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媛媛 盧文斌
人民日報是現在的中共中央機關報。在人民日報之前,中共中央機關報的沿革史可以上溯到1922年9月13日創刊的《向導周報》,此后延續下來的是《紅旗》《紅旗日報》《紅旗周報》《紅色中華》《紅星》《新中華報》《解放日報》。這些報刊名字不同,但都記錄著革命先驅為理想、信念英勇獻身、慷慨赴死的精神,也都體現著一個政黨從未忘懷的使命與初心。
1922年9月13日,《向導周報》在上海創刊,中共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長陳獨秀領導刊物的出版,并題寫了刊名。陳獨秀、蔡和森、彭述之、瞿秋白先后擔任主編。陳獨秀在《向導周報》上發表了258篇文章,幾乎每期都有他的作品。蔡和森除用“和森”署名發表了130多篇文章外。還用“本報同人”“記者”等名字發表了不少文童。此外,毛澤東寫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二月十八日長沙通信)》一文也發表在這份報紙上。
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屠殺共產黨人和請愿工人群眾400多人。1927年5月1日,《向導周報》在第194期刊載了中國共產黨中央執行委員會于1927年4月20日發表的《中國共產黨為蔣介石屠殺革命民眾宣言》,以“中國共產黨中央執行委員會”之口,喊出了第一句“打倒蔣介石——封建資產階級的反動的代表,帝國主義的工具!”的口號。
而當期發表的《蔣介石屠殺上海工人記實》一文則記錄了上海工人被殺的過程:“……青云路大會散會后,即整隊赴寶山路二十六軍二師司令部請愿,要求立即釋放被拘工友,交還糾察隊槍械,當大隊行至寶山路口時青云路之隊伍尚未發動,其長約二里許,群眾沿途高呼口號,行及寶山路三德里附近,既有二十六軍二師兵士,由各里弄內奔出,向群眾開槍,將群眾沖散,旋復用機關槍掃射,死者流血街道,傷者紛紛倒地……”
《向導周報》曾先后遷往北京、廣州、杭州等地出版發行,在中國內地許多大中城市及香港、巴黎、東京等地設有30多個分銷處,發行量由開始的3000份激增至4萬份,最多時近10萬份,廣受讀者歡迎,被譽為“黑暗的中國社會的一盞明燈”。《向導周報》刊行5年,成為我國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影響最大的一份報紙,共出版了201期,于1927年7月18日停刊。
《向導周報》停刊一年多以后,1928年11月20日,第二份中共中央機關報《紅旗》在上海創刊,由大革命時期負責黨的宣傳工作的謝覺哉任主編。1930年8月2日,《紅旗》刊載了特別啟事:
上圖:1922年9月13日,《向導周報》在上海創刊。
中圖:1930年8月lS日,《紅旗日報》在上海創刊。
下圖:1941年5月168,《解放日報》在延安創刊。
“因為革命形勢的緊張,本刊的任務也隨著更加重大。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感覺著本刊每3日出一期,決不能滿足目前全國革命發展的需要。因此,決定本刊與《上海報》合并,改為日刊,每日出版一大張,定名《紅旗日報》,現正在積極籌備,定于8月15日出版。”
創刊當天,《紅旗日報》在頭版發表了《中共共產黨對目前時局宣言》。此后形勢越發黑暗,《紅旗日報》所在地新生印刷廠遭到查抄,印刷廠負責人陳玉仁叛變,供出了一批地下黨員。
《紅旗日報》在第107期發表了題為《擁護紅旗日報》的社論:“本報自創刊以來,迭受帝國主義國民黨的摧殘。逮捕本報發行人員至四五十人之多,封閉承印機關三次以上,再復偵騎四處搜查滬埠訂戶,大批扣留郵寄外埠報章。”即日起,《紅旗日報》由每日四版,減為每日兩版。
半個多月后《紅旗日報》又刊登《本報特別緊急啟事》:工友被捕,已印好的報也全部被沒收,報紙最近只能以一版與讀者相見,但會盡快恢復“四張開”。但這一承諾未能實現,1931年3月8日《紅旗日報》以“一版”終刊。第二天,中共中央第四份機關報《紅旗周報》在上海創刊。
在反動派白色恐怖的嚴酷環境下,《紅旗周報》不能公開出版發行。為了掩護內容,封面常以《實業周報》《佛學研究》等出現,但其內容卻更加鏗鏘有力:1931年12月2日的第25期刊登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1932年5月15日的第40期刊登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對日宣戰通電》;1933年1月31日第55、56期刊登了《中華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及工農紅軍革命軍事委員會宣言》。1934年3月1日,《紅旗周報》終刊,共出版了64期,另有附刊13期。
1931年11月7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在江西成立。同年12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機關報《紅色中華》在江西瑞金創刊。《紅色中華》的創刊號宣告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成立,毛澤東為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1933年6月,毛澤東被剝奪了在黨和紅軍中的領導權。由于“臨時中央”的錯誤路線,在不到一年半的時間內,中央蘇區的“第五次反圍剿”斗爭遭到失敗,中央紅軍開始了二萬五千里長征,《紅色中華》于1934年10月3日停刊。
中國工農紅軍長征期間,1931年12月創刊于江西瑞金的《紅星》代為中共中央機關報。這份報紙由鄧小平主編,先后開設了《列寧室》《軍事測驗》《衛生常識》《俱樂部》《法廳》等專欄和幾個文藝副刊,辦得很有特色。其中,《列寧室》專欄還開展過有關“巴黎公社問題”的討論。在艱苦的戰爭年代,廣大軍民親切地稱《紅星》報為“大無線電臺”。
西安事變后不久,為了適應國共合作及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新情況,中國共產黨于1937年1月29日將已復刊的《紅色中華》改名為《新中華報》繼續出版。《新中華報》在發刊詞中表明,將發表更多的代表中共中央政策主張的社論、專論。此后,刊行了230期的《新中華報》,每期的第一版必發一篇社論、代論或專論,從無間斷。
1937年9月29日,《新中華報》第394期刊發了《在抗日戰爭中——八路軍開始第一個大勝利——俘敵五百余斃敵四百余繳步槍數百支汽車六十輛》,這是“八路軍”這個稱謂第一次在《新中華報》上使用。1937年10月29日,《新中華報》第400期開始改用毛澤東題寫的報頭。
1941年5月15日《新中華報》停刊當天,毛澤東就起草了創辦《解放日報》的通知:
“5月16日起,將延安《新中華報》《新聞日報》合并,出版《解放日報》……一切黨的政策,將經過《解放日報》與新華社傳達。《解放日報》的社論,將由中央同志及重要干部執筆……”這個通知明確了《解放日報》是中共中央機關報。毛澤東對《解放日報》傾注了大量心血,他親自動手為《解放日報》改稿,許多具體工作都親自安排。1947年3月,國民黨軍進犯延安,3月27日,《解放日報》停刊。兩年后,1949年8月1日,中共中央決定將華北局《人民日報》正式轉為中共中央機關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