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展鵬 周薇 涂軍明 劉霞 丁丹 曹志剛 陳杰
摘要:在對蘄春縣再生稻生產現狀調研結果進行分析的基礎上,結合從事再生稻推廣工作經驗進行了歸納總結,介紹了蘄春縣再生稻產業的發展現狀,指出了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再生稻產業發展的對策。
關鍵詞:再生稻;產業發展現狀;對策;蘄春縣
中圖分類號:S5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8)08-0017-03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8.08.004
Industry Pres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atooning Rice in Qichun County
CHEN Zhan-peng1,ZHOU Wei2,TU Jun-ming1,LIU Xia2,DING Dang2,CAO Zhi-gang1,CHEN Jie1
(1.Huangg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Huanggang 438000,Hubei,China;
2.Huanggang Bureau of Agriculture,Huanggang 438000,Hubei,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findings of research on ratooning rice production in Qichun County and the experience of doing ratooning rice extension work, development statu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ratooning rice in Qichun County were analyzed,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solving the problems were proposed.
Key words: ratooning rice;present situation of industry development;countermeasure;Qichun county
自2015年湖北省委一號文件提出了“啟動實施再生稻發展工程”以來,湖北省再生稻種植面積呈現出逐年快速增加的態勢[1]。2017年全省再生稻種植面積達15.3萬hm2,居全國第二位,僅此一項就可增產稻谷37.5萬t,種植農戶增收10億元以上[2]。蘄春縣是全國糧食生產大縣,常年糧食種植面積7.5萬hm2以上,產量達50.0萬t。近年來,為確保全國糧食生產大縣地位不動搖,該縣狠抓糧食結構調整,以科技創新為動力,把再生稻產業作為穩定糧食產業的重要抓手來抓,取得了顯著成效。通過連續多年高產示范片的示范帶動,全縣再生稻種植得到了快速發展,有效破解了農村土地和勞動力矛盾,轉變了糧食增長方式。2017年全縣再生稻面積達到1.7萬hm2,頭季稻平均產量650 kg/667 m2,再生稻平均產量350 kg/667 m2,兩季稻總產1 000 kg/667 m2。為深入了解當地再生稻生產現狀,2018年6月筆者組織科技人員,深入蘄春縣各地對再生稻產業發展情況開展調研。本次調研共實地走訪了再生稻主產鄉鎮4個,村組8個,種糧大戶、鄉鎮農技推廣中心人員50余人和大米加工企業2家。本研究是在實地調研基礎上,結合從事再生稻推廣工作經驗進行的歸納總結,指出了蘄春縣再生稻發展現狀、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再生稻進一步發展的對策,僅供參考。
1 再生稻產業發展現狀
自2004年開始,蘄春縣對再生稻“一種兩收”高效生產模式進行了全面研究和示范推廣,再生稻生產發展迅速。
1.1 種植規模基本穩定
近幾年來,蘄春縣再生稻種植面積基本穩定在1.7萬hm2左右,約占全省再生稻種植面積的15%,占全市種植面積的28%,是湖北省再生稻主要產區。規模化種植區域集中在赤東鎮、八里湖辦事處、彭思鎮、張榜鎮等鄉鎮。其中赤東鎮再生稻種植面積0.2萬hm2,占全鎮耕地面積的53%,占水田面積的62%。
1.2 種植水平走在前列
自2004年起,蘄春縣組織農技人員從篩選品種、調整播栽期、配方施肥、科學管水等方面入手,引進和組裝相關配套技術,積極開展再生稻高產栽培技術的試驗示范[3,4],到2011年,已基本形成了一套適合蘄春再生稻“一種兩收畝產噸糧”的高產高效栽培技術模式,并在全縣推廣。目前,該縣再生稻核心片區頭季產量650 kg/667 m2以上,再生季產量已達350 kg/667 m2以上,兩季產量已過1 000 kg/667 m2。同時,該縣不斷探索再生稻全程機械化作業模式,加強農機農藝結合,提高頭季機械收獲水平,減少頭季機收對再生季的影響和損失,取得了明顯成效。據調查,隨著農機農藝的進一步融合,該縣頭季機械收割對再生季產量的影響已逐步減小,目前損失可控制在20%以內。
1.3 種植效益相對較高
據調查了解,蘄春縣中稻再生稻平均生產糧食900 kg/667 m2以上,按平均收購價2.72元/kg計算,每667 m2產值2 448元;每667 m2生產成本約1 050元(含種子95元、農藥65元、化肥150元、機械300元、人工440元);每667 m2純收入1 398元,全年總收益達3.5億元。而種植一季中稻的純收入每667 m2為1 068元,種植早晚稻的純收入每667 m2僅為994元。種植再生稻的收益分別比種植一季中稻和早晚稻連作的收益提高30.9%和40.6%。
1.4 種植品種趨于優化
蘄春縣再生稻種植品種大約20個左右,但規模種植區品種相對集中,主要以豐兩優香1號、兩優6326、新兩優223三個品種為主[4,5]。全縣豐兩優香1號種植面積1 300 hm2、兩優6326種植面積2 000 hm2、新兩優223種植面積1 300 hm2,三個品種合計面積占再生稻面積的28%。
1.5 加工工藝有所提升
據調查,為適應再生稻稻米加工特性,近兩年該縣主要稻米加工企業對加工設備進行了更新升級,再生稻米加工工藝有了較大提升。目前,該縣再生稻整體加工工藝基本處于行業中等水平,整精米率在50%左右。
1.6 再生稻米市場暢銷
蘄春縣再生稻米基本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目前,該縣再生稻加工銷售主要以中健米業和金禾米業為主,兩家稻米加工企業年加工再生稻米合計400萬kg,其中中健米業生產再生稻主要銷往武漢、福建等地,金禾米業以蘄春縣本地銷售為主,再生稻米基本處于脫銷狀態。
2 存在的問題
調研過程中,發現該縣在再生稻產業發展上還存在以下主要問題。
2.1 科技支撐不足
一是專用品種選育相對滯后。再生稻專用品種選育相對滯后是造成再生稻品種選擇上多、亂、雜的根本原因。目前該縣選用的再生稻品種基本是中稻品種,市場反映米質口感較好的豐兩優香1號易感稻瘟病,大面積推廣存在較高風險;產量較高、抗逆性較穩定的兩優6326米質、口感不及豐兩優香1號,商品性不高。其他品種與這兩個品種相比均無突出優勢,大面積推廣無優勢品種,造成品種多、亂、雜,影響再生稻米加工及品牌建設。二是農機農藝結合不緊。再生稻機插機收機械不配套,頭季機收碾壓面積較大,影響二季產量。據測算,產量影響約為20%。
2.2 產業規模不大
再生稻米在武漢、廣州等大城市市場接受度較高,銷往這些區域的再生稻米市場反映較好。但蘄春縣本地散戶種植再生稻以自留為主,而新型經營主體產能遠遠不足以支撐市場需求。據調查,目前蘄春縣再生稻米市場流通量僅占再生稻米產量的20%。
2.3 政策扶持不力
主要表現為金融政策缺位。據了解,近幾年,蘄春縣政策性貸款從不對糧油加工企業開放,企業收儲資金僅依靠企業自身及民間借貸,周轉資金的不足嚴重影響了再生稻的收儲。同時,受資金不足的影響,稻米加工企業烘干設施及倉貯設施建設受限,導致稻米加工企業收儲能力有限。該縣主要稻米加工企業到第二年基本都處于“無谷加工”的狀態,影響了再生稻米的市場持續供應。
2.4 龍頭企業不強
一是企業實力不強。目前,蘄春縣較大的米業加工企業4家,但無論從資金實力、生產規模、產品研發、管理水平還是品牌影響力上,沒有一家真正意義上的龍頭企業。二是產業鏈條不長。從蘄春縣再生稻全產業鏈來看,再生稻副產品開發未完全跟上。一方面再生稻頭季米受成熟度影響,米質不佳,稻谷銷路不暢,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民的種植積極性。另一方面再生稻加工整精米率較低,碎米副產品較多,但該縣目前的糧油加工企業均無碎米產品開發產業線,造成企業加工成本偏高。三是品牌創建乏力。品牌建設必須依靠龍頭企業,而蘄春縣再生稻產業龍頭企業的長期缺位導致該產業品牌建設基本處于空白,不利于產業發展。
3 再生稻產業發展對策
發展再生稻是提高種糧效益和保障糧食安全供給的一項重要舉措,也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調整的重要抓手。蘄春縣再生稻是黃岡市農業工作的一塊金字招牌,要把這一產業繼續做大做強必須將其提升到省級和國家級發展戰略,打破區域界限,形成以蘄春等示范縣為核心,其他各縣市共同推進的再生稻產業發展新格局。現結合調研情況,從科研、種植、加工、銷售、政策五個層面著手,提出實施“四大工程”,完善“一大體系”的再生稻發展對策和建議。
3.1 實施提質增效工程
要組織專家編制再生稻生產技術標準化規程,推進再生稻標準化種植、加工及包裝;在品種選擇上突出統一、優質、穩定的特點,目前仍以豐兩優香1號、兩優6326及黃華占等3個品種為主,避免品種的多亂雜;在作業模式上推行全程機械化,節約勞動成本,提高生產效益;在投入品選擇上突出有機肥代替化肥、綠色防控代替高毒低效農藥,確保再生稻的品質;在加工工藝上要確保標準一致,保障稻米品種的穩定性和商品性;在產品包裝上,要根據再生稻特點、稻米檔次、消費者心理及市場需求進行分層次包裝。
3.2 實施龍頭引領工程
龍頭企業是引領產業發展的關鍵環節,針對再生稻產業龍頭不強這一短板。一是要堅持“外引內培”,引進一家外地龍頭企業或培植一家本地龍頭企業來整合當地稻米加工企業,形成大龍頭引領可持續發展,化解市場風險。二是要提升加工工藝,支持龍頭企業引進先進加工設備,提高再生稻加工的整精米率。三是要完善倉貯設施,支持龍頭企業建設再生稻專用倉貯設施,提高再生稻收儲量,保證再生稻米的持續供給。四是要形成“龍頭+基地”的發展模式,引導龍頭企業與種糧大戶、合作社開展再生稻訂單生產,確保生產穩定和供應穩定。
3.3 實施精品名牌工程
挖掘再生稻產業文化內涵,增強再生稻品牌建設,以品牌建設促進產業效益提升[6]。一是加快推進公共品牌建設,由政府牽頭整合資源,從再生稻產業基地建設標準、種植標準、加工標準、商標使用標準等方面發力,打造再生稻公共品牌,避免因市場品牌多亂雜而影響品牌形象。二是加大宣傳力度,突出再生稻米綠色、無公害、養生等特性,組織營銷策劃專業團隊做好宣傳方案,并加大再生稻在中央電視臺、湖北電視臺等權威媒體的廣告投入,使再生稻這一品牌深入人心。三是成立再生稻大米連鎖店,再生稻米作為優質、無公害稻米應區別于普通大米,應對市場受眾進行精準定位,建議引進企業成立一家專門以再生稻米為主產品的再生稻米連鎖店,并在全市全省布點。
3.4 實施科研開發工程
一是積極與華中農業大學、湖北省農業科學院等科研院校對接,組建再生稻科研體系,引進篩選適宜本地的優質再生稻專用品種。二是繼續加強再生稻高產栽培技術的試驗示范,重點對再生稻播期、密度、肥水管理、留茬高度等配套技術進行試驗,力爭配套技術成熟穩定。三是加強相關設備研發單位緊密合作,研究推廣再生稻生產相關的機械,重點是研發推廣配套的插秧機和收割機,減少對頭季稻的碾壓,提高再生季的有效穗數,提升再生季的產量。四是加強副產品研發,對再生稻頭季米及加工碎米等副產品要加大產品研發力度,延伸產業鏈條,提高產業效益。
3.5 完善政策扶持體系
一是要加強組織領導,組建以政府分管領導為組長的領導小組,科學制定再生稻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整合科研、管理、推廣、生產、加工、宣傳等部門力量,合力推動再生稻產業發展。二是要整合項目資金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整合相關項目資金支持再生稻產區水電路溝渠等基礎設施建設,支持企業改造升級倉貯設施及加工設備。三是要完善金融支撐體系,農發行等政策性銀行要加大對再生稻生產、加工主體的金融支持力度,在再生稻收購、倉貯、生產等環節對相關主體實施貼息貸款,確保再生稻收購、倉貯和加工穩定。四是要加強對新型經營主體的扶持,對開展再生稻生產、加工的新型經營主體要在土地流轉、稅費、信貸等方面予以重點扶持。并對新型經營主體實行統一供種、統一技術指導、統一訂單生產等服務,保障再生稻生產面積穩中有增。
機收再生稻與中稻和雙季稻相比,具有十大優勢。概括為“七省兩增一優”,即:省工、省種、省水、省肥、省藥、省秧田、省季節、增產、增收和米質優。有研究表明,機收再生稻模式與中稻種植模式相比,稻谷產量增加53.8%,每生產1 t稻谷減少農藥用量20%,肥料利用效率提高6.8%,為水稻生產大面積節肥減藥提供技術支撐[7]。此外,再生季稻米無論是外觀品質或食味品質均有顯著提高,從而深得消費者青睞。由此,再生季的稻谷價格比一般稻谷高20%以上。2016年由華中農業大學彭少兵[8]主持的機收再生稻高產高效集成技術大面積應用與示范項目,在蘄春縣示范片赤東鎮酒鋪村和八里湖辦事處余賽大隊隨機選取3塊地測產,再生季平均單產402.1 kg/667 m2。這一產量在國內屬于領先水平。沈陽農業大學陳溫福院士認為,發展再生稻符合中國轉方式、調結構和高效栽培的發展方向,機收再生稻項目在突破雙季稻技術瓶頸方面已經取得了突出進展。揚州大學張洪程院士也對蘄春縣的再生稻生產表示贊賞,他認為這一研究結果是對再生稻傳統種植方式的一次全方位技術攻關,從產業上游至下游,都將推動華中地區乃至全國的糧食生產。彭少兵[8]認為,隨著勞動力結構改變和人力成本的不斷攀升,水稻生產方式正在產生深刻變革,機收再生稻種植模式在湖北、湖南等省推廣應用近幾年蓬勃發展,為中國糧食生產過程中調結構、轉方式和增效益起到了重要的科技支撐作用。
參考文獻:
[1] 涂軍明,李景潤,皮楚舒,等.黃岡市再生稻生產現狀、問題及適度發展建議[J].湖北農業科學,2016,55(13):3277-3281.
[2] 費震江,董華林,武曉智,等.湖北省再生稻發展的現狀及潛力[J].湖北農業科學,2013,52(12):5877-5978.
[3] 錢太平,方錫文,張繼新,等.雜交中稻-再生稻品種篩選試驗[J].湖北農業科學,2012,51(19):4193-4199.
[4] 涂軍明,曹志剛,程建平.一種兩收適宜品種篩選試驗[J].湖北農業科學,2014,53(12):5666-5668.
[5] 高廣金,楊艷斌,孫 琛.超級稻豐兩優香1號再生栽培示范技術[J].中國稻米,2013,19(4):121-122.
[6] 羅 昆.湖北省再生稻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J].湖北農業科學,2016,55(12):3001-3002.
[7] 彭少兵.對轉型時期水稻生產的戰略思考[J].中國科學:生命科學,2014,44(8):845-850.
[8] 彭少兵.轉型時期雜交水稻的困境與出路[J].作物學報,2016, 42(3):313-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