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媛媛
70年滄海桑田。從河北省邯鄲市叢臺區火磨街,到河北省平山縣里莊;從北平王府井大街117號,到北京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的歷史足跡,與中國人民的命運緊密相連。
無論是戰爭歲月還是和平年代,黨和國家領導人始終關心著這份中共中央機關報的發展:毛澤東撰寫、修改人民日報社論、消息百余次;周恩來審改人民日報稿件800多篇;鄧小平多次審改人民日報重要稿件……70年再回首,那些崢嶸歲月彌足珍貴。
毛澤東第一次為人民日報題寫報頭是在1946年,人民日報前身——中共晉冀魯豫中央局機關報《人民日報》(以下簡稱晉冀魯豫《人民日報》)創刊時。當年5月的一天,身在延安的毛澤東在一張淺色土紙上一連寫下4行“人民日報”,其中上面兩個略顯清瘦,下面兩個用墨濃重。仔細斟酌比較后,他在屬意的報頭的左上方畫了個小圈。但因交通阻隔,耽誤了時間,晉冀魯豫《人民日報》于當年5月15日在河北省邯鄲市叢臺區火磨街創刊時,使用的是毛澤東手跡集字組成的報頭。直到當年7月1日,毛澤東題寫的報頭才被使用。
1948年,黨中央決定將《晉察冀日報》與晉冀魯豫《人民日報》合并為中共中央華北局機關報《人民日報》(以下簡稱華北《人民日報》)。當年,華北平原上一個普通小村——里莊,迎來了華北《人民日報》的200多名報人和幾臺印刷機。這讓世代務農的村民很興奮,他們騰出最好的房子,拿來炊具、桌椅板凳、鐵鍬、掃帚、水缸,年輕力壯的村民還熱情地幫忙搬運機器、印刷報紙。這年6月,毛澤東已來到距離里莊30多公里的西柏坡,住在一個農家小院里。收到重新題寫報頭的請求后,他在一張不大的白紙上分別寫了4行“人民日報”,共16字,還在自己比較滿意的字邊畫了小圈。
1948年6月15日,華北《人民日報》創刊,新報頭是從毛澤東題寫的4行“人民日報”中選出合適的字,適當放大或縮小,并略作修飾而成。1949年8月1日,華北《人民日報》正式轉為黨中央機關報,繼續使用這個報頭,并一直沿用至今。
上圖:1961年,毛澤東在杭州閱讀人民日報。
下圖:1946年(左)和1948年(右),毛澤東兩次為人民日報題寫報頭,并圈選了比較滿意的。
自創刊始,這個由毛澤東題寫的報頭就見證了一幕幕史詩。1948年底,國民黨東北敗局已定,轄60萬大軍的國民黨華北“剿總”司令傅作義派出一支秘密部隊偷襲防區內的共產黨中樞機關,以期將共產黨首腦人物一網打盡。行動成功的標志是抓獲“南方口音極濃,手指被卷煙熏得黃黃”的毛澤東。但傅作義做出偷襲決定當天,中共情報人員就獲取了這一絕密計劃,毛澤東將計就計唱了一出“空城計”。10月26日,人民日報發表了毛澤東修改審定的《蔣傅匪妄圖突擊石家莊我軍嚴陣以待決予殲滅》,將傅作義的偷襲計劃和部隊番號全盤公開,并說“蔣傅首此種窮極無聊的舉動是注定要失敗的”。果然,傅作義軍在知曉行動暴露并受解放軍阻擊后,即退軍而去。隨后,毛澤東親筆撰寫了題為《將革命進行到底》的長文,作為1949年新年獻詞,刊登于1949年元旦的人民日報上。
1949年2月2日,人民日報先遣隊由范長江率領,接管國民黨《華北日報》后出版了《人民日報·北平版》。1949年3月15日,人民日報大隊人馬先于毛澤東10天進入北平,來到王府井大街117號,正式出版人民日報。
1946年至1976年,毛澤東共為人民日報撰寫、審改各類文稿手跡149篇。1949年,渡江戰役即將勝利,毛澤東寫了《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一文發表在2月4日的人民日報上,其中寫道:“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從一千余華里的戰線上,沖破敵陣,橫渡長江。西起九江(不含),東至江陰,均是人民解放軍的渡江區域。”文章用準確精煉的幾百字,氣勢磅礴地表達了人民解放軍打破了敵人劃江而治的計劃,拉開了解放全中國的序幕。
黨中央機關進入北平后,在通常情況下,毛澤東于每天開始工作之時,總是先閱讀人民日報。看報之后,才開始批閱文件。由于毛澤東的親身引領,許多中央領導人、省區市領導人,也逐漸形成了辦公前先閱讀人民日報的習慣。從1948年6月15日創刊之日起,人民日報上的重要社論和文章,都將清樣送毛澤東審閱,經他同意或修改后才送同人民日報刊發。
1964年7月4日,人民日報刊登了《熱情培養放手使用優秀青年干部》一文,其中寫道:1959年,中共懷柔縣委和公社黨委提出老干部要帶新徒弟。一渡河生產大隊黨支部經過研究,決定提拔二十幾歲的張玉山做黨支部副書記。有些老黨員表示不贊成,他們說:“帶誰不成,為什么偏帶個孩子。”黨支部書記劉宗悅解釋說:“你們老了,我也快了,黨總要有新鮮血液呀!不然,血停了,一切就完了。”毛澤東讀后批示:“吳冷西同志(時任人民日報社總編輯):懷柔縣一渡河支部提拔新生力量的做法,各省可能都有,要廣泛采訪、轉載,在幾年之內做到每縣每社每個工廠學校機關都有報道,但要是真實的、典型的。固步自封的反面教材也要寫一點。這個問題報社和通訊社應當討論一下。并與各省、市、區聯系,要他們也一樣做。”
看到一些好的文章,毛澤東也經常讓人民日報轉載。“人民日報社是中央一個部門,有任務經常聯系地方,還有任務經常轉載地方報紙上的好東西。這對地方報紙是鼓勵,還可以把一個地方的好東西向全國推薦。”毛澤東說。1953年2月,他看到一篇反映遼寧某地村干部違法亂紀、刑訊逼供造成錯案的文童,批示胡喬木:“此件應在《人民日報》發表,請酌辦。”在人民日報上看到好的報道,毛澤東也會推薦給其他人。1954年11月18日,他致信劉少奇、周恩來等人:“《人民日報》十一月十三、十四兩日載有蘇聯新作《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第二十二童的譯文,請你們看一下,足見所謂‘在社會主義全部或大部建成以前不可能有社會主義經濟法則的說法是錯誤的。”

人民日報王府井大街117號舊址。
1972年2月21日,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給中國人帶來了一份彩色印刷的《紐約時報》。毛澤東看后說:“我們也要出版彩色報紙。”這個任務隨即被安排給了人民日報和解放軍報。1973年1月25日,人民日報給周恩來總理送去一份《關于(人民日報)彩色印刷建廠問題請示報告》,其中提出了3個方案解決廠房不足的問題。
方案一,現址擴建。只新建彩印車間,其余可以不動。按此方案,需拆遷150余戶約500余間民房。新建廠房,機器噪音、煤煙,有害空氣等對旁邊的北京飯店不利。方案二,在近城區找一所停辦的大學,人民日報全部搬遷。這樣,辦公室可以利用教學樓,只需找點空地建廠房。方案三,選擇適當地點,全部新建。據了解,在北京站對面,原擬建一科技館,后來下馬了,那里有幾處館址,已打好地基,并已建好一層館室。
周恩來經過考慮,在方案二的旁邊批示:“最好!!”1973年9月22日,人民日報將《關于人民日報明、后兩年基本建設計劃的請示報告》送到中央,其中提到,在王府井地區擴建廠房困難很大,此處影響使館區的秩序,應盡快另覓新址建廠。周恩來在這份報告上做了“特急”批示,再次明確強調人民日報和解放軍報新址“只能選空出的大學、學院改建”。
看到批示,人民日報社馬上派人尋找停辦的大學院校,在北京市規劃局郊區組負責人的協助下,選中了北京東郊京通公路北側第一機械工業部所屬的機械學院。1973年10月18日,人民日報社將《關于人民日報選址問題的請示報告》送到周恩來手里,提到選址原因:“一是因為機械學院已經搬到陜西建校,現址沒有教學任務;二是該地距機場、車站和人民日報紙庫較近;三是人民日報現有建筑面積9萬多平方米(王府井舊址),機械學院土地共約27公頃半(合412.5畝)。房屋面積共約11萬平方米,人民日報可全部搬入,只需新建3萬多平方米廠房和一部分職工宿舍,投資少,有發展余地;四是該地環境安靜,有利于報社夜班工作同志的休息。”周恩來在報告上圈閱“同意”。至此,人民日報新址塵埃落定,就是如今位于北京東三環旁邊的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大院。

鄧小平經常閱讀人民日報,并多次為人民日報改稿。1985年3月,他為人民日報海外版創刊題詞:“向海外朋友問好!”
據統計,1950年至1974年,周恩來共為人民日報撰寫、審改各類文稿手跡863篇。他對經手的所有稿件極端負責,精益求精。
1960年10月12日,人民日報的社論送審稿中提到:“我國人民向來對美國操縱下的聯合國組織,決不抱任何不切實際的幻想。”周總理將后半句改為“是有足夠認識的”。1962年11月11日,人民日報以觀察家名義撰寫的文稿里說:“看來中國政府單方面的和平愿望已經不能使尼赫魯先生回心轉意了。”周恩來把“已經不能”改為“很難”。
1972年5月10日,周總理看了人民日報送審的關于越南問題的評論后指出:“你們的評論說美國表示要從越南撤軍是騙人的鬼話。這樣講沒有留有余地,不能這樣講,這是極左的話。現在看,它是要撤一點的。這是文風問題,不是說理方式。”周恩來要求人民日報評論在重大國際問題上除了正確闡明我國的立場態度外,還應該切實掌握宣傳分寸,不說任何過頭的話。
當時,周總理已經身患重病,還在百忙中審改人民日報稿件。1973年底,為審閱人民日報國際報道的年終專版,他從晚上一直看到第二天早晨6點。甚至在住院前一個月,他還為人民日報審閱了稿件。周總理一絲不茍的工作精神至今仍激勵著無數報人。
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就對報刊事業提出了明確要求。他指出當代中國的根本任務是集中力量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但“沒有一個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就不能安下心來搞建設”“希望報刊上對安定團結的必要性進行更多的思想理論上的解釋……要使我們黨的報刊成為全國安定團結的思想上的中心。”
從鄧小平親自為人民日報審改的文稿中,可以看出他對報刊要求之嚴格。在1953年10月29日人民日報社論《加強旺季征收工作,保證完成國家稅收任務》的送審稿中,鄧小平加了一句話:“糾正那些只顧任務不顧政策的錯誤觀點和錯誤做法。”在1954年1月31日人民日報社論《踴躍購買經濟建設公債》的送審稿中,鄧小平也加了一句話:“必須切實照顧到購買者的經濟能力。”
除了嚴格要求,鄧小平多次幫助人民日報解決具體問題和具體困難。1956年7月1日,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鄧小平批準人民日報由4版擴為8版,批準為人民日報在計劃外增加卷簡紙5500噸,以供擴版之需。因擴版增加了工作人員,人民日報的宿舍更加擁擠,“有些編輯和編委同志,每逢星期六和星期目愛人、小孩回家后。全家四、五口人擠在一張床上;有些上夜班的同志和上白班的住在一起,休息時間不同,彼此睡眠都有影響”。針對這一情況,鄧小平批準人民日報在北京市購買、租賃房屋150間,解決了燃眉之急。
在人民日報出現工作失誤的時候,鄧小平也給予了信任。斯大林逝世后,人民日報發布《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蘇聯部長會議、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聯席會議的決議》,并刊登了蘇共中央委員會主席團成員的照片。但因為時間緊張,來不及請示,《決議》中第1項和第11項所排列的主席團成員名單次序不一致。為此,時任總編輯鄧拓給鄧小平寫信說,“這就等于我們擅自做了次序上的改變”“此事應由我負全部責任”“請求給我以應有的處分”。鄧小平收到鄧拓的信后,立即進行查證,發現《決議》原文中的名單次序確有不一致的地方,他于3月10日在鄧拓的信上作了批示:“此事可作為教訓,不必予以處分。”
鄧小平一生4次為人民日報題詞。在晉冀魯豫《人民日報》創刊之際,時任晉冀魯豫中央局書記和晉冀魯豫軍區政治委員的鄧小平把毛主席提出的“為人民服務”5個大字題贈報社,指明了人民日報的辦報宗旨。到晉冀魯豫《人民日報》創刊一周年時,他又題詞:“集中意志,集中力量全力擊敗蔣介石,爭取民族解放和人民解放事業的最后勝利!祝賀人民日報一周年。”1985年3月,人民日報海外版創刊,鄧小平題寫了“向海外朋友問好”。1988年6月15日,人民日報創辦40周年之際,他題寫了“人民日報四十周年”,表達了對人民日報的厚愛和期望。
2011年4月11日,人民日報刊登了江澤民為紀念江上青烈士百年誕辰而寫的一首詩文。
滿江紅
——江上青百年誕辰祭
自古英雄,憑蒼宇、江山點索。
酬壯志、鐵窗寒徹,泮池磅礴。
史嶺紅梅花瀝血,蘆溝曉月天飛鶴。
擎玉虹,魑魅冷相看,驚魂魄。
歌潁上,旗旆爍。驅稔寇,飆塵惡。
訴聲聲杜宇,孛星凋落。
春水綠楊風曼暖,秋山紅葉日彰灼。
清明日、持酒告先靈,神州躍。
江上青,原名江世侯,是皖東北抗日根據地奠基人之一。1939年7月29日,他遭到地主反動武裝伏擊,身中數彈,壯烈犧牲,年僅28歲。江上青是江澤民的叔父,他去世后,江世俊把自己的兒子江澤民過繼給了他。這首詩,表達了江澤民對先烈的追思,對革命英雄的緬懷。
左圖:1996年9月26日,江澤民視察人民日報社。圖為江澤民在時任人民日報社社長邵華澤(左二)、總編輯范敬宜(前排右二)的陪同下,參觀報社印刷廠膠印車間。
右圖:2008年6月20日,在人民日報創刊60周年之際,胡錦濤到人民日報社視察工作,并翻閱新印出的人民日報。
1996年9月26日,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視察人民日報社。在時任人民日報社社長邵華澤、總編輯范敬宜的陪同下,會見了報社編輯、記者和職工代表,并同大家合影留念。隨后,他參觀了報社印刷廠大膠印車間、編輯部夜班工作室、激光照排車間和計算機數據檢索系統。在印刷車間,他和正在工作的工人們一一握手。在夜班編輯室,他關切地詢問工作人員的工作性質、工作程序、工作方法,上完夜班能不能睡好覺。他還十分關心新聞手段的現代化,饒有興趣地觀看了當時國內最先進的大型輪轉膠印機的運行和激光照排、計算機檢索系統的演示。
視察當天,江澤民發表了重要講話:
“歷史經驗反復證明,輿論導向正確與否,對于我們黨的成長、壯大,對于人民政權的建立、鞏固,對于人民的團結和國家的富強,具有重要的作用。輿論導向正確,是黨和人民之福;輿論導向錯誤,是黨和人民之禍。”
“近幾年來,人民日報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全面準確地宣傳貫徹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和基本方針以及各項決策,反映人民群眾的偉大業績和精神風貌,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發揮了重要的輿論引導作用,在全國報紙中確實起到了排頭兵作用。中央對人民日報的工作是滿意的。人民日報在人民群眾中贏得了信任和威望。希望大家珍惜這種信任和威望,不斷改進工作,把報紙辦得更好。”
“各位網友,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胡錦濤總書記今天來到人民日報社了。過一會兒。他將通過人民網強國論壇同網友們在線交流。”2008年6月20日上午,人民網強國論壇版主“船山石”的帖子一發出,立即引起轟動。
彼時正是人民日報創刊60周年之際,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來到人民日報社考察工作,并在人民日報社主辦的人民網“強國論壇”工作平臺,通過視頻直播同廣大網民在線交流。沸騰的強國網友們在兩分鐘內發帖超過200條,半個小時內的在線人數超過200萬人。截至當日14時,各大網站跟帖、留言近10萬條。直播時,胡錦濤說:“雖然我平時的工作比較忙,不可能每天都上網,但我還是抽時間盡量上網。我特別要講的是,人民網強國論壇是我經常上網必選的網站之一。”
“平時我上網,一是想看一看國內外新聞,二是想從網上了解網民朋友們關心些什么問題、有些什么看法,三是希望從網上了解網民朋友們對黨和國家工作有些什么意見和建議。”
“網友們提出的一些建議、意見,我們是非常關注的。我們強調以人為本、執政為民,因此做事情、做決策,都需要廣泛聽取人民群眾的意見,集中人民群眾的智慧。通過互聯網來了解民情、匯聚民智,也是一個重要的渠道。”
在人民日報社考察時,胡錦濤發表了講話,他說:“當前,世界范圍內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西強我弱的國際輿論格局還沒有根本改變,新聞輿論領域的斗爭更趨激烈、更趨復雜。在這樣的情況下,新聞宣傳工作任務更為艱巨、責任更加重大。”“人民日報具有輝煌的歷史、優良的傳統,一代又一代人為黨的新聞宣傳事業付出了大量心血、作出了重要貢獻,是一支黨和人民信賴的隊伍。希望人民日報的同志認真貫徹中央精神,加倍努力工作,求真務實,開拓創新,勤奮敬業,團結和諧,進一步把人民日報辦好,讓黨放心,讓人民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