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在東
【摘 要】非遺音樂正走在滅絕的邊緣,而電子音樂大受歡迎,把非遺音樂翻山鉸子進行電子音樂創作并推廣,是值得思考的發展方式。
【關鍵詞】非遺音樂;電子化;翻山鉸子
中圖分類號:J6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8)14-0069-01
在當前的中國社會,音樂文化正以日新月異的速度發展,無論是表演的形式、表演風格,還是舞臺藝術的包裝,又或者是演員的炒作,各種手段的最終目的就是讓這個世界認識、了解、熟悉、喜愛,最后,心甘情愿掏錢購買音樂。同時,在音樂火熱的時候,其周邊,包括服裝、道具、背景地(拍攝或表演場地)等都跟著火熱起來,服裝跟著熱賣,道具被制作成精美的玩偶高價出售,背景地發展成為熱鬧景點,這一切,都是音樂電子化帶來的后果。音樂,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被傳播到整個世界。
非遺音樂,指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里面的音樂部分。既然被稱之為“遺產”,那就自然是前人給我們留下的,非遺音樂,那就是經過歷史的積淀,傳承下來的,受到老百姓喜愛的音樂文化。作為非遺音樂的一員,2008年就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平昌縣龍崗鎮民間舞蹈“翻山鉸子”正和絕大多數的非遺音樂一樣,無論傳承了多少年,都經不起現代社會經濟浪潮的沖擊。龍崗,這個典型的中國小鎮,貧窮似乎是其代名詞。因此,當最初的一批人外出打工并風光回鄉后,鎮上的16歲到60歲之間的男男女女都不由自主地離開了自幼生長的家鄉,前往各大城市打工,農村只留下年老的留守老人和年幼的留守兒童,作為群眾文藝活動,翻山鉸子即沒人演,也沒人看,龍崗鎮翻山鉸子藝術團逐漸衰落下來,目前瀕臨滅絕的狀態了。
翻山鉸子是一種揮舞和打擊“鉸子”(銅質小鈸)的民間舞蹈,發源于川東北平昌縣西龍崗一帶,具有一百五十多年歷史,五代傳承,具有巴蜀舞蹈、音樂、雜技等多種特征,是研究巴渝文化的“活化石”,是承載川東北風土人情、生活習性的載體。要想拯救這個民間音樂,筆者認為,把這個民間音樂藝術電子化,是值得我們探索的道路之一,其具體內容分兩大部分。
一、音樂作品電子化創作
翻山鉸子是以舞蹈為主,但是其音樂部分不容忽視。其音樂分唱和奏兩個部分。唱,是指演員在演出過程中,隨著樂隊伴奏,以說唱為主要表演形式,以吉利的語言為主要歌詞,以民族五聲調式中的羽調式為基礎,旋律簡短、熱烈,充滿喜慶色彩。當然,在舊社會時期,翻山鉸子是為了道士做法所用,那時候是沒有旋律的,直到新中國成立后,才逐漸演變成婚嫁等慶典儀式而進行演唱。
奏的部分則包括了主奏樂器嗩吶和伴奏樂器鑼、鼓、镲,這些樂器的表演沒有固定的曲牌,主要配合舞蹈者的動作以及歌唱者的演唱來演奏,大部分是以中速為主,節奏上歡快輕松。所以,我們在進行電子化創作的過程中,抓住這些基本素材,將唱歌部分作為主旋律聲部,鑼、鼓、镲可以作為三個不同的高、中、低聲部,分別使用三個話筒來走基礎背景聲部,然后在此基礎上,加入新的音源、音色,采用“算法作曲”理念,使其走出傳統的五聲調式熱鬧模式,變得更加自由、生動。由于采用了新型的音色、音源組合作曲手法,加入了多種音色樣品的翻山鉸子就有了無數的變化,必然能更好地適應現代社會,受到年輕人的歡迎。
二、電子音樂推廣與發行
單純靠相親相鄰口頭宣傳,顯然是無法拯救瀕臨滅絕的翻山鉸子了,通過新媒體,將制作出來的翻山鉸子電子音樂進行推廣與發行,是目前最好的途徑。其實,傳播的方式不應該限于電腦網絡和手機網絡等新媒體,普通的電視、廣播、報紙等傳統媒體也是需要重點考慮的對象。當然,傳統媒體更受政府的保護和監督,在保護版權方面有著巨大的優勢;而新媒體則包括了所有數字化的媒體,數字網絡、數字電視、數字報刊雜志,手機終端,等等。通過互聯網進行最快捷、最方便的傳播。其主要優勢在于互動性,雙向的功能讓新媒體更受年輕人的歡迎。因此,多渠道、多角度進行新舊媒體綜合利用,對翻山鉸子電子音樂進行推廣與發行,才能最大化發揮電子音樂的優勢,從而真正拯救翻山鉸子這類快要滅絕的非遺音樂文化。
參考文獻:
[1]潘廣宇.電子音樂中中國民族彈撥樂器的音色個性[J].四川文理學院學報,2009(5).
[2]王滬川.漢族民間舞“翻山鉸子”的文化源流與舞蹈特點[J].西南大學學報,2008(11).
[3]王嘉寧.從產業價值鏈角度看中國數字音樂產業[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