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瑋晨
【摘 要】《茨岡》是舒曼在1843年左右創作的一首混聲合唱。我結合了兩篇論文將對《茨岡》的創作背景、作者生平、伴奏織體等進行淺析。
【關鍵詞】舒曼;合唱;《茨岡》;鋼琴伴奏
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8)14-0074-01
一、創作背景
在不同的論文中,我看到了不同的對“茨岡”解釋,其中有說茨岡是一個民族的人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的稱謂不盡相同,比如吉普賽人、波西米亞人、羅里人等等。但他們自稱為羅姆人。還有一種說法是茨岡是俄語的音譯,即吉普賽人。從歌劇《卡門》、小說《巴黎圣母院》可以感受到這個民族的漂泊流浪、熱情奔放、自由灑脫的特點。
二、作者簡介
羅伯特·舒曼,德國作曲家,生于1810年。父親奧古斯特·舒曼是一位書商,對舒曼較高的文學素養影響頗深。舒曼從小學習鋼琴,七歲開始學作曲。十六歲時應母親漢娜·舒曼的要求不得已學了法律。大學期間,他繼續學習鋼琴,當他聽到帕格尼尼演奏時,心中受到了極大的震撼,決定放棄學習法律,專攻音樂。1830年,他跟著當時著名的鋼琴教師里希·維克學琴,可是,他抱怨老師的授課速度太慢,為了迅速提高技能,他用一根繩把手指吊在天花板上偷偷練琴,可是這種錯誤的方法使他的手指受傷,無法繼續彈琴。但這并沒有摧毀他的意志,舒曼轉向作曲和音樂評論。他寫了著名的聲樂曲、交響曲、室內樂重奏、清唱劇、歌劇等,如《a小調鋼琴協奏曲》、《曼弗列的序曲》、聲樂套曲《詩人之戀》等。舒曼與維克的女兒相戀,可是舒曼的母親不同意,為此舒曼得了抑郁癥。1840年8月1日,兩人才結婚。1850年舒曼居住在杜塞爾多夫擔任了該市的管弦樂團和合唱團的指揮,但是他的抑郁癥病情持續惡化。1856年7月29日,舒曼逝世。
三、作品分析
這是一首三部曲式的混聲四部合唱。
第一段:1-44;第二段:45-72;第三段:73-98。
在調式調性上一開始是e小調,之后是b小調,后來是C大調、F大調、C大調、G大調、D大調,最后回到e小調。
第一段:Balebt即活潑生動的。第一到第十小節,鋼琴伴奏以八分音符弱起小節進入之后是附點四分音符,雙手用八度演奏,給人一種俏皮、活潑的音響效果。而在第四拍的后半拍雙手變成了和弦,與前面單音的八度形成對比,和聲上更加豐滿。在第二小節第四排的后半拍女高、女低進入合唱。合唱部分旋律進入主題。鋼琴伴奏的織體發生變化,聽覺上有種左右手交替演奏的感覺。從第十一小節起,鋼琴伴奏右手主旋律,左手是兩個八分加四分的節奏型。合唱部分強弱對比非常明顯,一句強、一句弱。從十八小節最后一拍的后半拍起,鋼琴的左右手大多是重復合唱的旋律線條。合唱部分運用“卡農”的寫法,男低、男高、女低、女高依次進入合唱。到第二十三小節,鋼琴伴奏的右手部分彈的是合唱的和聲,左手運用“卡農”式的寫法重復前面合唱的旋律。第二十七和第二十八兩小節與此段開頭形成呼應。第二十八小節的最后半拍以ff的力度開始合唱,有種慷慨激昂的感覺,歌詞:有人講著故事,有人唱著歌,西班牙花園鮮花千萬朵。到第三十六小節,力度上出現了p,與上句強弱對比變化明顯,歌詞:那年老的婦女對周圍的人輕輕念著咒語來消除災禍。這句音高上比上句移低了五度。邏輯上,這句語氣應比上句要弱。在第四十二小節,有rit.漸慢的表情記號,四十四小節 a tempo 回原速。
第二段:以各聲部的齊唱為主。第四十五小節,鋼琴以mf進入。女高先唱,伴奏左手單音,右手和弦交替彈奏,接著是女低,男高,最后是男低。從第六十一小節起是女高和男高的對唱。直到第六十九小節,四聲部以p的力度合唱。
第三段,間奏與第一段開頭一致,第三段相當于第一段的再現,不同的是,第一段的第一句中,只有女聲聲部合唱,第三段的第一句中男聲聲部也加入合唱。伴奏部分與第一段大致相似。
這首合唱的節奏感強,4/4拍子,在合唱部分,運用了齊唱、交替唱等創作手法。鋼琴伴奏部分變化多樣,有柱式和弦結構、復調織體進行等使伴奏與合唱融為一體,密不可分。
四、結語
《茨岡》是浪漫派時期經典的合唱曲目之一,本人淺顯的分析了《茨岡》的創作背景、作者簡介和作品賞析,感受到《茨岡》動聽的旋律,合唱與伴奏巧妙的結合,體會到了舒曼眼中吉普賽人熱情豪放的性格。這些使我收益頗豐,但遠遠不夠,還有很多分析不到位的地方需要我進一步去學習,去探索研究,學習音樂的腳步永遠不會停留。
參考文獻:
[1] 陳家海.合唱(下)[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
[2](美)霍默.烏爾里奇西方合唱音樂概論[M].周小靜,周麗譚譯.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
[3]唐飛,元陳虎.探析混聲合唱《茨岡》[J].黃河之聲.