查,又要深入研究,為解決問題、推動工作打下基礎”,高德毅主任在近日委員會討論大調研工作時說。
既堅持“一個都不能少”,又重點關注“沉默的少數”。委員會的工作對象涉及僑民宗臺外各領域,雖然絕對數量小,但能量大、影響廣,關系復雜敏感,戰略意義不可小覷。為全面了解實際情況,委員會將5大類60多個工作對象和服務對象納入調研范圍,實現了覆蓋。對僑界人士、民族宗教界人士、上海榮譽市民、在滬少數民族學生等重點進行關注,為他們暢通表達訴求的渠道。
既“問清根子”,又“請教路子”。委員會通過點面結合、重點與一般相結合,把底數摸清,盡量把問題找準,把建議提實,把對策搞對頭。調研中,委員會了解了40多位新僑代表人士對落實涉僑法律法規的意見。比如,有參會者認為有些部門的辦事指南不清晰、政策信息透明度不夠、相關政策宣傳力度不夠。新僑人士建議辦事指南應進一步提高操作性,可以通過互聯網等多種途徑,加大對創業扶持政策的宣傳力度,方便留學人員在國外獲得政策信息;還建議提高國外學歷認證窗口的辦事效率,提升服務水平。
既加強“資源整合”,又推動“問題解決”。委員會還同金山、普陀、浦東人大開展聯合調研,堅持一竿子到底,直接走進港澳臺僑企業和宗教場所,盡可能聽取每一個調研對象的心聲,共同研究問題,商討解決問題的對策和路徑。香港李錦記集團下屬的無限極(中國)有限公司計劃在本市助學幫困,但沒有聯系渠道便求助于委員會。委員會積極牽線搭橋,在市人大辦公廳有關領導的參與下,和市教委有關方面進行了溝通協調。目前,60萬元的資金已經有了落腳點,將用于上海交通技術職業學校,資助來自云南的10名貧困生完成全部學業。
既“打開調研的門”,還要找到“貢獻智慧的人”。委員會開展調研與市人大代表履職相結合,發揮市人大代表外事專業組和民族專業組的作用,邀請僑民宗臺界市人大代表共同參與,以其專業特長提供專業意見。在開展《境外非政府組織境內活動管理法》執法監督調研過程中,委員會邀請市人大代表外事專業組成員聶明、吳堅、陸曉煒等一起參加,對調研內容提出意見建議。這使得調研活動成為不同觀點碰撞、不同智慧融合的有效載體,產生“1+1>2”的效應。
下一步,委員會進行全面梳理,分門別類,找出群眾比較關注、涉及面廣的問題予以重點研究,提出對策措施。在調研中尋找思路,在過程中歸納方法,及時將調研中發現和形成的好經驗好做法上升為制度規范,建立長效常態機制,形成制度清單,進一步使大調研的成果發揮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