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妍
【摘 要】先秦時期作為山東鹽業發展史的開端,在歷史上占據重要地位。先秦時期齊魯地區的社會經濟,受自然條件的制約,形成了以鹽業經濟為主的區域經濟特征。筆者擬運用文獻資料并結合考古發現,梳理魚鹽之利的形成過程,并就考古資料分析鹽業的產生和發展,總結先秦齊地獨特的區域經濟發展模式。
【關鍵詞】先秦齊地;鹽業;鹽業遺址;陶文
中圖分類號:K2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8)14-0018-02
先秦時期魯北地區社會經濟因受自然地理條件的制約,未能形成以農業為本的格局,卻大力發展海鹽生產,其鹽業產地主要集中在魯北(萊州灣和黃河三角洲為中心的山東北部沿海地區)地區,在春秋戰國時期因此地全部位于齊國版圖,故本文稱之為齊地鹽業。
一、從文獻資料看魚鹽之利的形成過程
首先,從自然條件來看,先秦魯北地區具備生產海鹽的區位優勢。海鹽生產會受海岸線變遷、地下鹵水、氣候、河流等影響。太公望初封于齊時,齊地“地潟鹵,人民寡”①,先秦時期魯北沿海地區地下鹵水儲量多,水位淺,這種地理條件不利于發展大規模農業生產,但是地下鹵水恰恰是煮鹽的重要原料,加之先秦山東半島地區擁有漫長曲折的海岸線,又屬暖溫帶季風氣候,日照充足。得天獨厚的海陸位置及自然條件,為本地區人民煮鹽提供了極其便利的生產條件。齊魯境內發達的河運更是為海鹽外銷創造了良好條件。
作為我國古代海鹽的主要產區之一,齊地鹽業起源甚早,文獻有“宿(夙)沙作鹽煮”(《世本·作》)的記載。宿沙開齊地煮鹽之先,史載宿沙一族為五帝時代的東夷部族,其活動范圍在今山東一帶。與這一時期對應的考古發現,有魯北地區的廣饒縣西杜疃鹽業遺址、壽光大荒北央鹽業遺址群、壽光雙王城鹽業遺址群等,均發現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王青教授從先秦魯北地區五村遺址地理環境和高等級聚落的反差指出,該地很可能與海鹽生產有關。②
虞夏之際,海岱之間是為青州。《尚書·禹貢》記載青州“厥土白墳,海濱廣斥”,生活著嵎夷、萊夷等一眾東夷部族。這里進貢給中央王朝的物品除細葛布和多種多樣的海產品外,最重要的就是鹽了。且縱觀夏代九州貢賦,唯有青州向中央王朝進貢鹽。由于先秦時期產鹽地匱乏,產鹽技術水平低下,鹽歷來是重要的戰略資源,青州之鹽成為貢品,可見其稀有程度。
西周時,太公姜尚“封於營丘,地潟鹵,人民寡”。③太公根據齊地地薄人稀不利于農業發展卻有近海、魚鹽、交通等有利條件,通過“通工商之業,便魚鹽之利”④等政策措施來發展經濟,因地制宜,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最終使齊“人物歸之,繦至而輻湊”。⑤
齊地鹽業生產在齊桓公時達到新的高峰。時管仲為齊相,行“官山海”之策,即對鹽鐵實行官營,規定由百姓生產,官府收購,政府專運專銷,并對煮鹽時間進行限制,向鹽戶征收鹽稅。此舉規范了齊地鹽業的生產、流通,既穩定了社會秩序,又帶動了經濟發展。到戰國時,田齊政權繼續大力發展鹽業,充分利用其資源優勢,使齊地鹽業不僅成為本國經濟的重要支撐,也牽制了無鹽之國。可以說,鹽業生產在齊國爭霸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先秦齊地鹽業生產自宿沙煮鹽開始,到夏禹之時青州之鹽成為貢品,到周初太公大力發展鹽業生產,再到管仲實行鹽鐵專賣,經歷了生產技術的進步和產地、規模、產量的擴大,這期間,齊魯鹽業一直處于山東乃至全國鹽業生產的核心地位。鹽業生產也造就了先秦齊地不同于其他地區的以鹽業經濟為主的區域經濟特征。先秦齊地因特殊的地理條件成為鹽業產地,加之齊地先民以及歷代王朝對海鹽生產的大力開發,形成了不同于農耕文明的海洋文明,甚至可以說是中國幾種形式的古文明中的特區。
二、從考古材料看先秦齊地鹽業發展
(一)出土文獻
商代甲骨卜辭中有“鹵小臣其有邑”的記載,是說掌管鹽業生產的鹽官——鹵小臣可不可以有一座封邑。鹵小臣受到商王賞識并將要賜予封邑的記載不只說明了商代鹽官的地位之重,也說明了鹽業在商代的重要地位。⑥西周時期的免盤有銘文“唯五月初吉,王在周,令作冊內史賜免鹵百尊”,鹽在當時已成為賞賜之物,也凸顯出鹽之珍貴。魯北沿海一帶發現多座商周時期的鹽業遺址和遺址群,可見當時齊地鹽業生產已達一定規模,這為商周王室收受貢賦之鹽和賞賜臣下之鹽提供了條件。文獻記載,西周初年姜太公被封于齊,齊地“地潟鹵,人民寡”,不具備大規模發展農業的自然地理和社會條件,于是太公“因其俗,簡其禮”,大力發展工商魚鹽。這與考古學上發現的商周時期魯北鹽業遺址帶相互印證。
此外,近年來齊陶文的出土也為我們研究先秦時期齊地鹽業生產經營狀況提供了重要線索。壽光鹽業遺址出土的陶器上有“城陽眾”“豆里□”“關里”等陶文,劉海宇根據《禮記·月令》“物勒工名,以考其誠”的記載,認為這些陶文應為陶工刻在陶器上的,屬私營制陶業的產品。⑦史載“楚有汝漢之金,齊有渠展之鹽,燕有遼東之煮,此三者亦可以當武王之數”⑧,可知濟水入海處的“渠展”盛產食鹽,其生產規模也有所擴大。齊國有嚴格的海鹽生產和專賣制度,據《管子·地數篇》記載,齊桓公時,“君伐范薪,煮沛水為鹽,正而積之三萬鐘”,可見齊國煮鹽業之發達。當時齊國私鹽業尤盛,且雇傭許多農民聚于北海煮鹽,以致影響農業生產。故齊政府規定,“陽春農事方作”,“北海之眾毋得聚庸而煮鹽”。于是這些陶器通過鹽工帶到了當時壽光一帶的制鹽作坊。⑨
(二)鹽業遺址
齊地瀕臨渤海和黃海,海鹽資源十分豐富,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海鹽產區。近年來渤海南岸地區發現大量制鹽遺址群和制鹽器具盔形器。
泰山以東至渤海之間的大片土地在虞夏之時屬于古青州。《尚書·禹貢》載“海岱惟青州”,稱該州“海濱廣斥,厥貢鹽沛,海物惟錯”。《禹貢》所提到的“海”即專指渤海。據此可推斷,虞夏時期山東是全國貢納海鹽的主要地區,其食鹽產地應該在海濱區域的渤海沿岸。
商朝至西周早期,齊地鹽業產地和產鹽規模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生產技術的進步進一步擴大,成為第一個鹽業生產高峰期。近年來考古工作者通過對萊州灣沿岸地區和黃河三角洲地區進行考古調查工作,發現和確定了廣饒縣東趙、坡家莊、東北塢、南河崖,壽光市雙王城、大荒北央、王家莊子,濰坊濱海開發區央子(包括韓家廟子、河北嶺子、固堤場、峰臺、崔家央子、西利漁)、昌邑市東利漁,沾化縣楊家,利津縣洋江,東營市劉集,慶云縣齊周務,無棣車鎮,海興東南及黃驊南排河等大型鹽業遺址群十余處,鹽業遺址總數多達300余處。⑩
從考古發現來看,先秦齊地第二個鹽業生產高峰期是東周時期。鹽業遺存分布上多與第一個高峰期鹽業遺址群重合,更靠近今天的海岸線。東周鹽業遺址群的分布范圍非常廣大,已確定的鹽業遺址群有昌邑市唐央、廒里、東利漁,濰坊濱海開發區西利漁、烽臺、固堤場、韓家廟子,壽光市單家莊、王家莊、官臺、大荒北央,廣饒縣東馬樓、南河崖,東營市劉集,利津縣南望參、洋江,沾化縣楊家,無棣縣邢家山子,海興縣楊埕,黃驊市郛堤等近30處。每處遺址群有40到50處遺址,整個渤海南岸地區就有鹽業遺址上千處。目前看來,東周時期鹽業遺址群的分布范圍、整體規模、鹽業遺址總數已遠遠超過殷商時期。這表明渤海南岸地區鹽業生產又進入了一個鼎盛期。?
三、齊地獨特的海洋經濟
先秦齊地鹽業生產自宿沙煮鹽開始,到夏禹之時青州之鹽成為貢品,到周初太公大力發展鹽業生產,再到管仲實行鹽鐵專賣,經歷了生產技術的進步和產地、規模、產量的擴大,這期間,齊地鹽業一直處于山東乃至全國的鹽業生產的核心地位。鹽業生產也造就了先秦齊地不同于其他地區的以鹽業經濟為主的區域經濟特征。
從自然條件來看,先秦齊地具備生產海鹽的獨特區位優勢。海鹽生產會受海岸線變遷、地下鹵水、氣候、河流等影響。先秦時期魯北沿海地區地下鹵水儲量多,水位淺,這種地理條件不利于發展大規模農業生產,但是地下鹵水恰恰是煮鹽的重要原料,加之先秦山東半島地區擁有漫長曲折的海岸線,又屬暖溫帶季風氣候,日照充足,得天獨厚的海陸位置及自然條件,為本地區人民煮鹽提供了極其便利的生產條件。齊魯境內發達的河運更是為海鹽外銷帶來了交通便利。
從鹽業發展的社會環境來說,先秦齊地的海鹽生產技術從黃帝時代宿沙煮鹽就已經產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更是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生產工藝。壽光雙王城、廣饒東北塢、南河崖、大荒北央、寒亭央子、沾化楊家等大量商周煮鹽遺址的發現說明先秦魯北沿海地區鹽業生產的規模和產量之大。?
先秦齊地鹽業生產是當地經濟發展的重要一環。姜太公在齊國建國之初就立足齊地魚鹽資源優勢大力發展工商魚鹽業,促進了齊國經濟的發展。管仲時更是實行鹽鐵專賣,鼓勵發展鹽業生產,由此帶動了齊地海鹽產業的興盛和國家賦稅收入的增加,增強了齊國的經濟實力。不僅如此,齊國還利用鹽業貿易實現了制約他國增強本國的目的。春秋戰國時期,山東的海鹽不僅供本地人民食用,還銷往無鹽之國。齊國利用梁、趙、宋、衛等國無鹽必須依靠進口的弱點提高鹽價,達到了牽制無鹽之國的目的。
綜上所述,由于先秦齊地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鹽業生產與先秦齊地人民的生產生活密不可分。鹽業生產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先秦齊地的強盛,對該地區的發展具有決定性的意義。鹽業自先秦就是齊地重要的經濟支撐,齊國更是利用這一資源和經濟優勢不斷發展壯大,逐步實現了春秋戰國時期的霸業。從這一點看,先秦齊地不僅發展了不同于內陸農耕文明的海洋文明,還利用鹽業發展造就了齊地獨特的海洋經濟,成為中國古代經濟文明中的特區。
注釋:
①③④⑤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
②王青.關于山東北部鹽業考古的新思考[J].東方考古,2015:145.
⑥侯宇,紀麗珍.從“鹵小臣其有邑”看商代鹽官地位[J].鹽業史研究,2016(1):52-56.
⑦⑨劉海宇.壽光北部鹽業遺址發現齊陶文及其意義[J].東方考古,2011:221.
⑧(唐)房玄齡.管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⑩??燕生東.從鹽業考古新發現看《管子·輕重》篇[J].古代文明(輯刊),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