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想

兒童心理學家在研究中發(fā)現(xiàn),父母與孩子多交往、多對話,尤其是多給孩子講故事,可以培養(yǎng)孩子的思維能力,提高孩子的智力。可以說,家長給孩子講故事是寓教于樂的一種好方法。那么,怎樣給孩子講故事才能有良好的效果呢?
第一,養(yǎng)成習慣。從小培養(yǎng)孩子的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培養(yǎng)孩子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的一個好辦法,就是每天給孩子講故事。家長每天可以選擇一個固定的時間和固定的場合,給孩子講故事。比如,每晚在臨睡前給孩子講一個美好的童話故事。天長日久,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就會增強。
第二,講究技巧。為人父母者為了給孩子講故事,通常會付出很多心血,買各種各樣的故事書,甚至買很多音像教材。但是,孩子有時候會對故事不感興趣,很難安靜地聽故事。因此,給孩子講故事,要掌握一些技巧。
第三,妙趣橫生。在選擇故事書的時候,最好選擇圖文并茂的書。家長不要把講故事當作哄孩子玩的手段,而要把故事講得惟妙惟肖、妙趣橫生,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這樣做,能夠調(diào)動孩子的各種感覺器官,如眼睛、耳朵等,從而促進孩子的智力發(fā)育。
第四,短小精悍。因為孩子還未發(fā)育成熟,其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所以家長最好先選一些短小精悍、通俗易懂的故事。這樣做,能夠讓孩子感到輕松、愉快,從而堅持天天聽家長講故事。
第五,重復多次。講完一個故事后,家長可以復述幾遍,然后,與孩子一起分析故事情節(jié)和人物,教孩子學習人物之間的對話。同時,不斷啟發(fā)、幫助孩子,讓孩子嘗試著復述故事內(nèi)容。
第六,輪流講述。家長先講一個,孩子后講一個,然后比一比,看誰講得生動、活潑。只要孩子講得不錯,父母就夸獎一番,甚至予以物質(zhì)獎勵。這樣做,可以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和表達能力。
第七,故事接龍。家長先講一段故事,然后在關鍵處戛然而止,讓孩子接著講下去。如果孩子講得不順利,編的故事有漏洞,家長可以引導孩子打開思路,幫助他給故事畫上一個句號。這樣做,能夠培養(yǎng)孩子的想象力。
第八,評頭論足。在給孩子講完一個故事后,父母讓孩子對故事中人物的言談舉止、道德品質(zhì)等做出評價。這樣做可以培養(yǎng)孩子判斷是非的能力,讓孩子分清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惡丑。
第九,故事再現(xiàn)。孩子的表現(xiàn)欲很強,他們總希望自己的行為、話語受到父母、老師的夸獎。因此,家長要給孩子提供一個表演的舞臺,讓孩子根據(jù)故事內(nèi)容進行模仿、表演,最好達到再現(xiàn)故事的程度。比如,孩子可以模仿其中的人物說話,也可以模仿他們的動作。在此過程中,孩子的語言能力、表演能力都會有所提高。
第十,以身示范。要想讓孩子愛聽故事、愛讀故事書,家長就必須愛讀書,并且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這樣做,會對孩子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