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航
[摘要] 目的 探究延續護理在直腸癌患者術后護理中的應用效果。 方法 方便選取2014年10月—2016年12月來該院就醫的96例術后直腸癌患者該次研究的觀察對象,使用隨機數字表法對96例患者進行分組。常規組48例術后直腸癌患者應用常規護理,實驗組48例術后直腸癌患者應用延續護理,研究對比兩組術后直腸癌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自我護理能力評分。 結果 實驗組和常規組患者出院后6個月的生活質量評分、自我護理能力評分均較出院時有所提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實驗組患者出院后半年的總生活質量評分[(86.66±8.95)分]及自我護理能力評分[(153.66±10.95)分],相比常規組(78.72±7.55)分、(121.72±5.55)分明顯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對術后直腸癌患者采取延續護理能顯著提高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改善其生活質量。
[關鍵詞] 延續護理;直腸癌;術后護理;效果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8)02(a)-0160-03
Effect of Continuous Nursing on Postoperative Nursing of 48 Patients with Rectal Cancer
YUAN Hang
Proctology Department, Qilu Hospit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Qingdao, Shandong Province, 266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his paper tries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continuing nursing care in postoperative care of patients with rectal cancer. Methods 96 cases of postoperative patients with rectal cancer from October 2014 to December 2016 in this hospital were conveniently selected as the observation object of this study, 96 patients were grouped by random number table. The conventional group of 48 patients with postoperative rectal cancer patients with routine care, experimental group of 48 patients with postoperative rectal cancer patients with extended care,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postoperative rectal cancer quality of life score, self-care ability score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scores of quality of life and self-care ability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ventional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but the total quality of life score was (86.66 ± 8.95) points and the self-care ability score was (153.66± 10.95) point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ventional group of (78.72±7.55)points, (121.72±5.55)points,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Conclusion Continued care of postoperative patients with rectal cancer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patients self-care ability and improve their quality of life.
[Key words] Continuation of nursing; Rectal cancer; Postoperative care; Effect
直腸癌屬于臨床常見的消化系統惡性腫瘤之一[1],隨著近些年人群飲食習慣的改變,該惡性腫瘤的患病率呈現逐漸增加的趨勢,在一定程度上嚴重威脅了人群的身心健康及生命安全[2-5]。目前,手術療法是治療直腸癌的主要手段,但為保證手術治療效果,術后有必要對患者實施相關的護理干預措施[6]。該院對2014年10月—2016年12月48例術后直腸癌患者應用常規護理、延續護理,以探究延續護理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方便選取來該院就醫的96例術后直腸癌患者作為該次研究的觀察對象,使用隨機數字表法對96例術后直腸癌患者進行分組。實驗組48例術后直腸癌患者年齡上限和下限分別為79、48歲,年齡均數為(56.69±4.73)歲,男女分別為28(58.33%)、20(41.67%)例;患病時間為4個月~6年,平均患病時間為(2.36±0.61)年;Dukes分期:15例患者為A期,21例患者為B期,12例患者為C期。常規組48例術后直腸癌患者年齡上限和下限分別為76、49歲,年齡均數為(56.71±4.69)歲,男女分別為29(60.42%)、19(39.58%)例;患病時間為5個月~7年,平均患病時間為(2.41±0.58)年;Dukes分期:14例患者為A期,22例患者為B期,12例患者為C期。
實驗組和常規組患者的資料經統計發現,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可對比。
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均接受Miles手術治療;②患者均經腸鏡、腹部B超或CT檢查證實未發現其他臟器轉移,且不存在嚴重心、肺、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障礙;③患者均經術后病理證實為直腸癌;④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⑤患者具有正常的溝通及理解能力,可獨自完成量表填寫;⑥患者長期居住在本轄區內。
排除標準:①存在嚴重心、肝、腎、免疫系統、造血系統疾病的患者;②存在意識障礙、血管性癡呆、精神病史的腦卒中患者;③術后造口出現感染、出血、狹窄以及壞死等癥狀的患者。
1.2 方法
常規組48例術后直腸癌患者應用常規護理,即于患者出院前1 d護理人員遵醫囑告知患者及其家屬相關的注意事項,給予其相關的飲食建議,囑咐其按醫囑服藥,并告知其定期復查。
實驗組48例術后直腸癌患者應用延續護理,具體干預措施為:(1)建立個性化檔案:護理人員于患者出院前1 d主動下到患者病房,詳細了解患者的個人信息(姓名、性別、年齡、文化程度、職業、家庭住址等)及病情狀況,為其建立個性化電子檔案。(2)健康教育:告知患者延續護理的意義及必要性,增加患者及家屬的配合程度,并告知其術后的注意事項,給予其相關的心理干預。(3)延續護理:①電話隨訪:每周對患者實施1次電話隨訪,詢問患者的近況,對其存在的問題給予積極解答,若發現患者存在較嚴重的心理障礙,應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給予其心理疏導,告知其“積極向上的心態有助于術后恢復,增強機體的抵抗力,有助于改善病情”。②微信干預:護士長專門建立一個微信群,在患者出院時,將患者拉入微信群中,通過微信群,了解患者的術后恢復情況,并定期發送相關康復指導、造口護理技巧視頻及訓練視頻,例如排便相關肌肉力量訓練方法、排便植物神經恢復訓練方法等,同時,告知患者有疑問時,可在群中咨詢,會有相關人員給予積極解答。③家庭隨訪:每個月對患者實施一次家訪,詳細了解患者的康復情況,并給予患者飲食指導、結腸造口護理指導及康復指導,對存在心理障礙的患者實施心理護理干預,使其樹立治療的信心,以積極、樂觀的態度面對現實。④聯誼活動:2個月組織患者參加一次聯誼會,讓其互相交流治療心得及經驗,相互鼓勵,相互支持,同時,安排相關醫護人員向患者介紹結腸造口的護理知識及注意事項,并對患者的疑問給予解答。
1.3 評估指標及評估標準
1.3.1 評估指標 研究對比兩組術后直腸癌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自我護理能力評分。
1.3.2 評估標準 生活質量評分:選擇生活質量量表GQOL-74進行調查,主要對患者的心理領域、身體領域、社會關系領域、物質生活領域以及總生活質量進行評定,每項評分滿分均為100分,分值越高,即生活質量越高[6]。
自我護理能力評分:選擇自我護理能力測定量表ESCA進行調查,主要對患者的自我護理技能、自我護理責任感、自我護理知識及自我概念進行評定,總共43個條目,計分制為0~4分,總分172分,分值越高,即自我護理能力越強[7]。
1.4 統計方法
對生活質量評分、自我護理能力評分選擇SPSS 18.0統計學軟件進行對比研究,計量資料用(x±s)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研究結果
2.1 比較兩組術后直腸癌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
實驗組和常規組患者出院后半年的總生活質量評分均較出院時有所提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實驗組患者出院后半年的總生活質量評分(86.66±8.95)分,相比常規組(78.72±7.55)分明顯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比較兩組術后直腸癌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評分
實驗組患者出院時、出院后半年的自我護理能力評分(102.07±7.24)分、(153.66±10.95)分,常規組患者出院時、出院后半年的自我護理能力評分(102.59±6.19)分、(121.72±5.55)分,比較可得,實驗組出院后半年的自我護理能力評分相比常規組明顯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有研究調查發現[8-9],部分直腸癌根治術患者術后難以接受現實,易存在較嚴重的心理負面情緒,加上對腸造口健康知識的不了解、自我護理能力較差等因素,患者更易出現自暴自棄等現象,因此,為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緩解其心理壓力,出院后有必要對其實施相關的護理干預措施。同時,術后患者需永久佩戴造口,所以,掌握造口護理技巧十分必要,對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該研究為探究延續護理的效果,對術后直腸癌患者應用常規護理、延續護理,研究發現,常規護理只注重基礎護理,只是簡單告知患者術后的注意事項,未注重提升患者及其家屬的護理能力,所以,不能顯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護理效果欠佳,而延伸護理主要是指將醫院的護理延伸至家庭,確保患者在失去醫院專業護理后依然可以得到有效的護理干預,從而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以及改善生活質量。研究發現,通過對患者實施延續護理可有效解決醫院與家庭脫軌的這一難題,能顯著幫助患者提高自我護理能力,增強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識,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自我行為管理能力,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同時,對患者實施延續護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壓力,使其以一種積極向上的心態坦然面對生活,有助于患者盡早回歸家庭和社會。
對該次研究結果進行對比發現,實驗組和常規組患者出院后半年的生活質量評分、自我護理能力評分均較出院時有所提高,但實驗組患者出院后半年的總生活質量評分及自我護理能力評分分別為(86.66±8.95)分、(153.66±10.95)分,相比常規組(78.72±7.55)分、(121.72±5.55)分明顯更高,這提示實驗組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明顯強于對照組患者,更有助于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對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水平具有較積極的影響,換言之,對術后直腸癌患者采取延續護理的效果顯著優于常規護理的效果,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提高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證手術治療效果,有利于改善患者預后。梅丹丹等[10]在延續性護理對直腸癌Mile術后造口患者自護能力的影響一文中詳細分析了延續護理的效果,其中實驗組60例患者實施延續護理,對照組60例患者不予干預,通過研究其發現,實驗組患者護理后的自我護理技能評分為(34±5)分,相比對照組(23±6)分明顯更高,通過研究其認為,延續護理對提高患者自我護理能力及改善其生活質量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將梅丹丹等的研究結果和該研究進行對比發現,兩者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均認為延續護理可顯著提高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及生活水平。
綜上所述,對術后直腸癌患者采取延續護理能顯著提高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改善其生活質量,值得各醫療機構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鐘蕾.延續護理對直腸癌術后腸造口患者自我護理能力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貴陽中醫學院學報,2014,36(1):147-149.
[2] 裴新榮,張嫻,杜月娥,等.延續護理對直腸癌術后永久性結腸造口患者自我護理能力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實用醫藥,2016,11(34):162-164.
[3] 張艷晶.延續護理在改善直腸癌患者術后心理行為及自護能力中的效果觀察[J].當代醫學,2016,22(15):117-118.
[4] 朱笑葳,張紅,唐夢宇,等.延續護理干預對直腸癌永久性結腸造口患者自我效能的影響[J].華北理工大學學報:醫學版,2016,18(5):409-412,420.
[5] 何小霞,陽紅娟,嚴銀英,等.知信行在提高結直腸癌術后患者復查依從性中的應用[J].廣東醫學,2016,37(19):2993-2995.
[6] 何芳,銀紅梅,吳利蓉,等.專業小組全程化護理干預在永久性腸造口患者中的應用[C]//2014現代護理論壇論文集.2014:276-276.
[7] 黎平南.延續護理干預對直腸癌術后結腸造口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分析[J].現代醫藥衛生,2015,31(23):3648-3649.
[8] 封芬.延續性護理對低位保肛直腸癌患者術后排便功能的影響[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6,13(19):2812-2814.
[9] 曹欣.延續性保健指導對老年直腸癌造口術后患者人工肛門功能恢復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保健營養,2016,26(19):10.
[10] 梅丹丹,陳丹丹.延續性護理對直腸癌Mile術后造口患者自護能力的影響[J].中華疝和腹壁外科雜志:電子版,2015,9(6):57-59.
(收稿日期:2017-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